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保红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济南设计院,济南 250022)
烟台火车站站房工程是铁道部和烟台市共同建设的重点工程,站房总建筑面积为107 460 m2,风雨棚的覆盖面积为20 000 m2;工程自2007年7月开工建设,2009年8月16日正式开通使用。车站设计是按照铁道部关于站房建设的“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和经济性”的要求,坚持了经济适用和旅客流线简洁便捷的理念,既满足铁路生产需求,又提升了城市形象,实现了功能、旅客和环境的充分和谐。
烟台市地处胶东半岛的北端,面积13 740 km2,是山东半岛重要的港口城市,烟台港是山东省乃至我国北方发展海上贸易的重要口岸之一,是国家的主枢纽港口之一;烟台市港口、公路、航空均具有一定的规模,具有良好的综合运输基础,初步形成了以港口为龙头,包括公路、水运、铁路和航空各种运输方式的立体交通体系。烟台火车站是蓝烟铁路的终点,位于烟台市中心芝罘区,南临北马路,北临烟台港货运码头和仓库区,东与烟台国际港客运站相接,西临青年路。该地区已成为烟台市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烟台老火车站站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20世纪50年代末建造的老候车室的一部分,作为售票厅及客运办公;另一部分为1989年建设的新候车室两层,共计总建筑面积8 953 m2。
烟台站是蓝烟线的终点站,车站性质为区段站,客货纵列布置。站场为尽头式,站内设旅客列车到发线3条,另有2条机车回头线及调车场尾部牵出线。设有基本站台及中间站台各1座,均设有风雨棚。无旅客跨线设备,旅客到二站台是通过线路尽端绕行。西侧有一邮政行包地道,连接基本站台、中间站台和邮政大楼。
烟台站既有站前广场,场地占地面积15 000 m2,内设8 600 m2的下沉式商业广场,广场交通疏散面积小,人流、车流交叉现象严重,亟待进行扩大及功能完善。
烟台站曾是烟台城市建设和城市交通的一个标志点,但是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车站的规模、单一的功能形式、与城市各种交通工具的接驳以及建筑的形象等都与烟台这座新型蓬勃朝气的沿海城市形象格格不入,难以与快速发展的烟台城市建设相协调,难以适应烟台现代化开放城市的要求,难以体现烟台对外开放的窗口建筑形象。此外,随着蓝烟复线、烟大轮渡、德龙烟地方铁路的建成,烟台站的铁路客运量将大幅度增加,铁路与水运、公路之间的转运量也将进一步增加,因此,亟需对整个火车站周边地区进行统一规划,对车站站房进行改造,将火车站与港口客运站相结合,整体提升这一地区的环境综合效益。
由于既有烟台站东南侧广场主要担当旅客集结及疏散的任务,场地面积小,站前北马路交通流量大,进出站的道路为平面交通,严重影响了旅客进出站的通行。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随着城市的发展,烟台站前主要道路北马路的交通量将进一步增加,由于铁路站场与北马路的距离较近,因此限制了南侧站前广场的大小和发展,需充分考虑利用站场北部地区进行旅客的分流组织,从而缓解南广场的疏散压力,减少旅客的进出站时间。
本工程远期规划北到环海路、南到北马路、西到青年路、东到港口的区域,总占用土地44.3 hm2,南北长约540 m,东西长约1 200 m,地形近似长方形。烟台火车站与港口客运站,地理位置相距较近,具有港站连接方便的自然优势,为发挥港口与火车站地区统一规划的设想,整体规划为火车站区、港务区、商务区、邮政办公区、地区商业中心、平台、南广场北广场区(图1),站前广场、站房、站场一体化综合规划设计,使各部分功能围绕旅客的使用设置,分区明确,又相互依存,大大提升了这一区域的整体综合使用功能,改善了其生态环境。
图1 总平面功能分区
规划区域内围绕旅客进出站流线的衔接组织,分设7个主要出入口,北广场作为车站主要人流、车流的集散广场,其机动车环行主线为单向行驶三车道。机动车从环海路西侧进入北广场,从环海路东侧驶出,北广场设置了社会车停车场,公交车站,中巴、中短途客车站。接客送客的出租车分别就近在车站北出口处和大平台西侧设停靠站,贵宾车辆在北出口平台下有专用通道。邮政车利用原有邮政通道与邮政中心环行路相接。沿北马路两侧均规划有公交车港湾式停靠站;南广场作为分担车站部分人流、车流的城市绿化广场,出租车从海港路驶入,利用南侧坡地顶部设置的汽车通道通行,直达站房平台中部高程5.7 m的落客平台处,下客后向西由北马路驶出,这样既保持了南广场坡形绿化的完整和生态绿化的延续性,也充分利用了空间,方便了旅客的进出站换乘。
