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生态防护用灌木植物耐旱性试验研究与应用

2010-01-29 03:26宋国萍
四川环境 2010年1期
关键词:火棘刺梨抗旱性

宋国萍,宋 川

(1.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成都 610041;2.四川省交通厅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 ,成都 610017)

1 概 述

植物的抗旱性,即植物经受住干旱的能力,是一种从植物的形态、解剖构造、水分生理生态特征及生理生化反应到组织细胞及光合器官到原生质结构特点的综合反应[1]。关于植物适应和抵抗干旱胁迫的机理最早由 Levit T J(1972)[2]提出,后来经过 Turner(1979)[3]和 Kramer(1979)[4]等人的讨论,高水势下延迟脱水指植物主要是通过限制水分的损失或保持水分的吸收来延迟脱水的发生,这类植物通过深广而密布的根系分布来保持水分的吸收;通过增加气孔阻力 (Rs)和角质层阻力 (Rc),降低叶片对太阳的辐射的吸收,减少蒸腾叶面积来达到减少水分损失的目的。低水势下耐旱是指植物在持续干旱的条件下能忍耐组织一定程度的脱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低水势下植物能保持一定的膨压和代谢功能,通常认为膨压的保持靠降低渗透势和高的组织弹性来实现;第二,细胞原生质体能忍耐脱水而无伤害或伤害轻[5~7]。

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的主体是植物,植物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边坡植物防护的成败和效果。灌木护坡较之草本具有以下的特点:根系固持力强,比草本植物覆盖的坡面稳定性强,不易发生坡面崩塌。而且,灌木不仅根系粗长,具有韧性,对土壤的固持力将逐年增强;容易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不仅有利于早期恢复生态系统,而且自然恢复进程可持续进行。特别是采用先锋树种能够加速荒废生态系统的恢复;有利于改善周围环境;植被的维护管理作业量少。这是由于灌木引种后不易衰退,而且灌木覆盖的坡面不易滑落。本实验通过对六种在引种驯化过程中表现较好的野生灌木的抗旱性研究,为这六种野生观赏灌木开发利用到各类特殊园林绿地中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同时摸索出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为公路生态边坡防护奠定基础。

2 公路生态防护用六种灌木植物耐旱性试验研究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占相当大的比重,一般来讲,公路绿地、边坡植被都会面临长期缺水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高速公路向全省范围延伸,随着全球变暖的趋势,公路用植被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特别是种植在蜂窝块的草坪或灌木地被,在炎热夏季正午周围温度可达 50℃以上,植物蒸发量非常大,根系发育不良,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植物将很快萎蔫死亡,难以起到固土护坡的作用,更难满足良好的绿化效果;从养护管理水平上看,由于高速公路路线长、面积大、需粗放型经营管理。目前来看,干旱已成为限制高速公路绿化发展的“瓶颈”。因此,本次研究于 2006年 7月~8月针对在引种驯化中成活率、生长量、抗病性等方面表现较好的 6种灌木:火棘、刺梨、胡颓子、三颗针、十大功劳、金丝梅进行抗旱性比较试验,以筛选出更能满足高速公路绿化的物种。

2.1 研究的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雅安市郊的四川雅安市郊区大棚内,地理坐标为北纬 30°8′,东经 103°14′,海拔600m,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温16.2℃,最热月 (7月)均温 25.3℃,最冷月 (1月)均温 6.1℃,极端最高气温 37.7℃,极端最低气温 -3℃,年降水量 1774.3mm,年蒸发量 1011.2mm,相对湿度 79%,日照时数 1039.6h,无霜期 304d,大于或等于 10℃年积温为 5231℃。实验用盆高30cm,口径25cm,盆土为紫色土和营养土混合,其基本理化性质见表 1;试验土壤来源于表层剥离土,植物来源于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白马村苗圃基地,见表2。

表1 栽培土壤的理化性质Tab.1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cultivating soil

2.1.2 试验物种 (见表 2)

2.2 试验设计

本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采取盆栽控水法,干旱胁迫处理以根际水分胁迫为主。2004年 5月 20日从苗圃中将植株整齐、生长健壮、高度及丰满程度一致的优良植株带土球移入盆中放入温室大棚内,进行统一的水分和养分管理,保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和水分代谢,以促进根系尽快恢复。干旱胁迫从 7月 20日开始,试验设 5个处理,Ⅰ控水 7d,Ⅱ控水 14d,Ⅲ控水 21d,Ⅳ控水 28d,Ⅴ控水 35d,正常浇水为对照。每个处理设 3个重复,共 108盆。根据七项测试指标如:土壤含水量,水分状况,渗透调节物质,相对电导率,丙二醛 (MDA),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指标进行测定。

