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高棉的神秘微笑
The Mysterious Smile From Khmer
柬埔寨,丛林,一个隐藏了四百年的秘密…… 吴哥窟,微笑,一张持续了一千年的笑脸……所有的这一切,都源自一个非凡的王朝,一个非凡的人物,史事巨变、沧海桑田,岁月的洗礼让吴哥的奇迹延续至今,那种感动和震撼,不亲临其境不足以感受。
吴哥是柬埔寨的古都和游览胜地,位于洞里萨湖北面,距暹粒市6公里。公元9~15世纪为高棉王国都城。最早始建于8世纪,13世纪建成,占地15平方公里。吴哥古迹主要包括大、小吴哥两地的通王城和吴哥窟;各种建筑约600座。有5座宏伟的宝塔和精美的浮雕,是闻名于世的高棉文化古迹,也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建筑。
1992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 (Ⅰ) (Ⅲ) (Ⅳ)联合国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此后吴哥窟作为吴哥古迹的重中之重,成为了柬埔寨旅游胜地。一百多年来,世界各国投入大量资金在吴哥窟的维护工程上,以保护这份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的造型,已经成为柬埔寨国家的标志,展现在柬埔寨的国旗上。
吴哥窟是由—个叫做吉篾(今名叫高棉)的东南亚民族所建,时间大概从公元802年起,那时阔耶跋摩二世建立了辉煌的高棉帝国,繁荣昌盛达6百年之久。
在12世纪时,吴哥建筑达到了艺术上的高潮。当时建造的吴哥庙,所有的墙壁全都刻有精美的浮雕,每个平台的周围都有面向四方的长廊,连接着神殿、角塔和阶梯,即使长廊的墙上也全都刻有描述古代印度神话故事的浮雕。吴哥庙不仅本身规模宏大无比,庙宇的外面还有一条将近10米宽的堤路。直通庙宇的大门,堤路的两边也都竖立着巨大威严的那伽蛇神像。—般说来,世界各国所有的庙宇都是坐西朝东,而唯独吴哥庙大门朝西,这使后来研究古代高棉的考古学家百思不解。此后,吴哥王朝的历代国王的建城工作就—代又一代地传了下来。
吴哥文明的建筑之精美令人望之兴叹,然而在15世纪初突然人去城空。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吴哥地区又变成了树木和杂草丛生的林莽与荒原,只有—座曾经辉煌的古城隐藏在其中。直到19世纪穆奥发现这个遗迹以前,连柬埔寨当地的居民对此都—无所知。
按说任何—个民族的文化都应有它的延续性,何况吴哥是—个曾经繁荣过600年的王朝,但它的文化竟一下子就忽然中断、忽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有人把这归于外敌的入侵,但外敌入侵可能导致王朝的改朝换代,却无法使—个民族的人民统统消失。据考察,在吴哥地区过去曾有一百万人口以上居住,这个民族和这些人们到底到哪儿去了呢?这真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
被誊为“摄影者天堂”的吴哥窟有拍不尽的风情与摄不完的神秘。作为高棉古典建筑艺术的高峰,它结合了高棉寺庙建筑学的两个基本的布局:祭坛和回廊。祭坛由三层长方形有回廊环绕须弥台组成,一层比一层高,象征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在祭坛顶部矗立着按五点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宝塔,象征须弥山的五座山峰。寺庙外围环绕一道护城河,象征环绕须弥山的咸海。
据说当初国王苏鲁亚巴尔曼二世是为了供奉兴都教的维希奴神。由于维希奴神的代表方向是西方,所以吴哥窟的大门便被设计成朝西的建筑,象征着对维希奴神的崇拜。由于西面亦代表死亡,高棉人也把吴哥窟称为葬庙。站在跨越护城河长长甬道的尽头,映入眼帘的便是柬埔寨国旗上的吴哥窟三座塔尖的图案,这是柬埔寨的心脏,也是柬埔寨人民心目中的圣地。
走过这段长长的石板路后,便是正门,又窄又矮的通道与这个宏大建筑的比例好像极不协调,然而,正是因为这个巨大的差别,当你走过通道时,吴哥窟的中心建筑就像竹笋般节节升高,穿过通道,那拔地而起的石塔,让你感觉到什么是被震撼到木然。
没有时间去照相,因为思想已经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一个巨大的工地,一头头大象拖着沉甸甸的石材往来穿梭;一批批工匠用独特的技巧堆砌着打磨好的条石,不用任何砂石、粘土,更没有任何钉子和木楔,石条与石条通过精密的排列自然的支撑起了整个庞大的建筑,单是这份技巧,便足以让后来的建筑学家为其瞠目;在已经雏形初现的建筑上,雕刻家在小心细致地雕琢着精美的花纹,繁复的壁画。那呈现舞蹈形态的天女雕像,裸露上身,头戴华丽的头冠,雍容华贵。有的拈花微笑,有的翩翩起舞,姿态之优美,雕功之精巧实在令人惊叹;彩绘师不厌其烦的一遍遍勾勒着那些细微而神活的雕塑,仿佛是画龙点睛,让这些本已巧夺天工的雕塑,仿佛瞬间插上了飞升的翅膀,流动着鲜活的生机……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切,仿佛历史的脉搏就在身旁颤动,一个世界的奇迹,在他们的手下一步步成真,那种磅礴的气势让人窒息。
