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治疗高血压用药规律分析

2010-02-07 03:49孟凡珍陈慧素
中成药 2010年12期
关键词:风药平肝阳上亢

孟凡珍, 王 凡, 陈慧素

(大连市中心医院,辽宁大连116033)

高血压是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医多属于眩晕、头痛、心悸和中风等范畴[1-3]。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高血压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治疗高血压的领域里,中医药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强调辩证论治,治病求本。在改善临床症状和代谢紊乱,保护靶器官,副作用较轻等方面均体现出了一定优势和特色。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开发前景。因为当前报道的防治高血压的各类成方、验方、自拟方等种类繁多,所用药物也极为繁杂。为了给临床遣方用药提供思路和依据,我们收集了1994年至2008年期间,大部分省级以上中医药刊物所涉及到的治疗高血压的中药复方,统计分析治疗高血压出现频率高的常用药味,找出它的用药规律,删繁就简,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用药方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 方法

本文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了1994年—2008年省级以上的中医药刊物如:《中西医结合杂志》、《陕西中医》、《山西中医》、《实用中医内科杂志》、《四川中医》、《辽宁中医杂志》、《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河南中医》等。大学学报如:《湖北中医学院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等。每首处方临床病历在30例以上,药味完整,药量准确,主治明确,且总有效率在70%以上。根据收集到的方剂,建立中药治疗本病的数据库,且根据数据库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检索出200首方剂,143味中药,1 753味次。用药以补虚药和平肝息风药为主,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次之。补虚药和平肝息风药相加占44.89%,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相加占30.12%,4类药相加占75.01%。现将使用频率大于1%的36味中药统计见表1;按照中药学分类所占比率及使用频率统计分析见表2。

表1 36味中药使用次数及频率

中医学虽无高血压病的病名记载,但根据症状可归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等范畴。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张景岳认为:“眩晕一证,虚者据其八九,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而。……有大怒之后,木肆其强而运者,伤其气也”。从大量文献来看,现代中医辨证高血压有: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瘀血阻滞型等[4~6]。赵国祥[7]认为五脏之气渐衰,气衰则气滞血瘀,血瘀壅气,壅气则易聚液为痰。此时若有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当等因素,则易加重脏腑气血亏损,郁火、痰浊、血瘀之邪伤及肝肾心脉而出现血压增高。陈宝贵[8]认为高血压的发生多由阴阳失调所致,肾阴虚是发生的根本因素,而肝阳上亢,心火炽盛等是发生高血压的重要因素。钱海凌[9]认为高血压病位在肝、肾两脏。以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主升主动。素体阳盛之人,肝阳偏亢,亢极化火生风,风生火动,上扰清窍则为眩晕;或长期忧郁恼怒,肝气郁结,郁久化火,使肝阴暗耗而阴虚阳亢,风阳升动,也致眩晕。多数学者认为高血压的发病原因,是素体阴阳偏盛偏衰,禀赋不足,脏腑亏损是病之根本;精神紧张,情志不遂,饮食失节,劳逸无度,环境恶化等为其诱因。这些因素作用于机体,可导致肝肾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血行瘀滞而发病。病位以肝肾为主,涉及心脾。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本为脏腑亏虚,阴阳失调。标为肝阳上亢,风、火、痰、瘀。

表2 143种中药分类所占比率及使用频率

根据统计分析表明,用药以补虚药和平肝息风药为主。在143种中药中补虚药占首位,所占比率及使用频率分别为16.08%和26.41%;平肝息风药次之,所占比率及使用频率分别为6.99%和18.48%。这说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脏腑亏虚肝阳上亢有密切关系,与本虚标实的病机相吻合,表明大部分医家都认为以补虚扶正、平肝息风为主是治疗高血压的基本治法。

