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对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

2010-01-25 01:39李华禄杨慧玲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动机体育锻炼重要性

李华禄,杨慧玲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系,贵州遵义563002)

1 研究目的

近年来,国家投入以及“体彩基金”等资金对全民健身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支援,为学生体育锻炼创造了良好的物质环境;奥运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将全民健身运动推向了高潮,为学生体育锻炼创造了良好的精神环境;党中央对学生体质状况的高度重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校园阳光体育运动”等的实施,为学生体育锻炼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然而,近几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却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堪忧。为此,引导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学生的成长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与学校、学庭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本文试图通过调查分析伴随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因素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以期为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提供帮助。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查阅体育锻炼习惯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整理,为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支撑。

2.2 调查法:对家庭环境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专家访谈,制作问卷,对遵义市小学生、初高中生各发放问卷600份,有效收回问卷568份;对部分学生及家长进行访谈,了解相关情况。

2.3 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表格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

所谓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体育锻炼习惯可以概述为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心理或社会需耍,在内在动因和外界环境交互作用下重复发生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躯体运动,是在不断重复身体练习的基础上能持之以恒地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自动化和生活化的行为取向和行为方式。体育锻炼习惯作为一种个体行为,其产生和形成必然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

3.2 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生理、心理机制

人作为有机体,有其特有的生理、心理的调节规律,这些调节规律会自动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调节。体育锻炼习惯是生理、心理或社会需求产生锻炼动机,在动机的驱动下产生锻炼行为,行为的结果符合主体的动机目标,从而促使锻炼行为不断重复、强化,在生理上形成较为巩固的动力定型,在心理上形成固定的心理定势,逐渐巩固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1]

3.2.1 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生理机制

体育锻炼习惯的确立就其生理机制而言,是在长期的、系统的锻炼过程中,大脑皮层与小脑之间不断进行系统性环路联系,兴奋和抑制过程的轮流交替,把各种运动刺激有规律地协调成为一个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形成感觉“记忆痕迹”构型或运动构型,最后达到生理层面的动力定型。

3.2.2 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心理机制

体育锻炼习惯的心理机制,是从运动需要或欲望开始,使主体意识到、并产生心理不安与紧张,成为主体发动和维持活动的心理倾向——活动动机,

主体做出满足运动需要和活动动机的活动,即目标活动,使主体体验到运动的兴趣,产生某种情绪体验。该习惯在这样的心理轨迹的反复重复、反复强化的过程中,逐步得以实现。因此,主体长期的体育锻炼实践是该习惯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2]由此可见,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是从体育活动的需求产生体育锻炼动机,进而促使锻炼行为的产生,锻炼行为的持续和反复便养成了锻炼习惯。

3.3 家庭环境对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

3.3.1 父母对体育重要性认知的影响分析

动机研究观点证明,父母的信念对青少年在不同成长环境下(包括体育活动环境)的动机影响非常重要。在父母的各种信念中,任务价值(反映父母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实用性的信念)是影响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动机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由表1调查结果可见,父母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影响表现为:小学阶段,父母认为体育很重要的,其子女有较高体育兴趣的比例占69.6%,其余学生体育兴趣区别不大;初、高中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受父母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影响差异不大。父母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对学生体育动机的影响表现为:初中学生以应付考试为体育动机的比例随父母对体育重要性认识的提高从41.3%下降到21.3%,对小学生和高中学生体育动机影响没有太大差距。调查发现,小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主要集中在运动感觉快乐上,这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相符和;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处于体育动机形成的重要时期,受父母观念影响较大;高中学生则对体育重要性和功能等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其体育动机已相对稳定,受影响不大。父母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对学生体育态度的影响表现为:随着父母对体育锻炼认识重要性认识程度的提高,体育锻炼态度积极的小学生从34.2%上升到69.8%,初中生从29.3%上升到62.3%,高中生从33.8%上升到55.6%,说明父母对体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与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积极性成显著的正相关,在小学、初中阶段尤其明显。父母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对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表现为:具备每周3次以上的锻炼行为的学生比例随父母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的提高,小学生从38.7%提高到65.4%,初中生从17.8%提高到45.5%,高中生从11.3%提高到45.2%。可见父母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对各阶段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表1 父母的认知对各阶段学生体育习惯形成影响因素的影响调查表

3.3.2 父母支持程度的影响分析

调查发现大多数父母对子女参加体育锻炼都并非不反对。表2结果显示:父母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支持程度对各阶段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和锻炼动机的影响明显。在锻炼态度方面,随父母的支持程度的提高体育锻炼态度积极的小学生(从47.2%提高到70.8%)和初中生(从27.3%提高到61.2%)百分比提高较大,而对高中生除父母持反对意见(34.7%)的积极程度较低外,其余影响差距不大。在锻炼行为方面,周体育锻炼频率在三次以上的各阶段学生百分比都随父母的支持程度加深而提高。

父母对子女体育锻炼的支持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物质支持为孩子体育锻炼创造客观条件,奠定物质基础。父母的精神支持对孩子体育锻炼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激励作用,父母对体育锻炼寄予期望,能促使孩子朝着父母所期望的目标发展,激励其体育锻炼需要和兴趣的产生;转化功能,父母的支持可激发孩子的体育锻炼潜在的能力,使其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体能和智能得以充分发挥,促进其体育需求向体育锻炼行为的转化;父母的能力信念(即父母对子女有能力完成体育活动的一种信心)是影响青少年体育活动动机和行为的重要因素。“Dempsey在一项父母亲对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凡是父母对子女有较高能力信念的,他们的孩子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3]支援功能,父母的支持可给予子女心理支援,满足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需要。

