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2月7日文章,原题:“中国式习惯”的光荣与傲慢 和家人在东海岸的一家酒店中餐馆吃饭。在靠近包间的展示柜上,摆放着茅台、五粮液等不同品牌的中国名酒。这是在本地餐馆不太常见的景象,喻示着一些餐饮习惯的逐渐改变和新兴市场的形成。
消费景观改变的背后,意味着往来的频繁,也意味着“中国式习惯”在海外的延续。白酒的消费扩张,显示出外界在市场力量推动下积极调整适应中国消费的需求。中国特有的饮酒习俗与宴请习惯,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得到合理舒展。而类似的扩展,又岂止白酒消费?这其中有互相欣赏的接受,也难免会有自以为是的“傲慢”。
需要跟中国政府部门、商业企业打交道的外国人,会越来越发现所谓的国际习惯到了中国并不管用,很多时候常常不得不改变自己以适应对方,即便是难以忍受的习惯和规则。
鸦片战争前,中国一直是帝国中心心态。之后在百年积贫积弱、落后挨打中,被迫转向西方寻找规则、学习惯例。悠久的历史、文化的自豪及大国的认知,都使中国在改革开放历程中,纠结于极为复杂的心理状态。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应对得当,加上整体国力、经济总量、社会水准、消费实力的持续攀升,国民自信心高度增强,亦是自然而然。但中国的恶习或是落后之处,却同样可能因为崛起而被山峰掩藏。实力增强后随之而来的一些坚持,也可能是不合理的偏执甚至是恶习,而外界顾虑自身与中国的利益或实力不对等,往往故意选择视而不见继而接受、追捧或纵容。久而久之,这些恶习成为习惯,甚至被自得地认为行之有效,尤其是在商业经贸领域。这种坚持无声地流露出强者的傲慢与粗俗,往往是张扬地肆意喧嚣,而不是内敛地展示气质。讽刺的是,相当一部分人还很享受这种傲慢。▲(作者周兆呈是该报编辑组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