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新春 蔡 静
(1.黄冈小池镇王埠中学,湖北黄冈 435500;2.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基于SNS网站的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
——以《学习的基本理论》章节为例
☆ 蔡新春1蔡 静2
(1.黄冈小池镇王埠中学,湖北黄冈 435500;2.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目前,以Web2.0为代表的互联网服务正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被称为“数字原住民”(DigitalNatives)的年轻一代,几乎每天都在使用计算机,并利用电子邮件、在线聊天工具或SNS社交网站(人人网)进行人际交互。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体验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SNS网站发展之初的 friendster.com 到风靡北美的美国网站 myspace.com、facebook.com。SNS网站作为一个社会性平台,其服务功能越来越广泛,正在逐渐融合各种元素。[2]SNS平台集成wiki、blog、tag、Rss 等新技术,是互联网中最为典型的web2.0平台,它以用户为中心,具有“去中心化”的人人平等、真实性、强大的访问控制和交互等功能。SNS倡导分享、互动、协作的理念,在培养学生网上协作能力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然而目前国内SNS平台多应用于交友、商务及娱乐等方面。有关SNS平台的教育应用研究还停留在起步阶段,多为利用SNS功能构建网络学习环境以及网络学习共同体等理论方面的研究,在平台与学习理念的融合方面的研究以及利用其在高校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具体实践研究还很匮乏。
从E-learning演化而来的混合式学习是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和数字化学习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它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单纯的课堂讲授与网上个别化学习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3]。而有效的学习活动组织和实施是混合式学习的核心。教学目标能否达到,学生能否获得有效的学习,都必须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逐步实现。本文以《人类学习与认知》课程中的学习的基本理论为例,采用集成web2.0工具的社会网络平台UCenter Home(uchome)构建课程学习平台,进行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有助于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资源发布及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的变革,对转变学生学习理念,提升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人类学习与认知》为教育技术学本科第四学期开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是如何进行学习以及能够进行学习系统设计、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等理论和实践。其中,第二章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根据课程特点与培养目标,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即采用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与集体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要求学生在听完课堂上学习理论各流派的基础知识讲解后,以小组为单位,以教师的角色来为学生设计一个讲授各研究者理论的专题学习项目,可将各自的设计最终以WebQuest或ppt形式呈现。通过这次探究性学习活动,希望学生们掌握学习理论各流派知识,并能将学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掌握如何有效设计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活动;学会协作学习和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课程学习平台使用国内应用较多的uchome构建。uchome是一套采用PHP+MYSQL构建的社会化网络软件。课程学习平台包括记录、相册、日志、投票、群组、活动、消息及其它应用等模块(http://61.153.34.35:8290/uchome/space.php芽do=home),如图 1 所示。
图1 课程网站界面
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将设计好的活动主题和时间发布到学习平台上,并提供专题学习WebQuest模板,模块由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六个模块构成;将课程教学中用到的ppt以相册的形式公布出来,学习者可以查看并分享。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分享”功能将视频、音频、博客、活动及站外链接等与课程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分享给好友。SNS网络会以链接的方式记录该内容,在不占用SNS自身系统空间的情况下展示内容。分享者可以对这个网址进行一些说明,其它学习者可以对其进行评论。学习者可以采用写日志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收获,相互之间还可以对其日志进行修改和评论,修改的部分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出来。教师和由研究生组成的助教会对学生的日志和分享的资源进行整理,使知识更加条理化,方便学生的学习。同时学习平台还提供具体页面的Rss源,学生点击页面旁的图标进行定制,可以对课程发布coglearning等页面进行跟踪,从而及时掌握课程最新动态。
学习活动进行6周,其中,课堂活动3周,每周3个学时,其余时间为网上协作学习时间。
1.分组
班级有学生29人,根据学生的性别、学习特征、技术特点将其进行异质分组,分为4个小组,选出小组长后,每组还可选定有特殊含义的协作组标识,以使他们产生集体归属感[4]。为促进小组间交流与协作,每两组配对形成协作组。每个小组都有一名助教指导,助教小组由4名研究生组成。
2.设置主题
第一周,教师课堂讲解学习的基本概念,介绍学习理论的基本知识,说明活动目的和任务。
第二周,按分组结果,小组协作收集所负责的学习理论研究者的资源,在课程学习平台中为学习理论家创建公共页面,小组成员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协作编写日志,包括理论家的生平、著作、观点、应用、影响等,共同完善公共页面,最后将学习理论家的观点进行梳理,制作成一个专题学习网站,最终以WebQuest网站或ppt的形式进行汇报。
第三周,首先各小组代表依次展示学习理论家页面(小组公共页面)及专题学习网站,总结学习理论家的观点,阐述小组分工情况以及协作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接着对比本组与协作组的成果,协作组之间互相点评,分析协作组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方面有何独特设计,评价对方的优缺点;最后,教师给予点评,提出修改意见。
第四周,小组根据修改意见完善学习理论家的个人页面,绘制出学者知识点脉络图及学习活动进展图,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化。
第五周,小组代表展示最终成果,陈述学习理论家的基本思想和小组设计思想;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小组提交活动总结报告,并说明报告的形式和内容。
