沈雅钧,崔肖洁
(浙江海洋学院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浙江舟山 316004)
众所周知,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综合创造能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而高等教育则是培养适应知识经济需求的高技术人才的主渠道,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1]。对于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是大学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一个实践环节。对于高等院校,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则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直接反映。但是,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工科类本科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较多[2-4],进而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工程应用性专业,毕业设计作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主要环节,在专业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迅速向“大众教育”转变,特别是连续多年的高校大扩招,使人才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就该专业而言,全国仅本科人才的培养院校就多达100多所,还有一些院校正在申请开设该专业,再加上各层次的成人教育、研究生教育和工程硕士教育[5]。这无形之中对该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很大的挑战,对我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结合本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实际,对该专业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1.1.1 设计题目的专业知识涵盖面较窄
1998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把“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俗称暖通空调)专业改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对于我校而言,则是从原来的“制冷与低温技术”申请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自调整专业名称后,这个专业的外延与内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相关的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事实上已经成为跨越土木工程、建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4个一级学科的1个交叉性二级学科[5]。为适应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专业的培养目标亦作了相应的调整,并需要与其他相关专业进行交叉和融合。因此,作为专业教学关键环节的毕业设计,必须跟上这一培养目标的要求。
对于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而言,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以设计类为多,另有少量数值计算类题目与论文类题目。设计类题目中又以空调系统设计、给排水系统设计为多,亦有部分暖通设计类题目。就目前而言,除空调、暖通类设计等题目外,仍有很多题目的知识涵盖面较窄,远跟不上专业发展的需要,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后,专业知识结构有明显缺陷。这势必造成毕业生进入社会后适应工作的能力较为薄弱,进而影响我院的办学声誉。
1.1.2 毕业设计题目与工程实际脱节
对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这样一个工程应用性专业,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的主要环节。但是,目前该专业的毕业设计题目多为模拟设计,虽有一定的工程应用背景,但与真题真做相差较远。学生做设计时,也多简单套用国家规范、标准及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对设计规范、标准等的了解较少,更少有仔细研究、掌握精髓者;设计方案的确定、设计参数的选择等都比较随意,致使毕业设计思路单一,形式类同,设计作品基本上停留在课程设计的水平,能有所创新的可谓“凤毛麟角”。
1.2.1 指导力量相对薄弱
近年来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方面的工作量随之大大增加。以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为例,近几年招生数基本维持在至3~4个班(约120~160人),而专业教师总数只有10人左右,1名教师平均要指导10多名学生。加之多数教师自身缺乏工程实际经验,对学生的指导不十分到位,在指导毕业设计的同时又要兼顾繁重的教学任务,放在毕业设计指导上的精力有限,因而设计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1.2.2 实验条件不足
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不能满足毕业设计的需要。虽然近年来也购置了不少新的实验设备,但多为单项的、验证性实验设施,只能基本满足日常课程教学的需要,用于毕业设计就显得过于简陋,难度偏低,达不到综合训练学生能力的要求。这种现状也直接影响了毕业设计的选题,造成实验类的设计题目明显偏少。