对于小学生,家长应充分发挥支持的激励作用。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他们对体育锻炼的目的、意义、作用认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有限,其自觉锻炼的习惯尚未形成,兴趣便是他们的向导,感觉快乐成为其锻炼的主要动机。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体育活动所产生的兴趣具有直接性、暂时性。一旦在活动中遭受挫折或痛苦又不能正确对待,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就有可能失去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作为家长应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应注意培养孩子的体育锻炼兴趣,增强孩子的能力信念,在孩子遭受挫折时,要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和鼓励,以增强自信心。对初高中阶段学生,家长要充分发挥支持的转化和心理支援作用,培养其正确的体育锻炼动机和良好的锻炼态度,即让他们能够端正态度,正确对待运动时带来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不断提高身体和心理上的承受能力,锻炼其意志品质。

3.3.3 父母体育锻炼参与程度的影响分析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父母的行为可以影响孩子的认知发展。父母的锻炼行为对孩子的锻炼兴趣、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均会产生较大影响。父母从事体育锻炼可以让孩子更加认识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父母的参与在起到榜样、带动、激励和教育作用的同时还能创造良好的锻炼氛围,从而提高学生锻炼的兴趣。其直接帮助能让孩子的锻炼行为变得更加积极。[4]

表3调查结果显示,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锻炼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表现在:体育兴趣方面,各阶段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均随父母的参与有明显提高,尤其是小学生(从54.3%提高到71.4%)和初中生(从48.3%提高到67.4%)提高幅度较大。在体育锻炼动机方面,对小学生的影响差距不大,但初、高中学生以应付考试为动机的百分比随父母的参与程度提高而明显下降。说明父母的参与对培养初中学生正确的体育锻炼动机有显著的效果。在体育锻炼态度方面,各阶段学生体育锻炼态度随父母的参与程度增加其积极性得到提高,尤其对小学生(从48.2%提高到71.6%)和初中生(28.3%提高到63.2%)有明显的影响。在锻炼行为方面,随父母参与度的提高,周锻炼频率3次以上的学生百分比明显提高。可见,父母与学生共同参与体育锻炼对各阶段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动机、态度以及锻炼行为都有明显的正向影响。

3.3.4 家庭生活习惯的影响分析

通过访谈了解到,家庭生活习惯、体育氛围以及父母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等因素对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及习惯养成有较大影响。一般父母无经常赌博等不良行为习惯、生活规律安排较好的,其子女生活习惯也较好。家庭体育氛围,如家庭体育经费投入,其他成员的体育锻炼行为,体育频道、体育精彩赛事的观看等对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动机有较大作用。父母的教育管理对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及习惯养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活动的参与选择上。参与选择是指在参加体育锻炼和其他对自己具有吸引力的活动之间进行的一种选择,表现为在兴趣强度上的一种竞争。调查发现,不少学生认为打游戏、看动漫、上网的吸引力更大,休闲时间会选择逛街、看电视、打游戏等方式。但父母的期望及对学生的干预管理对学生打游戏、上网等选择有抑制作用,可促进其体育锻炼参与选择。

表2 父母的支持程度对各阶段学生体育习惯形成影响因素的影响调查

3.3.5 其它因素的影响分析

家庭体育锻炼活动一般是以居住地周边的物理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来开展的。为此,家庭居住地的气候情况、场地、器材条件以及锻炼场所的方便程度都对学生体育行为及习惯的养成有较大影响。通过访谈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将退出锻炼的原因归因于锻炼设备太少,锻炼场所不便,没时间等外部因素。其中,锻炼场地太少、锻炼场所不便是他们退出锻炼的重要原因。可见场地、器材条件是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物质前提,锻炼场所是否方便也是影响锻炼坚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3 父母的参与对各阶段学生体育习惯形成影响因素的影响调查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是从体育活动的需求产生体育锻炼动机,进而促使锻炼行为的产生,锻炼行为的持续和反复便养成了锻炼习惯。正确的体育锻炼态度是锻炼行为持续的重要保障。锻炼兴趣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及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

4.1.2 家庭环境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动态的,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始终且表现出阶段性特征。父母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对小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影响较大,对初中学生体育动机影响明显,对所有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积极性以及体育锻炼行为有明显影响。父母的支持及参与程度对各阶段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和锻炼动机、锻炼态度及锻炼行为的影响明显。家庭体育氛围和生活习惯对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及体育行为的产生有较大影响,父母的管理和干预对学生体育活动参与选择有促进作用。体育场地、器材条件是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物质前提,锻炼场所是否方便也是影响锻炼坚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4.2 建议

4.2.1 政府部门应加强宣传,使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得到提高。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双向沟通,更多地组织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的学生体育活动,使家庭体育成为学校体育有益的补充。加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加大各体育场馆的开放,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客观条件。

4.2.2 父母应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引导学生体育锻炼,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充分认识到孩子成长各阶段的心理特点,提高对孩子的能力信念的培养,充分利用支持和参与对学生体育需要、锻炼兴趣、体育动机的激励作用以及对学生体育行为的转化以及心理的支援作用。在小学阶段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为主;初中阶段在着力培养其正确的体育动机和良好的态度的同时加强管理和教育,以促进其体育锻炼参与的选择;高中阶段则继续加强对学生良好锻炼态度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1] 邱梅婷,贾绍华.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6):87-89.

[2] 陈丽珠,毕仲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3):380-381.

[3] 刘新兰.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动机因素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6):54.

[4] 常生,吴健.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家庭因素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2008,(3):69-70.

猜你喜欢
动机体育锻炼重要性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0”的重要性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幼儿教育中阅读的重要性
读《边疆的重要性》有感
动机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