第六周,小组协作撰写活动报告,以日志的形式添加到所负责的理论家公共主页中,报告内容为总结小组负责理论家的观点,说明小组任务计划和分工及实施过程,同时根据活动评价规则进行组内及组间评价,对小组活动进行反思,并提出活动改进意见。
3.提出要求
所有学生注册课程学习平台,并将课程的信息发布者coglearning加为好友。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加为好友,每个人可以加入所在兴趣小组群,要求每个组选择不同的主题,各小组所负责的学习理论家依次为: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加涅、罗杰斯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同化学习理论。同时班级还可以建立QQ群讨论组(包括助教在内),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
4.讨论
网上讨论主要通过课程学习平台、群组、站内消息进行。SNS网站会将学习者更新的信息自动推送给好友,学习者可以在个人主页里的好友动态里看到好友动态更新的信息提示,随时跟踪彼此的状态,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交互。[5]同时学习者可以直接对好友的记录和日志进行评论,大大增加了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学习者可以对隐私进行设置,完全控制哪些人可以看到你的主页上面的内容,选择是否仅好友可见或全站用户可见。
学习者可以利用平台中的记录这一微博客功能随时记录和抒发自己的心情,也可以就自己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发帖,展开讨论。群组中的论坛可以发起主题讨论,针对每个不同的主题,群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和助教及时对问题进行答疑,并引导小组交流技术应用心得等方面的内容。[6]其它群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申请是否加入该群组的讨论中来,在单独的群组中可以突破SNS的仅能查看好友最新消息的限制从而进一步扩大交流的范围。具有相同爱好的人可以利用平台中“活动发起”功能开展教育讲座、主题比赛等线下活动来进行面对面交流。
课堂讨论能对网上讨论起补充和巩固作用,学生网上讨论后,再通过聆听多个小组代表的发言,学习其优点,能对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学习。对于协作学习中普遍碰到的问题,教师集中进行适当启发、引导和点拨。教师还可以对优秀的小组予以表扬,对组间学习做好调控,学生在这里可以得到更好的启发。
5.指导与引导
教师和助教通过课程学习平台以及QQ群适时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监控、指导和组织,以保证每个小组都能够完成任务。教师可以利用“投票”功能调查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还可以通过WebIM(基于网页的及时通讯)、状态更新、话题、活动等交流方式对各类问题进行答疑解惑,给予学生及时反馈与评价。教师和助教做好小组协作学习的组织和动员工作,指明每个小组的整体任务、阶段任务和评价量规,说明学生在协作学习中的职责;在学习平台上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方法的指导,积极引导学生发起讨论,促进协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在对任务进行评价时,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即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占50%、教师评价占50%);在评价流程上,采用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两级操作机制,即:首先评价出各个小组的得分,再评价小组各成员之间的贡献值得分,最终学生个人的得分成绩=所在小组得分×个人贡献值。
在组长的带领下,学生根据小组成绩评价表对本小组及其他小组的作品(活动报告文档及公共主页)进行评价,给出自评/互评分值。
助教和教师根据小组成绩评价表进行小组总分评价,得到教师评价分值;教师加权计算各小组总分(总分=自评/互评分值×50%+教师评价分值×50%),小组成绩评价表如表1。
表1小组成绩评价表
个人成绩由助教依据小组成员发布的记录、日志和回帖等平台活动量以及活动报告中成员任务分工和实施过程依次评出每位小组成员的贡献值,最后小组各成员得分=小组得分×贡献值。小组成员成绩评价表如表2。
表2小组成员成绩评价表
活动结束后,对全班进行了调查并对各组组长和个别组员进行了访谈,主要了解学生对混合式课程组织形式及学习支持服务的满意度,以及学习活动中协作学习的情况。
调查显示,学生对基于Uchome建立课程学习和交流平台以及采用学生兼职管理员制度等课程组织形式具有较高认同度:平台中的交友功能和信息推送功能使学生学习动态一目了然,增加了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另外,基于SNS这一社交平台,师生协作构建课程网站中的学习资源,分享各自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大部分学生对活动组织形式比较满意,基本形式为基于专题项目的小组协作学习及研究成果课堂口头汇报等活动。小组协作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并使学生学会了怎样设计WebQuest学习活动;课堂口头汇报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了小组间的相互交流。
学生在社交网站中创建学习理论家页面,通过协作制作模拟真人页面活动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理论家的历史和基本理论。通过绘制观点图这一活动环节,促进学生对知识和命题进行组织和管理,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通过这次综合性实践活动,学生开始基于网络平台进行协作学习以及分享学习资源,学生在掌握WebQuest设计制作过程的同时,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应用也有一定的了解,并尝试着进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活动设计,这些为课程后期学习打下了基础。
但是,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是学生初次接触,个别学生对新的活动形式不理解,未能充分利用平台功能提高课程讨论的参与度;对于课程的评价方式,部分学生感觉还存在一定的欠缺。评价中纳入了个人活动量这一因素,导致学生在评比前一两天的平台活动量明显增多,并不能真实反应课程的活动量。活动中的激励机制还有待加强,如:预先公布可操作性评估办法,对优秀成果在讨论组上展示并给出点评。同时,由于SNS平台本身不是为教育设计,SNS平台的部分功能还需要不断完善,SNS在教育领域进行深入的应用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利用SNS,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效果。
[1]Anderson etc.What is Web 2.0芽Ideas,technolog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J].JISC Technology and StandardsWatch,2007.
[2]赵德伟,徐正巧,赵兴强.基于SNS平台的协作学习探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3).
[3]黄荣怀,周跃良.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徐宁,赵呈领.学习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
[5]肖广德,高丹阳.应用SNS网站功能构建网络学习环境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10,(4).
[6] 庄秀丽.web2.0 技术学习的课程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7,(7).
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