1.2.3 设计经费缺乏
学生基本完成后毕业设计后,往往需要对设计文稿进行反复多次的打印、修改,再加上图纸的打印,每人至少花掉几十元甚至上百元。近年来,这项费用均由学生自负,这对于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而言是一笔不少的费用。部分学生为了节省开支,对已打印出的设计文件只要能应付过去,就不愿再重新修改、打印。这也对设计文档的质量产生间接的影响。
1.3.1 时间与精力的投入不足
按我校的教学计划,工科专业第八学期初为3~4周的毕业实习,接下来就是毕业设计,而这一时段往往也是学生解决就业问题最关键的时段。
毕业设计与就业间的时间冲突,导致学生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与精力不足,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尚未确定就业单位的学生,为赶在就业管理部门限定的时限内找到好的工作,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实习、就业上,自然就把毕业设计放到了从属地位,影响了毕业设计精力投入和设计的质量;已确定就业单位的学生,特别是以后将从事的工作性质与专业相差较远的学生,则多认为毕业设计已不太重要,投入毕业设计的精力非常有限。多数企业也出于自身的考虑,在毕业实习结束后,仍要求学生在单位继续实习,并给其分配较繁重的工作任务。
因此,多数学生待临近毕业答辩才能真正回到学校投入设计,而此时已为时不多(一般均不满1个月),能按时完成设计已是大幸,设计质量自然难以保证。
1.3.2 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有些学生既不外出实习、也不积极找工作、又不考研,根据多年来毕业设计好坏最后都能通过的现象,想当然地认为“毕业设计不可能不通过”、“混个及格不成问题”,从而把毕业设计当作可有可无的事。因此,对毕业设计的态度非常消极,设计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
1.3.3 抄袭、造假现象较为严重
在毕业设计中,抄袭他人设计的现象也较为多见。有的学生前期根本不搞设计,至临近答辩时,名曰参考,实质是把别人的设计说明书复制过来,再改变一下设计地点、题目名称,再随便改一些数据,不需几天,就可制作出一份“不错”的毕业设计来。但经仔细检查便会漏洞百出,如在同一份设计中,设计地点、建筑物性质等相关内容前后矛盾,某些关键数据前后不一致等。
近年来,学校、学院对毕业设计已出台相应的管理规定,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实际管理中普遍存在不少问题,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也不例外。
1.4.1 题目申报环节把关不严
目前,基本上都是由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与学生协商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后,设计工作就展开了。虽然名义上有毕业设计题目审查一关,实际上做得非常不到位,未能真正起到“把关”的作用。
1.4.2 各类检查的效果不佳
在学校出台的毕业设计管理规定中,规定对毕业设计要进行初期、中期、后期等多次检查,要求也定得较为严格。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检查根本未按规定进行,有的虽进行了检查,但未做好检查情况的反馈工作,反而在学生中形成了检查“走过场”的误导,致使各次检查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对毕业设计工作的促进不大。
1.4.3 规范性问题
在毕业设计的规范性方面,我校目前的情况是:各学院都有相应的规范,但不统一;且规范每年都有变化,执行起来困难较大,也不易进行检查。
例如,今年学校对06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首次实行匿名抽评,意在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考虑到专业差别较大,基本上只能对论文格式的规范性进行评审。但因参与评审的专家都来自不同的学院,评审又是交叉进行,因无统一的格式要求,在评审尺度上就很难把握,只能凭个人的感觉打分,评审结果也就很难反映出实际情况。
1.4.4 评审及成绩评定环节把关不严
答辩资格审查不够严格,不论设计好坏,都能参加答辩,答辩资格审查也就成了过场。
对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特别是不及格率太低,多年来不及格率基本上是零,形成了毕业设计好坏最后都能通过的现象,这也是使学生不重视毕业设计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上种种问题中,有许多问题在其他专业也同样存在,有些与社会的大环境、生源条件、学校目前的财务、物力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彻底解决的。在目前条件下,我们可能尝试以下的一些办法,提高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质量。
2.1.1 加强毕业设计选题与实际的联系
改变教师“闭门编题”的传统做法,利用多种渠道,到设计院或相关建设单位、企业寻找课题,在实践中进行课题的选择和实施。对于在专业较为对口的单位进行实习的学生,鼓励他们结合实习内容自行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并由实习单位的科技人员作为指导教师;也可动员学生充分利用家长或亲戚的力量,自行联系到相关的设计单位直接参与实际工程设计,并由设计院工程设计人员直接指导。由于让用人单位提前介入人才培养过程之中,既可以做到真题真做,加强了毕业设计题目与工程实际的结合程度,也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得到真正的锻炼,创新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又可以弥补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及校内指导力量不足的缺陷。
2.1.2 尽可能将毕业设计与教师科研相结合