港口大厦和国内国际候船厅机动车流线:港口大厦办公商贸车流从海港路进入“聚宝盆”形建筑,首层架空部分设停车场,港口区设社会停车场,港口的车流自成一体,与火车站车流分开,做到流线互不交叉,相互独立。
烟台站是尽端式车站,既有车站为2个站台3条旅客客车到发线;每天旅客列车接发的对数为13对。考虑远期兰烟电化的实施、德龙烟以及青烟威荣城际列车的开通等因素引起的旅客客流的增加,根据烟台站近、远期旅客的发送人数预测,每天旅客列车开行对数远期将达到65对,站场设计规模定为5个站台,8条客车到发线;结合广场的规划布局,设置南北2个基本站台。在站房布置时,考虑到站场与城市北马路距离较近,为节省土地,充分利用空间,建筑采取了高架于股道之上的布局形式(图2)。
图2 烟台站设计鸟瞰图
根据站场所处的环境,规划车站广场充分利用烟台站尽端式的站型特点,分设了南、北、东3个旅客疏散广场,3个广场均对应站房3个方向的进出站流线,方便旅客快速疏散。北广场作为车站的主要人流、车流疏散广场;南广场为绿化生态广场;东广场作为连接南北广场的小型疏散广场。
火车站进站人流主要考虑从北广场进入,乘社会车、公交车、长途车和中短途中巴车以及出租车的人流,从北广场各停车场就近上扶梯到达大平台后,进入候车厅。从南广场的进站人流乘车从海港路到大平台中部乘扶梯到达大平台,也可从北马路的南广场乘扶梯到达大平台后进入候车厅。
火车站出站的旅客可从南、北及东广场就近出站,需换乘轮渡的旅客可经二层商业联接体到达港口候船厅。这样,进站和出站的人流分开设置,互不交叉。进出站口分设几个方向,使旅客就近选择,流线短捷、方便,满足了“以人为本,以流为主”的设计理念。
烟台站是尽端式车站,既有站房设置在站台的端部,旅客进出站均从站台端部进出,流线过长,给旅客带来极大不便。并且随着旅客发车对数的增加,旅客进出站流线存在交叉。因此在新站房布局上,站型的选择采用了线上式与尽端式相结合的形式,站房主要采用高架的形式,既能解决由于站场与南侧北马路距离太近的弊端,又能使旅客的进出站流线靠近站场的中部,使旅客的进出站流线最方便、短捷,使站房在空间上不再阻断城市,中央设置的大平台既起到了连接站房南北纽带的作用,又起到进站集散广厅的作用,同时还可作为室外休闲观海的场所。出站地道设置在中部平台下部,旅客进出站流线立体分隔,互不干扰,极大地缩短了旅客流线。
整个港站区域,分期建设,火车站站房部分、南广场作为一期工程先期实施,港口客运站、北广场作为二期工程建设。火车站站房建筑物主体部分南北进深为:大拱下平台部分为174.8 m,其他部分的进深为102.8 m(轴线间距);东西长为456 m(轴线间距)。其中彩虹大拱部分东西跨114 m,南北161.2 m。
4.2.1 建筑组成
整个建筑自西向东划分了A、B、C、D 4个区,A区主要为站内商业及站内办公用房,B区由大拱平台、东西侧旅客客运房屋及南北侧落地建筑组成、C区为地区商业,D区包括落地部分和二层地区商业中心部分;由于此站房定位为港站一体,因此在功能布局上考虑客运基本功能的同时还需考虑到港口客运站与火车站房两大交通建筑的旅客需要,2种交通工具转换的间隙,需要有等候时间,因此在2个交通主体间考虑用商业建筑相连,便于旅客休闲等候。
4.2.2 交通流线
“以人为本,以流为主”是火车站旅客交通流线组织设计中应把握的关键,也是车站设计的核心。在本设计中既要考虑到火车站本身的流线组织,同时又要考虑与港站人流的衔接,客流组织以旅客进出站方便、快捷为目标,因此流线设计结合地形以及站型的特点,综合采用了上进下出、上进平出、平进平出、上进上出等多种流线相结合的方式(图3,图4),达到了流线清晰、互不交叉、方便旅客的目的。进站旅客可从南、北两侧通过大平台进入高架候车室后经检票后下到站台上车,贵宾则通过北侧落地建筑平进;出站旅客可从站台上通过线路端部的东出站口或通过中间设置的旅客地道分别从南、北出站口出站;到东侧港口客运站乘船的旅客可通过商业连接体(二期建造)到达港口乘船,旅客根据使用要求可以多种选择,节省了疏散时间。
图3 一层旅客流线
图4 二层旅客流线
4.2.3 平面功能分区
(1)大拱平台下的落地建筑
整个建筑物大部分采用高架股道之上的形式,根据使用功能要求,需要落地部分的建筑;主要设在中间平台下,既能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又不影响整个大拱的立面造型。北侧落地建筑(图5)主要设置了4个贵宾室及相关用房、北侧售票厅及售票办公用房、办公及消防水泵房等设备用房。