2.3 测定方法

2.3.1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采用烘干法:取土样 15~20g,放入铝盒中,在 105℃的烘箱内烘 6h。冷却至室温后称重。

2.3.2 水分状况测定

2.3.2.1 相对水分亏缺的测定

采用称重法。取鲜叶 1.0g左右,称重后用蒸馏水浸泡 24h,再称饱和鲜重,最后在 105℃烘干12h,称重。

相对水分亏缺(%)=(Wt-Wf)/(Wt-Wd)×100

表2 试验物种特征简介Tab.2 Brief introduction of subject's characters

叶片相对含水量 (%)=(Wf-Wd)/(W t-Wd)×100

Wf:组织自然鲜重 (g);Wd:组织干重 (g);W t:饱和鲜重(g)。

2.3.2.2 保水力的测定

随机取各供试物种的叶片 8片左右,擦去表面的水分和尘土称鲜重,在室内自然干燥,于 24h后称失水重,然后 105℃杀青 30min,95℃烘至恒重,称干重计算保水力。计算公式:

失水速度 = (鲜叶重 -24h失水后叶片重)/ (干叶重 ×24)

2.3.3 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 (Pro)的测定

采用酸性茚三酮比色法测定。取鲜样 0.3g,加少许石英砂研磨至匀浆,用 10mL左右乙醇洗涤研体,洗涤液转入大试管,摇匀,加塞,黑暗中浸提 2h;向大试管中加约 0.3g活性炭和 1g人造沸石,剧烈振荡 5~6min,过滤,定容于 25mL容量瓶中;取上清液 3mL并加入 3mL冰酸醋、3mL茚三酮,摇匀,然后在沸水浴中加热 15min,冷却后利用UV-2102PC型紫外分光光度计下测 515nm下的光密度值。

2.3.4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采用电导率仪法测定。称取等量剪碎叶片0.5g,用自来水、无离子水冲洗数次,用洁净滤纸吸干水分,置烧杯中,各加 25mL无离子水放入注射器中抽气,抽完气连同叶片和无离子水重新倒回各烧杯中。室温下浸提 3h,用MPC227电导仪测定电导率 (K1),然后在沸水浴加热 15min,冷却后摇匀,测煮后电导率 (K2)。

2.3.5 丙二醛 (MDA)的测定

采用双组分光光度法测定。称取鲜样 0.3g,加入 10mL10%三氯醋酸 (TCA)和少许石英砂,研磨成匀浆,匀浆在 3000×g离心 10min;吸取上清液3mL,加入 3mL0.5%硫代巴比妥酸 (TBA),摇匀,在沸水浴中煮沸 10min,迅速冷却后再离心;取上清液,在 430nm、532nm、600nm下测定OD值。

2.3.6 叶绿素含量测定

采用分光光度法。称取 0.2g鲜样放入 25mL刻度试管中,加入 80%丙酮,放入暗处提取数小时,直至样品全部变白为止,定溶于 25mL容量瓶,混匀,UV-2102PC型紫外分光光度计下测645nm、663nm处的OD值。

2.3.7 光合特性指标的测定

光合速率日变化和蒸腾速率日变化由美国拉哥公司 (L I-COR)生产的 L 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

2.3.8 生长状况观测

采用实物观测与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描述生长表现 (生长旺盛或受抑制)、叶状况 (色泽变化、萎蔫与否、发新叶状况),根据记录的生长表现采用下列分级标准进行综合评定:

Ⅰ.生长旺盛,叶枯死量 <10%

Ⅱ.生长一般,叶色基本正常

Ⅲ.失水卷曲,叶枯死量占 20%~40%

Ⅳ.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叶失水卷曲发干,色泽不正常,灰绿色,叶枯死量占 40%