很难想象,当时的国王苏鲁亚巴尔曼二世走进这个他亲自主持建造的神庙时,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一千年,吴哥古迹便一直默默地屹立在高棉的大地。悠悠的岁月中,见证了一个王朝的兴盛,也见证了一个国家的没落。雕栏玉砌的宫殿渐渐被人们遗忘,岁月流逝,最终被重重的树林逐渐吞噬。吴哥的笑脸,逐渐黯淡,就连柬埔寨当地的居民对此都—无所知,如果不是19世纪穆奥无意闯入了这片深林中的秘境,神奇的吴哥,不知何时才能重见天日。
一边穿过吴哥窟那田字型的长长走廊,一边欣赏墙上那一幅幅巨型壁画,这是探索种种神庙传说的重要根据,这些壁画更加凸显出神殿的光明与气势,让人在现时和历史的交错中感受它积淀下来的厚重的文化。走在神庙里,处处可见精致细腻的刻画,柱子上、屋檐上、墙角上,只要你留意,都可看到那婉约的曲线汇聚成的精美雕刻,这些雕刻,有凸出的、也有凹入的,甚至是两者交替的作品也都不难发现。就连走廊上的窗子,也是以小石柱作栅栏,当阳光透过窗子洒入长廊,光明与黑暗衔接,更融合出一种人文与自然交错的美感。
走过这些梦境一般的回廊,呈现在眼前的便是吴哥窟的主殿,也就是我们很熟悉的五座石塔。吴哥窟的兴建依据的是兴都教的世界观,据说,世界的中心是一座位于大海之中的高山。这座高山就叫须弥山,是众神仙居住的地方。须弥山周遭有四岳,日与月在山腰间运行。须弥山的周围是四大洲,这便是吴哥窟主殿五座宝塔的设计蓝图了。为此,这五座石塔便被称为“天堂”,他们建立在重重叠叠的石条之上,要想登上石塔,必须从那些阶面狭窄、梯级又高的石阶上手脚并用地往上爬,因为他们的斜度几乎达到了70度,就算没有畏高症的人爬起来恐怕也会心惊胆跳!难怪柬埔寨把这称为天堂,每一个爬到石塔的人,都仿佛在为了一种信念,而不是单纯的去参观一个建筑。
战战兢兢登上石塔,稍稍喘口气之后,紧张的心情渐渐平息下来,这时,才想起这里是天堂,于是沉淀一下心灵,静静地体会飞上天堂做神仙的感觉。从那些石头栏杆中向外望去,刚才经过的田字型回廊赫然眼前,重重叠叠,围绕着整个石窟,再往外,便是那碧绿的护城河,这便是所谓的七重山、七重海。山海之间,一座世界的奇迹傲然屹立,而我,站在这“天堂”,用心品味吴哥的奇迹。不知道这世界上是否真的有天堂,是否真的有神仙,如果没有,当年的柬埔寨人民,是如何造就这举世瞩目的世界奇迹的呢?
吴哥窟的圆雕并不出色。台基上的圆雕神像沉重而呆板,但浮雕却极为精致且富有真实感。在回廊的内壁及廊柱、石墙、基石、窗楣、栏杆之上,都有浮雕。内容主要是有关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传说,取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话《乳海》,也有战争、皇家出行、烹饪、工艺、农业活动等世俗情景,装饰图案则以动植物为主题。其中围绕主殿第1层台基的回廊被称为“浮雕回廊”,长达800米,墙高2米余,壁面满布浮雕。东壁的搅乳海图,北壁的毗湿奴与天魔交战图,西壁的猴神助罗摩作战图等,均描绘神话故事;而南壁西半部的苏利耶跋摩二世骑象出征图则为世俗题材。这些浮雕手法娴熟,场面复杂,人物姿态生动,形象逼真,且已采用重叠的层次来显示深远的空间,堪称世界艺术史中的杰作。从里边向外望,赫然发现,墙上有许多婀娜多姿的人像浮雕,据说是象征仙女下凡,以千年前的雕刻技术来说,竟然能把仙女刻画得如此活灵活现,而且每一尊的表情、面貌、衣着完全不同,真可说是鬼斧神工之作。 这一群手足舞蹈的美丽仙女叫做阿帕莎拉,又被喻为是东方的蒙娜丽莎,相传是由浪花所变成的。宏伟的吴哥窟正因为有了这群俏丽的仙女环绕,而整个鲜活了起来。
除了墙外的仙女引人侧目,走在神庙里,处处可见精美细腻的刻画,有时是在柱子上,有时是在墙角上。有凸出的、也有凹入的,甚至是两者交替的作品也都不难发现。就连走廊上的窗子,也是以小石柱作栅栏,当阳光透过窗子洒入长廊,更融合出一种人文与自然交错的美感。
高棉人以为歌舞升平的日子可以永远,却未曾想到四百年后,受尽纷争侵扰的吴哥像一个尝遍荣华富贵,阅尽世间沧桑的哲人毅然转身归隐原始丛林。任由莽莽丛林打上了封印,从此消逝。没有人再想起他,仿佛世上从未存在过这样一座伟大的建筑。这一页再翻便又是四百年,石缝长满杂草,浮雕沾满灰尘,连佛像的眼神也已不再明亮动人。与其说法国探险家亨利揭开了吴哥的封印,不如说是吴哥选择了重出江湖,可是命运未必就比湮灭强,因为自然的侵蚀和更可怕的人的贪婪已使吴哥支离破碎、难以喘息。目前,吴哥满目疮痍,用破败残损来重现同样破败残损的历史。不过,即使是废墟,吴哥窟也是辉煌的废墟。在晨曦和余晖中看到吴哥窟通体圣洁,有如莲花绽放,欲哭的冲动在沧桑与辉煌中交织翻腾来缅怀一个王朝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