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31在神经鞘瘤中的表达及鉴别诊断意义

2010-01-23 00:37:58王行富陈余朋陈鹭姗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年1期
关键词:鞘瘤脑膜瘤小脑

王行富,张 声,陈余朋,陈鹭姗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福建 福州 350005)

神经鞘瘤是周围神经鞘膜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大部分发生在中枢神经以外的部位,如皮下或腹膜后等。对于中枢神经系统而言,神经鞘瘤最好发于桥小脑角,尤其是第8对颅神经中枢部分和周围髓鞘移行处,少部分发生于脊髓,极少数位于颅内实质或脑室内。通常情况下,神经鞘瘤具有较为特征性的Antoni A和Antoni B分区,常可形成Varocay小体,诊断并不困难。但在部分病例中Antoni分区不明显,肿瘤由弥漫的梭形细胞组成时,常易与发生于该处的纤维型或过渡型脑膜瘤混淆。CD31是分子量为130KD的跨膜糖蛋白,尤其在血管内皮细胞的连接处有高水平表达,较少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及白细胞以外的细胞。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鞘瘤CD31表达情况以及在与脑膜瘤鉴别中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选取2008-2009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部分神经外科手术后石蜡包埋福尔马林固定标本。神经鞘瘤46例,其中36例发生在桥小脑角,10例发生在脊髓;Antoni-A和Antoni B分区明显者20例,无明显分区或AntoniB区为主26例;年龄27~54岁,平均年龄(36.4±3.7)岁;男27例,女19例。脑膜瘤28例,其中发生在桥小脑角14例,发生在脊髓的14例;纤维或纤维母细胞型脑膜瘤13例,过渡型脑膜瘤10例,脑膜上皮细胞型脑膜瘤5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39.1±5.2)岁;男16例,女12例。

1.2方法鼠抗人CD31蛋白单克隆抗体(JC70A,M082329,Dako;1∶100)、CD34单克隆抗体 (QBEnd10,M716529,Dako;1∶100)及EnVisiontm试剂盒(K5007,Dako),购自DAKO公司,FVIII单克隆抗体(F8/86,Neumaker;1∶100)购自Neumaker公司。采用EnVision两步法。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微波修复抗原,3%H2O2溶液室温孵育20 min消化内源性过氧化物酶,10%正常羊血清封闭30 min,分别加一抗CD31、CD34、FVIII,湿盒中孵育2 h,滴加二抗,Envision试剂室温孵育1 h。各步骤间均以0.01 mol/L PBS缓冲溶液冲洗2 min连续3次。DAB显色5 min,苏木素复染,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片。用PBS缓冲溶液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

2 结果

神经鞘瘤中45.7%(21/46)表达CD31(表1),于肿瘤细胞胞浆颗粒状着色,表达范围主要位于Antoni B区(图1-A-C),在分区不明显的肿瘤组织中表达较为弥漫,主要表达模式为核旁点状阳性。相应组织CD34(图1-D)和FVIII(图1-E)染色微小血管阳性,肿瘤细胞阴性。28例脑膜瘤中仅1例(3.6%)纤维型脑膜瘤局灶表达CD31。神经鞘瘤与脑膜瘤CD31的表达具有显著差异性(χ2=14.74,P<0.001),无明显Antoni分区的神经鞘瘤与纤维型或过渡型脑膜瘤CD31的表达同样具有显著的差异性(χ2=14.08,P<0.001)。

表1 CD31在神经鞘瘤和脑膜瘤中的表达

a神经鞘瘤与脑膜瘤CD31的表达比较,χ2=14.74,P<0.001

b无明显分区的神经鞘瘤与纤维或过渡型脑膜瘤CD31表达比较,χ2=14.08,P<0.001

图1 CD31在神经鞘瘤中的表达 (A)神经鞘瘤HE染色(100×),(B)CD31在神经鞘瘤中弥漫表达(100×),(C)为B的高倍,CD31主要显示呈核旁点状阳性(400×),(D)CD34和(E)FVIII显示肿瘤中的微小血管(100×)。

3 讨论

CD31又名PECAM-1,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1]。CD31主要表达于内皮细胞、血小板、单核细胞、中心粒细胞、幼稚的CD8+的T细胞及NK细胞表面[2],此外,在骨髓干细胞和骨髓转化细胞以及巨噬细胞、破骨细胞等也有表达。最近有研究发现CD31也可在人脑、睾丸和卵巢等组织表达[3]。

CD31在人体实体肿瘤中主要表达于一些脉管及相关来源的肿瘤,包括上皮样的血管内皮瘤、上皮样肉瘤等,还包括组织细胞恶性肿瘤、浆细胞瘤等,在其他的实体肿瘤中表达罕有报道。1993年Tang等[4]发现CD31在部分实体肿瘤细胞系表达,并通过DNA测序证实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CD31属同一序列。1999年Aroca等[5]发现部分胶质肿瘤细胞胞浆及胞膜表达CD31,最近Khattab等[6]也证实了这个结果。他们认为CD31分子可能参与肿瘤细胞粘附于内皮细胞和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本研究发现在神经鞘瘤中也可部分表达CD31,尤其是在肿瘤细胞疏松的区域或者Antoni B区。

