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本报记者 朱 研 本报特约记者 赫 晓 甄 翔
当地时间5日下午,中国外长杨洁篪站在第46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讲台上,就当前世界和平与安全等重大问题阐述中方立场和主张。这是中国外长首次出现在这一有着40多年历史的全球高规格的安全政策论坛上。有欧洲媒体称,中国外长此次的亮相表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力量日益凸显。
杨洁篪出席成为最大亮点
各国对本次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都非常重视。德国副总理兼外长韦斯特维纳、国防部长古滕贝格、欧盟外交和安全事务高级代表阿什顿出席。美国也派出了阵容“豪华”的代表团,常务副国务卿斯坦伯格以及前国务卿基辛格、舒尔茨、奥尔布赖特和前国防部长佩里、科恩等都参加。中国外长杨洁篪的出席被认为是本次会议最大的亮点,主办方5日发表题为《中国首次派出高级官员参加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的新闻公报,称在世界面对21世纪新挑战的大背景下,中国外长的出席被认为是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视野得到拓宽的证明。
一位与会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与会方安排杨外长坐在美国常务副国务卿斯坦伯格身边很显眼的位置,并特意安排了杨外长的答问环节,“这一安排体现了主办方对中国的重视”。
在答问环节,正处于风暴中心的中美关系成为最先被关注的话题。有人提问称,中国采取了比以往对美国对台军售更加严厉的措施,是因为中国感到自身更加强大了,还是因为中国认为此次美国对台军售数额更大、影响更恶劣?
杨洁篪表示,中国是越来越强大,同时,在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还比较薄弱。美方不顾中方多次严正交涉,执意进行对台军售。中国政府和人民当然要采取行动,这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希望欧洲的朋友能够理解中方所采取的行动是完全合理的。任何有尊严的人都会做出同样的反应。
一位德国高级外交官表示:“我此前从未听到中国高级官员在公开场合说过中国很强大的话。这是一个很自信的信息,与以往不同,说明我们很快就将看到不同的中国政策。”不过在一些西方媒体的报道中,杨洁篪承认“中国强大”被突出报道,而讲话中“在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还比较薄弱”这半句似乎被有意地忽略了。
在被问及中国对制裁伊朗、气候谈判等问题的态度时,杨洁篪强调说:“很多国家把中国看作推动和平、稳定、发展的力量。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我们并不要求由这1/5的人口说了算,但至少我们应有机会就国际事务表达看法。”
巧借暖气过热谈气候变化
针对会场内暖气过热,杨外长擦去额上汗水,巧妙引入了气候变化话题,介绍了中国立场,他说:“我有点出汗,不是因为紧张,而是因为这里的暖气实在太足了。在中国的长江以南地区,很多人冬天供暖还是个难题。而欧洲许多地区从地理上看,相当于中国的南方地区,所以如果你们想和我讨论气候变化问题,请先关掉暖气,这样我们大家才平等。我想这个要求不过分。看来,要讨论气候变化问题,我们之间要有更多的理解。”
杨洁篪的机智比喻,借势发力、巧妙点题,在会场赢得一片笑声,还有人对中国代表团的成员竖起了大拇指。然而,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报道却移花接木,称“在回答关于台湾、网络空间和中国对伊朗核计划立场等尖锐问题时,杨洁篪不停地擦拭额头上的汗水”。一名在场的专家对《环球时报》表示,“杨外长很巧妙地通过暖气问题讲出西方奢侈排放与中国生存排放的差异,而且明明说了不是紧张,西方媒体这样的误导实在是太过分了”。
因为尚未完全平息的“谷歌事件”,网络安全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对于这一问题,杨洁篪表示:“我发现中国的广播和电视新闻更加准确可靠,看过这些新闻,我就可以确信已经了解世界上绝大部分的新闻。中国老百姓了解到的世界各地新闻恐怕比一些西方媒体还要全面,这是事实。我希望,外国企业在中国拓展市场的过程中继续尊重中国的公众利益和文化传统。已经在中国发展的外国公司基本都不后悔,行事明智的公司更不会后悔。”
自信姿态令欧美印象深刻
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以全球“安全领域的达沃斯论坛”闻名于世。2007年,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普京曾在慕尼黑会议上发表针对美国的措辞强硬的讲话,一时引发全球热议。德国《时代》周报6日以“中国杨外长亲切,但强硬”为题指出,中国外长在慕尼黑批评美国。该报认为:杨洁篪虽然亲切有礼,有时还会开玩笑,但他的言辞的内涵是硬的。他所代表的是一个强硬的、不屈不挠的“发展中国家”,而这个“发展中国家”的自我感觉已是世界强国。柏林美国学会主任加里·史密斯表示,杨洁篪的自信表态虽然不像普京的讲话那么强硬,但仍然让欧美方面感到震动。他认为,杨洁篪的讲话充分说明,不管美欧之间就全球问题达成怎样的协议,只要中国不同意,什么大西洋共识都是空谈。
美联社6日称,本届会议以中国外长发表演讲揭幕,改变了会议传统的跨大西洋焦点,这是对亚洲日益增长的重要性的认可,说明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视野已超越了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