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玉贵 吴 慧
围绕着中美经贸外交摩擦,波音、联合技术、洛克希德·马丁以及雷神等美国王牌企业的名字格外扎眼。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对美国上述企业祭起制裁大旗,可能是美国事先没有料到的。因为一个尚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中低端环节的后发国家对占有产业领先地位的超级大国的重量级企业采取制裁行动,确实需要相当的勇气和决心。
笔者认为,在国家间经济竞争集中于争夺产业控制权的今天,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世界级尖端企业和世界级品牌,那么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要参与金融危机后的竞争,中国既需要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产业和金融资本冲锋陷阵,更离不开凝聚前沿军事科技并具有民用转换能力的超级尖端企业的支撑。
很难想象,一旦中美交恶,波音、GE、英特尔、谷歌等企业会因为担心失去中国市场而走向美国政府对立面。因为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都有为母国服务的一面,不管它乔装得多么逼真。其实,美国最尖端的企业和政府的亲密度甚至要比中国央企和政府的关系还要紧密。尤其是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这类尖端企业,更是美国政府的宠儿。美国政府可以容忍雷曼兄弟倒闭,但绝不会允许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破产。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例,它不仅是美国第一大军火承包商,而且是F22和F35的研发和生产者,是保持美国军事优势的依靠。
相较于美国拥有一大批超级尖端企业,中国显然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不少中国支柱产业的控制权如今已不在本土企业手里。如外资在汽车业的渗透已经非常绵密,已经控制了中国汽车业的命脉,国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企业几乎都有外资背景。在信息通信领域,微软、英特尔、诺基亚等巨头正在进一步巩固在中国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一些关键产业领域的主要设备与技术大多依赖进口,不少中国支柱产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一旦遇到本土成本上升或国内市场饱和,国际产业资本就可能衰退或再转移,原有的本土投资将遭受损失。由于没有积累起自主创新能力,中国极有可能面临“产业空洞化”风险。
当然,中国企业近年来的成绩也很突出,如已经跻身世界500强的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以及近来表现抢眼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但它们与美国尖端企业的差距依然十分巨大。以营业规模来说,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去年的营业收入已相当于波音的40%,但在国际竞争力方面与波音不可同日而语。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的相当一部分收入来源于汽车和摩托车,而中航工业的产品正由非航空民品向环保、新能源、电动汽车、重大装备等延伸。而波音绝对不会涉足关联度不大的产业领域,因为简单的规模扩张不仅不会带来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还会分散注意力。
因此,我们既要看到中国成长中的尖端企业的发展前景,更要看到差距和并不友好的国际环境。金融危机将大大改变未来的国际产业布局,如果能打造出一大批凝聚前沿军事科技并具有民用转换能力的超级尖端企业,势必成为提升经济实力的重要依靠力量。▲(作者分别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经济学副教授和公共管理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