一般情况下,局灶区域的染色,常可能被认为是非特异性着色。为了消除非特异性着色,首先所有切片均用3%过氧化氢溶液处理,去除内源性过氧化氢酶。同时运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作为阳性对照,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作为阴性对照,再加上CD34和FVIII染色显示小血管,排除将微小血管染色误判为神经鞘瘤肿瘤细胞的着色。在上述条件处理下,仍然有片状甚至弥漫的阳性染色出现,我们认为是可靠的染色。

本研究中我们发现45.7%(21/46)的神经鞘瘤出现CD31的染色,进一步证实了CD31在非脉管细胞及其相应肿瘤以外的表达。表达主要在细胞疏松区域,呈片状或局灶着色模式,大部分呈现核旁点状染色模式。虽其敏感性不是很高,但在神经鞘瘤的诊断中结合其他常见的抗体如S-100、Leu-7等,在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作用。CD31在神经鞘瘤中的出现表达机制尚不清楚。CD31作为血管内皮细胞主要的粘附分子,参与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之间的粘附过程。神经鞘瘤部分病例可以出现血管瘤样的改变,此现象常出现在细胞疏松区域,CD31主要表达于疏松区域,推测神经鞘瘤细胞可能具有产生CD31并促使血管生成或血管内皮细胞转化的潜能。迄今为止文献报道大约有10例血管肉瘤起源于神经鞘瘤[7],其发生是起源于肿瘤内的血管内皮细胞还是神经鞘瘤瘤细胞的转化尚不得而知。

神经鞘瘤在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在桥小脑角以及脊髓。桥小脑角肿瘤神经鞘瘤约占所有的75%,脑膜瘤大约占10%~15%。在脊髓处则脑膜瘤发生率较神经鞘瘤高。通常情况下,神经鞘瘤形成典型的两种基本模式,一是致密的梭形肿瘤细胞形成栅栏状核排列即Antoni A,而另外是一些细胞较小的,核呈圆形或卵圆形的细胞疏松区即Antoni B8。而发生在桥小脑角尤其是第VIII对颅神经的神经鞘瘤很少出现典型Antoni A结构,常主要以Antoni B为主要特征,偶尔在NF2时还可见局灶脑膜上皮细胞岛[9]。因此,脑膜瘤是发生在桥小脑角的神经鞘瘤最主要的鉴别诊断之一。本研究发现CD31在45.7%(21/46)的神经鞘瘤中出现表达,而在脑膜瘤中仅3.6%(1/28)出现局灶表达。在较易混淆的无Antoni分区的神经鞘瘤和纤维型或过渡型脑膜瘤之间,CD31表达具有显著的差异。因此,CD31也可作为二者鉴别的重要标记。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CD31在部分的实体肿瘤细胞中表达,但其表达的机制及其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1] Ilan,N,Madri,J A.PECAM-1:old friend, new partners[J].Curr Opin Cell Biol,2003,15:515-524.

[2] Woodfin, A., Voisin, M.-B. & Nourshargh, S. PECAM-1:a multi-functional molecule in inflammation and vascular biology[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7,27:2 514-2 523.

[3] Bergom, C.An alternatively spliced isoform of PECAM-1 is expressed at high levels in human and murine tissues, and suggests a novel role for the C-terminus of PECAM-1 in cytoprotective signaling[J].J Cell Sci,2008,121:1 235-1 242.

[4] Tang, D.G.Identification of PECAM-1 in solid tumor cells and its potential involvement in tumor cell adhesion to endothelium[J].J Biol Chem,1993,268:283-294.

[5] Aroca, F., Renaud, W., Bartoli, C., et al. Expression of PECAM-1/CD31 isoforms in human brain gliomas[J].J Neurooncol,1999,43:19-25.

[6] Khattab, A.-Z.M., Ahmed, M.I., et al.Significance of p53 and CD31 in astrogliomas[J].Med Oncol,2009,26:86-92.

[7] Lee, F.-Y., Wen, M.-C,Wang, J. Epithelioid angiosarcoma arising in a deep-seated plexiform schwannoma: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Hum Pathol,2007,38:1096-1101.

[8] David N,Louis, H.O., Otmar D.et al.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J].IARC,Lyon, 2007:208-210.

[9] Ludemann, W., Stan, A.C., Tatagiba, M. & Samii, M. Sporadic unilateral vestibular schwannoma with islets of meningioma: case report[J].Neurosurgery,2000,47:451-452.

猜你喜欢
鞘瘤脑膜瘤小脑
心脏恶性外周神经鞘瘤伴咯血1例
新生儿小脑发育与胎龄的相关性研究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动动小手和小脑
哈哈哈哈,请跟着我大声念出来
哲思2.0(2017年12期)2017-03-13 17:45:04
1例以小脑病变为主要表现的Fahr’s病报道并文献复习
西南军医(2016年2期)2016-01-23 02:14:10
DCE-MRI在高、低级别脑胶质瘤及脑膜瘤中的鉴别诊断
磁共振成像(2015年8期)2015-12-23 08:53:14
胃神经鞘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与临床治疗
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疗效观察
凋亡相关基因BAG-1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