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燕
(山东交通学院管理系,山东济南250357)
在我国社会转型、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中,高校教师面临着巨大的职业压力。职业压力问题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和自身的生活工作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对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现状、成因进行调查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高校教师职业压力进行实证研究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潘欣、权正良、钱玉燕对大学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发现:有80%的教师长期感到大学教师的职业压力太大,有75%的教师长期处在一种慢性疲劳的亚健康状态,而有1/3以上的教师出现明显的生理反应。高校教师中普遍存在工作超负荷的现象。[1]陈超然研究发现我国大学教师总体上存在中度职业压力,其中在组织结构和职业发展两个因素上高于总体情况,处于中度偏上。[2]王海翔对宁波大学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青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在提升学历、晋升职称方面有较大的职业压力;另外,青年教师还存在较高的角色期望与较低的学术、经济、社会地位的冲突,较高的自我评价与不如意的外界评价之间的冲突,这些问题使青年教师感受到巨大压力。[3]闫祯对甘肃省三所高师院校中青年教师职业压力进行研究发现:中青年教师在工作上有着一定的压力,但是主观压力比较大。不过并不是所有对高校教师的调查都显示高校教师的工作有压力和压力较大。[4]李虹研究发现,大学教师的工作压力强度总体上不高,84%的高校教师报告工作压力不大。[5]
本研究采用李虹所编《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为测量工具,选取高校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高校教师的实际职业压力,分析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以期为预防和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山东省四所高校(山东理工大学、潍坊学院、聊城大学、山东交通学院)的400名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专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走访其中部分教师与其交谈。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5份,筛选出有效问卷376份,有效率94%。
本研究所使用的测量工具是李虹所编《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6]该量表由24个题目组成,分为五个分量表:工作保障、教学保障、人际关系、工作负荷和工作乐趣。量表采用4点分数(1=没有压力,2=轻度压力,3=中度压力,4=严重压力),理论分数范围是24~96分,得分越高表明压力越大。经验证,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实际研究。
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对山东省四所高校部分教师职业压力测量结果表明,在24项压力源因素中,工作要求高、知识危机感、工作岗位的竞争、学历提升四项的得分居前(见表1),因此认为这四种压力源因素对高校教师的影响较大。
表1 职业压力问卷等级平均分高于2.5分的项目
对问卷中高校教师对于“工作要求高”这一问题的选择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目前高校教师因工作任务重、要求高而产生了较大的压力,这也与我们在访谈中掌握的情况相吻合。我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专任教师,繁重的教学、科研及其他工作任务使许多教师不堪重负。
图1 工作要求与职业压力的关系
图1代表的是被试教师对第20题“工作要求高”中各选项的选择情况。可以看出,选“1=没有压力”的48人,占总人数的12.77%;选“2=轻度压力”的87人,占总人数的23.14%;选“3=中度压力”为137人,约占总人数的36.44%;选“4=严重压力”的104人,约占总人数的27.65%。选3和选4的人数总和约占总人数的64.09%。由此可见,高校中由于工作要求过高而使得教师产生压力。
图2代表的是被试教师对第13题“知识危机感”中各选项的选择情况。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被试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知识危机感。选“1=没有压力”的12人,占总人数的3.19%;选“2=轻度压力”的112人,占总人数的29.79%;选“3=中度压力”为168人,约占总人数的44.68%;选“4=严重压力”的84人,约占总人数的22.34%。选3和选4的人数总和约占总人数的67.02%。
图2 知识危机感与职业压力的关系
对调查问卷中教师对于“工作岗位的竞争”这一问题的选择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具有中度压力和严重压力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总数59%。工作岗位的竞争对教师职业压力的影响较大。
在被调查的高校教师中,只有35人具有博士学位,占被调查教师的9.31%,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成为许多教师的迫切愿望。对调查问卷中教师对于“文化程度低,学历低”这一问题的选择情况分析发现,在学历提升上具有中度压力和严重压力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52.45%,这一比例已超半数。
由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到,由于工作要求高、任务重,高校教师感到较大的压力。教师每年要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由于高校扩招,教学任务加重,尤其是随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逐步健全和完善,教师被学生评价、被管理者评价,得分低的教师受到“戒勉”,并且与薪酬挂钩。同时,由于近些年来高等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的痕迹越来越明显,高校的许多专业、学科、课程均有较大程度的调整,许多高校教师面临新的挑战。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许多文科教师“不得不教自己没受过培训或不太有信心的课程”。由于教学任务较重、学校的编制问题等原因,学校在师资配备和培训上没有及时得力的跟进措施,教师没有继续学习的机会,这使许多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勉为其难,甚至焦虑、抑郁。
另外,许多高校规定,晋升职称或在任现职期间必须发表或出版一定数量、一定级别的学术论文或著作,承担一定档次的科研课题等。有些高校甚至将此规定列入每年的常规工作考核,直接与教师的收入甚至岗位挂钩。有些正高职称的教师因为科研任务重而感到压力沉重,其他教师又因为难以找到有创新价值的科研项目而倍感发愁。总之,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总是沉甸甸的。[7]
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知识和信息越来越繁多,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最前沿的信息,并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成为每一个高校教师都必须面对的课题。从一定意义上说,知识是高校教师的从业资本,传递知识与信息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然而当教师的知识信息资源不断消耗,又因超负荷的工作和现实条件的制约无法得到及时充足的补充时,他们无不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和紧迫感。与此同时,高校教师不仅要掌握比常人更为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对所接受的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提炼加工,去伪存真,综合概括,不仅能使理论升华,还能应用于实践,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各种需求,这在无形中也加剧了他们的压力。