鼓励有课题的教师将课题细化,将部分或全部研究内容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这样既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加深他们对专业研究领域的了解,又能鼓励他们去了解专业的前沿技术,同时还可以为教师的研究课题作一些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
2.1.3 实现毕业设计与大学生科技立项的有机结合
对于本科生,在校期间能与科研有一定接触的,除了毕业设计环节外,就是大学生科技立项。但目前大学生科技立项中较普遍地存在着以下问题:专业教师出题,学生选题后随便找2名教师签名推荐,然后就是学生查些资料,写一篇文章交差了事。推荐教师常常不是原出题教师,教师指导环节基本为空白。如能将毕业设计与大学生科技立项有机结合起来,从科技立项项目中提炼出良好的毕业设计题材,既可为毕业设计提供一个新的课题来源,也可使大学生科技立项活动向更高层次推进。
毕业设计是学生对大学期间所学的各种知识的综合应用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创新过程。除少部分参与过大学生科技立项等项目的学生外,对多数学生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内容,故加强指导非常关键。
按本专业目前的培养计划,毕业设计从第七学期下半学期开始启动。建议在毕业设计正式启动前或启动之初,为毕业生举办有关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资料收集、论文撰写、答辩的专题讲座,系统地讲授毕业设计(论文)构成、写作方法及规范性等一系列与毕业论文(设计)有关的内容。
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各环节的指导作用,从文献查阅、制定设计方案、具体设计过程、施工图的绘制、设计说明书的撰写等方面进行全程指导。必要时,可聘请校外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参与指导,以加强指导力量。考虑到校外专家的实际指导时间有限,应有相应的校内教师通过配合进行日常管理。
规范的管理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和根本保证。对于我校而言,目前在毕业设计管理方面欠缺的不是制度,而是如何提高实际管理效果。因此,笔者建议:
(1)进一步明确校、院、教研室、指导教师、学生的职责与权限,做到各司其职,这将有利于对毕业设计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
(2)减少检查环节,强化检查力度,重点做好中期检查。中期检查是整个毕业设计工作的衔接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重点做好。对于没有达到中期检查要求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批评,提出整改意见,以使检查切实发挥作用。而对于某些可有可无、或根据以往经验一时很难做到的规定、检查,干脆予以删除。否则有规定而又未严格执行,将会使“管理规范”在学生中的权威性大打折扣,也不利于指导老师进行日常管理。
(3)重视、加强答辩工作,严把答辩资格审查关。对于未按要求完成设计的学生,应推迟答辩;对工作态度差,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实验数据造假的学生,可直接取消其毕业答辩资格,坚决杜绝学生存在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
建议由教务处负责,按设计类与论文类(或按文、理、工科)等类别,统一制定几套毕业设计(论文)的格式规范,并将规范相对稳定几年,各专业按类别对照执行。这样,既便于操作,又便于检查,特别是可使全校性的检查有统一的标准。
对工科类专业的毕业设计必须有较大的经费投入,特别是象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这样原来教学条件较差、承担教学任务又较重的专业,增加经费的投入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将显得尤为重要。投入的经费主要应用于加强实验室、资料室和信息检索手段等教学基本建设,使学生有充分的阅读和查找空间,有深入实验室动手操作的条件,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精神;也可部分用于聘请校外有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加强指导力量,最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另外,建议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经费补贴。
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教学环节彼此配合,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而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对于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这样的工程应用性专业而言,毕业设计在人才培养方面所起的作用尤其重要。也正由于毕业设计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提高质量,必须从学生、教师、管理等各个层面进行综合治理,进而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
[1]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
[2]高明生.工科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2):51-53.
[3]吴盘龙,李星秀,薄煜明.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5):104-105.
[4]杨向红.工科院校本科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24(10):122-123.
[5]李志生,张国强,李念平,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