Ⅴ.植物停止生长,叶失水,发干,枯死率 >60%

Ⅵ.半致死状

2.3.9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试验数据采用专业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方差分析、邓肯氏多重比较和相关分析;并借助 Excel数据处理软件绘制图表。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1 水分胁迫下六树种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植物的含水量与其代谢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不同植物含水量有很大的差异。植物在机体内的含水量取决于土壤水分的多少,在水分胁迫下,植物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体内含水量的下降,本文通过对相对水分亏缺、叶保水力的测定来反映干旱胁迫时植物体内水分变化的状况。土壤是植物赖以生长的基础,植物所需的水分大部分来自土壤。各树种都随着水分胁迫的日益加重,土壤水分含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在 0~7d这一时期内,各树种的土壤失水速率较高,平均每天为 0.7%~0.64%;随后虽然干旱胁迫在不断加重,但是土壤含水量降低趋于平缓,14~21d这一时期内土壤失水率相对较低,平均每天为 0.31%~0.12%,28~35d这一时期平均每天为 0.38%~0.15%。离体叶片的持水量是反应干旱条件下叶片抗脱水性能的综合指标之一,离体叶片在萎蔫过程中所保持的水分含量可作为叶片保水力的指标。有人研究了离体叶片保水率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抗旱性强的品种失水较慢,保水率较大。本试验以 24h失水速率来反映其保水力的大小,试验结果显示,金丝梅和刺梨前 24h的失水速率较大,保水力差,见图 1。

图1 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Fig.1 Changing tendency of soilmoisture content

2.4.2 水分胁迫下六树种水分状况的变化

相对水分亏缺 (RWD)反映了植物体内水分亏缺的程度,在正常浇水情况下,三颗针的 RWD (14.932%)最大,说明三颗针从土壤中吸水的能力最强,刺梨RWD(5.451%)最小;从图2可以看出,在水分胁迫下,三颗针、金丝梅、十大功劳的 RWD与干旱胁迫水平呈正相关,其值逐渐增加;胡颓子先下降后升高;刺梨和火棘则是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但在胁迫后期,各树种的 RWD都呈明显上升趋势,说明在水分胁迫下,各树种维持水分的能力都在不断减小;通过方差分析可知,在水分胁迫初期 (第 7d),胡颓子、三颗针、十大功劳与正常浇水的对照差异不显著,但在胁迫后期达到了极显著。金丝梅、刺梨、火棘和对照相比在各处理下差异极显著。

图2 相对水分亏缺Fig.2 The relative water deficit

2.4.3 水分胁迫对六树种渗透调节物质变化

脯氨酸是植物蛋白质的组分之一,并以游离状态广泛地存在于植物中。正常情况下,植物体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并不多,约 0.2~0.7g/g干重范围内,但在干旱条件下,植物体内游离脯氨酸可增加10~100倍,达到占游离氨基酸的 40%以上。在水分胁迫下,各树种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对照,呈增长的趋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干旱胁迫的加剧,游离脯氨酸含量达到某一高峰值后开始下降。在水分胁迫第 28d时,胡颓子、金丝梅、十大功劳、刺梨、火棘的游离脯氨酸含量达到高峰值,分别为 1590.594、228.93、1145.05、269.912、213.4μg/g.FW,与正常浇水的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 63.69、28.31、6.46、16.40、27.32倍。在水分胁迫第 35d时,三颗针在第 35d才达到高峰值 1133.77μg/g.FW,增加了 68.40倍。说明在水分胁迫初期生成的游离脯氨酸可以维持各器官较强的渗透能力,以提高植株对干旱的适应能力,但随着干旱胁迫的进一步加剧,植物组织因严重萎蔫、碳水化合物供给减少以及酶的活性丧失而导致游离脯氨酸积累的减少。见表 3。

表3 水分胁迫下脯氨酸含量的变化Tab.3 The change of praline content underwater stress (μg/g.FW)

2.4.4 水分胁迫对六树种相对电导率变化

随着水分胁迫强度的增加,各树种的相对电导率也逐渐增加。在正常浇水情况下,各树种的相对电导率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相对电导率逐渐增加;在水分胁迫前期各树种相对电导率上升幅度较小,在控水 21d时,胡颓子与对照相比仅增加了 34.44%、三颗针增加了57.87%、金丝梅增加了 45.57%、十大功劳增加了 72.63%、刺梨增加了 89.43%、火棘增加了77.20%。胁迫后期相对电导率则大幅度上升。说明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原生质膜透性的变化是缓慢渐进的,只有当干旱胁迫到一定程度后,原生质膜才会受到严重的伤害,造成细胞内离子的大量外渗,相对电导率剧增。相对电导率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原生质膜受伤害程度大小,其值越小,植物脱水能力越强,抗旱性越强。在胁迫处理结束时,三颗针的相对电导率为 11.18,与对照相比增加了98.63%,增长幅度最小,表明三颗针受伤害程度最小;其次是胡颓子 (135.55%)、金丝梅 (220.96%)、火棘 (252.86%)、十大功劳 (274.17%)、刺梨(309.88%)。见表 4。