补虚药包括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在143种中药中,补气药使用频率较高的有甘草、白术、黄芪。补血药使用频率较高的有白芍、当归、熟地、何首乌。补阴药使用频率较高的有枸杞子、龟板。补阳药使用频率较高的有杜仲。其中补阳药杜仲和补血药白芍使用频率最高,杜仲使用味次和频率分别为59次和4.19%。白芍使用味次和频率分别为55次和3.90%。杜仲具有补肝肾,强筋骨之功,为补肝肾之要药。据现代药理研究[10]446,杜仲有扩张血管、增强免疫、镇静、镇痛、抗应激、利尿及延缓衰老等作用。本品的水溶液、醇溶液、醚溶液及经提纯的糖类、生物碱、桃叶珊瑚苷、绿原酸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且砂烫杜仲和杜仲炭较生杜仲的降压效果好。白芍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能。可治疗肝阳上亢头痛、眩晕之症。据现代药理研究[10]453,本品总苷及芍药苷有抗炎、免疫调节、镇静、抗惊厥、解热、解痉、保肝、扩张血管、耐缺氧、降温等作用。

在143种中药中,平肝息风药使用频率较高的有天麻、钩藤、石决明。其中天麻、钩藤占首位,石决明次之。天麻使用味次和频率分别为89次和6.32%。钩藤使用味次和频率分别为87次和6.17%。天麻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的功能。本品既息肝风,又平肝阳,为止眩晕之良药。据现代药理研究[10]395,本品煎剂有镇静、催眠、抗惊厥及镇痛作用。钩藤具有息风止痉,清热平肝作用。功善息肝风,平肝阳,且作用较缓和。既为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常用药;又为治肝火上攻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的佳品。据现代药理研究[10]394,具有降压、抑制血小板凝聚、护肝的作用。

从表2得出,清热药所占比率和使用频率分别为9.09%和15.63%。清热药常用夏枯草、决明子、黄芩、生地、牡丹皮、赤芍、栀子。夏枯草占首位,使用味次和使用频率分别为65次和4.61%。其次为决明子,使用味次和使用频率分别为38次和2.70%。

活血化瘀药的所占比率和使用频率分别为6.99%和14.49%。活血化瘀药常用牛膝、丹参、川芎、益母草、茺蔚子、三七。其中牛膝占首位,使用味次和使用频率分别为84次和5.96%。丹参位居第二,使用味次和使用频率分别为59次和4.19%。由此可见,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中,以补虚扶正、平肝息风为主的同时兼顾清热、活血。

综上所述,中药复方治疗高血压是以补虚扶正、平肝息风为主,兼顾清热泻火、活血化瘀。常用药以补虚药和平肝息风药为主,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次之。补虚治本,平肝治标。扶正去邪,标本同治。

[1]赵 启.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近况[J].湖南中医杂志,2007,23(3):100.

[2]李 丽,胡小连.钱海凌治疗高血压病的经验[J].北京中医,2007,26(9):570.

[3]颜 方.邓铁涛治疗高血压病经验[J].中医杂志,2003,44(8):574.

[4]陈利昌.首乌降压胶囊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9):1176-1177.

[5]罗玉环.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高血压病72例[J].安徽医药,2008,12(3):242-244.

[6]刘燕婉.平肝降压汤治疗高血压头痛50例[J].吉林中药,2007,27(3):18.

[7]孙世宁.赵国祥主任医师治疗高血压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6,38(10):12-13.

[8]赵廷浩,陈慧娲.陈宝贵主任治疗高血压的经验[J].吉林中药,2007,27(5):5-6.

[9]李 丽,胡小连.钱海凌治疗高血压病的经验[J].北京中医,2007,26(9):570-572.

[10]黄赵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风药平肝阳上亢
针刺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对高血压头痛(肝阳上亢证)的治疗效果观察
肝火旺和肝阳上亢,你会区分吗
东垣倡风药在脾胃病中的运用溯源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平肝涤痰通络汤联合常规治疗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外治方法探讨
天麻钩藤饮加减合复方羊角颗粒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风药在中医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温脾平肝、化痰宁风法治疗高血压病62例临床观察
化痰活血平肝方联合西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