另外,随着传媒的迅速发展,知识来源呈现多元化,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获得知识的途径大大拓宽,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教师已不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在某些方面,学生的知识比教师丰富得多。高校教师已很难做到“闻道先知”,其权威意识日渐失落,社会地位和作用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几乎所有的高校教师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知识危机感,为了不让自己的“权威地位”受到颠覆,他们没日没夜地忙于“充电”以不断提升自己。
教育部有关官员曾表示,中国高校将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择优、合同管理”的原则,深化教师聘任制改革,全面推行教师的岗位分类管理和公开招聘制度。同时,国家还将深化高校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8]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指示和精神,山东省高校将全面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学校根据工作需要设置不同的岗位,根据岗位要求和聘任标准聘任教师,每个岗位都有相应的职责与权利。在合同聘任期内,被聘任了才是讲师、副教授或教授,聘任期结束后将是新一轮的竞聘。与此同时,将逐步建立和完善体现岗位职责、能力和业绩的薪酬体系,亦即工资与岗位挂钩,以岗定薪,突出业绩,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真正把聘任制落到实处。这样能从根本上激发教师的活力,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励教师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这是其给教师带来的积极压力。然而,在聘任制实施过程中,由于聘任标准不能完全做到科学、公正地评估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由此引发了教师的苦恼、郁闷和怨愤情绪,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质量,这是其对教师造成的消极压力。聘任制的实施使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受到了巨大冲击,面临着工作岗位竞争甚至下岗待聘的危险,许多教师产生了恐惧心理,压力很大。
另外,随着高校校园竞争机制的引入,挂牌选课、学生评课等优胜劣汰制度相继出台并实施,这一方面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但另一方面也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充满竞争感和危机感,尤其是落选和评价较低的教师更是感到抬不起头来。
众所周知,高校教师的学历门槛正在节节攀升。近些年来,继全国重点高校之后,省属高校也规定除个别专业聘用硕士外,其他专业必须是博士才有资格应聘。早在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教学科研型高校具有博土学位教师的比例要达到30%以上。有些高校甚至在此前就确立了教师队伍博士化的目标。目前各高校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而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逐渐由硕士推向博士成为许多学校的选择。
近几年高校教师考博热愈演愈烈,据报道,苏州大学200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中,有1010人争夺300个博士名额,而报考者中高校教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在2006年报考上海某著名高校一文科学院博士的考生中有2/3以上是高校教师。[9]
对于今天的高校教师来说,无论是为了自身的生存,还是为了符合国家和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不论年龄大小,不管经验多少,他们都在为自己的学历提升而努力奋斗。“学无止境”恐怕是对教师最贴切的形容。我们还要看到,教师在为学历提升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同时,还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成本和就读机会成本,这对于部分教师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有的甚至感到难以承受。
据有关方面研究,仅全国高校教师队伍更新换代和达到国家教育部制订的高校师资建设目标,就存在近20万博士和硕士缺口。[10]为提高教师素质,高校要求新进入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给这方面有差距的教师形成了很大压力。
我们通过对高校教师的深度访谈,进一步发现,由于高校对教师学历要求的逐步提高,许多本科学历的中年教师面对教学、科研与进修的多重压力。学历作为衡量教师学识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一个标准,在职称评聘方面,有些高校对中青年教师的学历作了比较高的硬性规定,学历较低的中青年教师必须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继续学习深造,由此产生了较大的职业压力。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来源于多方面因素,既与整个社会环境有关,也与学校自身文化与组织管理有关,还与教师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关。因此,有效应对教师职业压力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做出努力。
[1] 潘欣,权正良,钱玉燕.大学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3,(10).
[2] 陈超然.大学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及其与人格维度关系的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4.
[3] 王海翔.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
[4] 闫祯.高师中青年教师工作压力状况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6,(8).
[5] 李虹.大学教师的工作压力类型和压力强度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5).
[6] 李虹.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的编制及其信效度指标[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
[7] Michael Huberman,Burnout in Teaching Careers,Europe-an Education 1993,Vol.25:47-69.
[8] 邵光华,顾泠沅.关于我国青年教师压力情况的初步研究[J].教育研究,2002,(9).
[9] 彭小英,方平.教师压力应对策略的研究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
[10] 庞海芍.高校教师职业特点及激励机制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