表4 水分胁迫下相对电导率的变化Tab.4 The change of relative electricity conductivity underwater stress (%)

2.4.5 水分胁迫对六树种丙二醛变化

随着水分胁迫水平的加剧,各树种的丙二醛含量都逐渐增加。胡颓子、十大功劳增长速度较快,在控水处理第 28d时,分别比对照增加了62.50%、64.71%,然后增速减缓,MDA含量趋于稳定;三颗针、刺梨增速缓慢,在水分胁迫结束时,仅比对照增加了 25%、33.33%;而金丝梅和火棘增速较均匀,在各控水期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 17.71%、30.21%、35.42%、47.92%、63.54%和24.11%、28.57%、42.86%、43.75%、65.18%。有研究指出,抗旱性强的品种MDA含量和干旱胁迫下的增量小,反之则大。所以,如果以MDA增加幅度作为衡量标准,各树种抗旱能力大小为:三颗针 >刺梨 >金丝梅 >十大功劳 >火棘 >胡颓子。见表5。

2.4.6 水分胁迫对六树种叶绿素含量变化

各树种随着水分胁迫的加深,叶绿素含量呈持续下降趋势。在水分胁迫前期 (第 21d),各树种下降趋势不明显,变化副度不大 (89.86%~79.87%)。在胁迫处理后期 (第 35d),变化率增大,与正常浇水的对照相比,金丝梅下降幅度最大,降至原来的40.02%,其次是刺梨 (41.12%)、火棘 (49.93%)、三颗针 (55.42%)、十大功劳(58.37%)、胡颓子 (82.59%)。聂华堂等[8]认为抗旱性越强的品种,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深,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幅度越小。因此可以通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幅度来确定各树种抗旱能力的大小:胡颓子 >十大功劳 >三颗针 >火棘 >刺梨 >金丝梅。

表5 水分胁迫下丙二醛含量的变化Tab.5 The charge ofMDA content underwater stress (μmol/g.F W)

2.4.7 水分胁迫对六树种光合性状影响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和产量的生理基础,水分不仅会影响植物的生理代谢,而且还直接参与光合作用这一生理过程,随着水分胁迫程度和时间,不同树种的净光合速率 (Pn)的降低有明显差异,因而是评价抗旱能力的一重要依据,见图 3。

图3 各树种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Fig.3 The daily changes of photosynthesis rate for different species of tree

2.4.8 水分胁迫下六树种生长状况变化

在干旱处理下植物的生长状况会随水分胁迫的加剧而发生很大的变化,不同种类之间变化的差异也很大,能通过对各树种在干旱胁迫下生长状况的观测,可以较好的说明它们的抗旱性。结果见表6。

从表 6可以看出,在短时间 (7d)的水分胁迫下,各树种生长保持旺盛状态,叶片色泽正常,高生长继续进行,说明它们均能忍耐一定时期的水分亏缺;随着水分胁迫的延续,金丝梅最为敏感,在第 14d时就表现出叶片失水卷曲;在胁迫处理后期 (第 35d)时,金丝梅和刺梨表现出半致死状态,对干旱胁迫的抗性较差,而三颗针表现较强的抗旱性。以各树种在胁迫处理结束时的表现得出各树种抗旱性顺序:三颗针抗旱性最强,刺梨和金丝梅较弱,胡颓子、十大功劳和火棘居中。

表6 六树种干旱胁迫下生长状况观测结果Tab.6 The observed growth data for the six species of tree under the drought stress

3 六种灌木植物在公路生态防护的应用

3.1 六种野生抗旱物种的应用形式

胡颓子为叶面绿色,叶背银白色的双色叶树种,在自然界常生于山地向阳疏林和灌丛,花银白色,常密集下垂,可植于庭园观赏。由于其具枝刺,也可多行密植成绿篱有着很好的防护效果。胡颓子喜光、耐干旱,对土壤适应性较强,不需特殊管理,对有害气体的抗性强,可植于路旁、干旱祼地与其它抗旱树种搭配,形成独特的景观。可播种或扦插繁殖。