图5 北侧落地建筑平面(单位:mm)
南侧落地建筑(图6)主要设置了南侧售票厅及售票办公用房、南侧出站厅及相关用房、公安派出所及变电室设备用房等。
南侧5.7 m处设有汽车落客平台,汽车可开到此处,将旅客进站放下后,空车向西,从北马路离站。
图6 南侧落地建筑平面(单位:mm)
(2)高架建筑部分
以大拱为中心,分东西两部分(图7)。大拱以西部分自东向西依次设有售票厅、旅客候车大厅等;空间均采用大空间,可根据旅客使用要求进行灵活分隔,局部夹层作为办公及服务用房。大拱以东部分自西向东依次设有售票厅、旅客候车室大厅以及地区商业中心。
图7 二层高架平面(单位:mm)
(3)东侧落地建筑部分
主要为出站口、地区商业入口及行包房等用房。
(4)大拱下的平台
作为联系南北广场的纽带,平台东西宽为70~90 m,南北进深为160.5 m,起着旅客进站集散广厅的作用,也可作为高峰时期旅客等候的预留空间,同时,又可作为旅客休闲、看海的广场。
4.2.4 灵活的售检票方式
烟台站根据旅客客流的方向,进出站位置的不同,分别在北侧落地建筑、南侧落地建筑以及大拱平台的东西两侧设有4处售票厅,并且售票厅内设置了多台自动售票机,极大地方便了旅客就近购票、上车。避免了由于售票厅过于集中,造成人员的拥挤,不利于增加旅客的通过性。
4.2.5 站场跨线设施
旅客地道宽为9 m,高为3.6 m;站台上除设有从高架站房到站台楼梯以及和从站台下地道的楼梯外,还均设有自动扶梯,大大方便了提着行李上下车的旅客;新建旅客站台均采用1.25 m高站台,使旅客上下车能平进平出,方便快捷。站台长度按550 m设计,北侧基本站台宽度为17.0 m,南侧基本站台宽度为15.0 m,中间站台的宽度采用11.5 m。
烟台火车站的规划设计,是在站房建设新思路、新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设计,开创了港口与火车站一体化规划设计的新思路,体现了以人为本,服务旅客的新理念;也体现出了新时期站房功能布局与流线组织的特点。结合地形条件,因势利导采用了站房高架于股道之上的设想,节约了土地,为城市景观留下了发展空间,同时将站场、建筑、绿地、水、海、广场等融为一体设计;站房则是将铁路客运、港运、商业等多种功能于一身进行设计的综合站房;开辟了车站建筑设计新思路。旅客使用空间采用开敞的大空间、灵活分隔的布局形式;进出站流线通过采用多种流线形式的组合,使流线更短捷、方便;为把站台空间尽量让给旅客,使站台空间开敞,旅客行走中尽量减少障碍物,设计将高架站房的承重结构柱设于股道之间,使站台上一览无余,方便了旅客的通行。通过烟台站房的建设,深深体会到站房工程是一项涉及多专业、多部门的系统工程,因此从设计、施工、建设各个环节中应加强密切协作,才能达到最终的效果。
烟台火车站开通运营以来(图8),大大改善了旅客的乘车环境,提升了该地区的环境质量,市民们不仅被雄伟气魄的外观造型所震撼,还为以人为本的功能布局和完善的服务设施而赞赏,该建筑已成为了烟台极具个性的城市标志。
图8 建成的烟台站
[1]GB50226—2007,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S].
[2]GB50226—2007,铁路工程设计防火规范[S].
[3]刘志军.铁路旅客车站设计指南[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4]郑 健,沈中伟,蔡申夫.中国当代铁路客站设计理论探索[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5]李传成.城市火车站改造初探—以南京客站和上海二客站为例[J].华中建筑,2001(5).
[6]曹永刚.铁路新的发展时期旅客站房设计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06(8).
[7]盛 辉.铁路旅客车站现代化的设计探讨[J].建筑学报,2002(4).
[8]周建宏.论近期我国特大综合型铁路旅客站建筑创作[J].建筑学报,1990(4).
[9]艾蒂安·特里郭.建筑与交通枢纽[J].建筑创作,2005(10).
[10]施 晓.烟台火车站站房结构设计[J].铁道标准设计,2009(11).
[11]杨林山,沈中伟.我国大型铁路客站候车空间的演变及发展趋势[J].四川建筑,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