三颗针枝常具针状刺,刺三叉,是良好的观叶和刺篱材料。可与山石搭配形成独特的岩石园景观,也可与刺梨、马甲子形成具有较强防护功能的刺篱带。三颗针在六种供试材料中抗旱性最强,在我省已有部分应用。在自然界中分布于山坡路旁或溪边,可采用播种、扦插、压条等繁殖方法。

金丝梅花金黄色,叶形秀丽,是理想的观赏花木。可丛植于庭院内、假山旁及路边、草坪、花坛边缘及疏林下,也可用作花篱、盆栽观赏和作为切花材料。在自然界中多生于山坡、山谷林下或灌丛中,可分株、播种、扦插繁殖。

十大功劳小叶 5~9枚,狭披针形,长 8~12m,革质而有光泽,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常植于庭园、林缘、草地边缘。由于十大功劳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可粗放管理,目前我省已将十大功劳作为绿篱和立体配植中的下木大面积的应用于各类园林绿地中,为节水园林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自然界中多生于山坡及灌丛中,可用播种、枝插、根插及分株等繁殖方法。

刺梨为多年丛生的落叶小灌木,分枝多,枝条密,羽状复叶,小叶 9~15枚.椭圆形,花粉红,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刺梨喜光,在林缘、路边荒坡等向阳环境中都能很好的生存,与白茅、马桑、黄荆、鳞叶龙胆等组成稀疏灌木丛对荒山、城郊绿化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刺梨具枝刺,可与马甲子、枳壳搭配,形成具有较强防护功能的刺篱带。刺梨在自然界中分布于干燥 、瘠薄的荒坡上,可采用播种、扦插、压条等繁殖方法。

火棘枝叶茂盛,初夏白花繁密,入秋果红如火,且留存枝头甚久,美丽可爱。在庭园中常作绿篱及基础种植材料,可丛植或孤植于草地过缘或园路转角处,与山石搭配,也可修剪成绿篱或球形植物。由于火棘抗旱、适应性强,目前在我省已有部分应用,且极有可能成为继黄杨、小叶女贞之后的第三大城市绿篱植物。在自然界是分布于山坡或山沟丛林中,可采有可采用播种、扦插、压条等繁殖方法。

3.2 干旱山区公路绿化中野生抗旱物种的应用

该项目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始于二郎山隧道西洞口,止于康定城东,路线全长 74.63公里。由于二郎山至康定段公路所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公路途经地段的气候变化大、垂直分带明显、降水量在时段和空间上分布严重不均、各段自然植被也存在明显的地域特征,因此把该段公路的绿化划分为三个区段:

A段:由起点至安乐坝平交道口 (K2768+ 560-K2792+799),长 24.239公里。该段道路绿化植物选择耐旱、耐瘠薄土壤的当地适生树种,以云南松为基调树种,补植于道路两旁,在块状绿地中采用云南松、野樱桃、仙人掌、火棘、胡颓子等乔木、灌木交相搭配,杂以山石,与周边自然植被统一协调,景观清新自然。

B段:由安乐坝平交道口至瓦斯沟平交道口(K2792+799-2819+058),长 25.487公里。该段海拔高度约 1320~1430m,为典型的干热河谷地段,以杨树和阿根廷柳为基调树种,在块状绿带中当地山石为主要素材,以耐旱植物仙人掌、三颗针、胡颓子、火棘点缀其间,重点突出干热河谷地带独特的植被景观特色。

C段:由瓦斯沟平交道口至全路的终点(K2819+058-K2842+800),长 23.742公里。气候及水文条件略有好转,气温略有降低,应注意植物的抗寒性。该段绿化以康定杨树为骨干树种,与青冈、山竹、青皮树等自然搭配,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景观特色。

3.3 高速公路生物篱防护带野生带刺物种的应用

高速公路只允许符合行车要求的汽车从立交枢纽的匝道出入公路,严禁其他车辆和人及动物进入。为了禁止人及动物穿越上路,在高速公路的路界内侧,必须设置禁入护栏。目前国内外高速公路的禁入护栏,多是采用水泥桩刺铁丝构件。刺铁丝护栏建造施工简便,建后能立即形成禁入功能,但刺铁线易生锈腐蚀,3~4年就需更换,现有一种新型喷塑金属防护网虽有防锈功能,但其成本太高,且两者与道路景观都不协调,对保护和改善道路生态环境毫无作用。而用有刺灌木营建的禁入刺篱防护带不仅能有效防止人和动物穿越上路,确保行车安全,而且具有保护道路生态环境,造价低、防护期长等优势。

营建高速公路生物篱防护带的关键技术之一是篱墙植物的选择:为了建成具有禁入功能强的篱带,应选用分枝密、易整形、耐修剪,枝上刺密度大、坚硬、锐利的种类;为了建成保护道路生态环境效果良好的篱带,应选用根系发达、耐贫瘠、枝叶繁茂、抗污染力强的种类。为了建成景观优美的篱带,应选用常绿,枝叶飘洒、花大而鲜艳、花小而清香种类。因此,可选用具有枝刺的胡颓子、三颗针和刺梨为主体树种,双行定植,每间隔 10株搭配观果树种火棘和观花树种十大功劳,形成多种篱墙植物配置组合,以满足高速公路禁入刺篱防护带多功能的需要。

3.4 高速公路城乡结合部野生观赏物种的应用

高速公路城乡交错带存在于城市建成区与广大农村地区相互连接的部位,是城市与乡村景观功能相互交错、过渡,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中间地带。由于城市建成区增加绿地面积是有限的,改善城市生态功能的重要环节还在于强化高速公路所连接的建成区周围辅助绿地系统的建设。

建立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空间绿化格局,在植物选择上可引入一些优良的生态适应性强,耐干旱,根系发达,保持水土性能良好的野生乡土树种,如胡颓子、三颗针、十大功劳、刺梨等,将乡村的田园风光和绿林气息带入城市,实现城乡间生物物种良好的交流,也可促进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和改善。同时有利于吸收、降低和缓解城市向农田输出的污染物,也可作为城市固氮制氧、补充新鲜空气的源地,充分发挥城乡交错带廊道的生态功能。

另外,由于城市建成区绿化面积有限,每到节假日市区公园以及郊区农业生态类休闲娱乐场所往往人多为患。因而可以在城市建成区外围借助高速公路的直线连接和现代交通的便利条件,发展观光农业区,满足城市居民接触大自然的要求,缓解城市公园的压力。在植物选择上,应尽量避免城市化倾向的树种,而选择一些具有较强观赏性的野生乡土植物,营造出别具特色的“山区景观”。

4 综合性结论

4.1 实验结论

本实验在分别分析了干旱胁迫下各树种所测定的各个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方法,利用隶属函数法对供试树种的抗旱性强弱进行了评定,结果是:三颗针 >胡颓子 >火棘 >十大功劳 >刺梨 >金丝梅。这一结果与实物观测结果也是一致的,说明隶属函数综合评定法的可行性。需要说明的是这 6个树种都是适应性较强的野生树种,都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

4.2 应用结论

通过本项目优选出当地野生植物并进行抗旱试验,成果应用于四川省二郎山至康定公路,6种耐旱的灌木用于公路两侧边坡生态防护,起到稳定边坡,减少水土流失,融入周围环境景观,降低公路工程造价成本,发挥了较大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边坡生态防护植物措施探索了新途径。

[1] 李吉跃.植物耐早性及其机理 [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1,13(3):92-97.

[2] Levit T J.Response of Plants to Evironmental Stress[M].New York:Academic Perss,1972.

[3] TurnerN C.Drought resistance and adaptation towater deficits in crop plants[A]. In Harry Mussall(ed.).Stres physiology in Crop plants[C].New York:John W iley and Sons,1979.343-372.

[4] Kramer,P J T T.Kozlowski.physiology ofwoody plants[M].New York:Academic Perss,1979.

[5] 戴建良.侧柏种源抗旱性测定和选择[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1996.12-15.

[6] 李吉跃.太行山区主要造林树种耐旱特性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1990.4-5.

[7] 张建国.中国北方主要造林树种耐旱特性及其机理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1990.3-4.

[8] 夏道城.土壤干旱胁迫对白芥光合器官发育及光合速率的影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0,22(1):49-52。

猜你喜欢
火棘刺梨抗旱性
贵州刺梨专题书法作品
贵州刺梨专题纂刻作品
火棘:远在山野近为邻
火棘的种植技巧及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冬日火棘“燃”起来
不同施肥水平对金刺梨生长的影响
火棘的播种繁殖
不同光质对黄瓜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基于称重法的烟草伸根期抗旱性鉴定
树木抗旱性及抗旱造林技术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