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国龙,李登新
(1.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北京 100084;2.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1620)
目前,世界黄金储量中2/3以上为难处理矿,1/3的黄金产量来自于难处理矿[1-3]。随着易浸金矿石资源日益枯竭,开发利用有微细粒嵌布、含高硫高砷的难浸金矿成为一大趋势。
高硫高砷金精矿矿物组成十分复杂,金常被包裹在其它矿物中,金的浸出率很低[4]。为了开发这类资源,开展工艺矿物学研究十分必要。对难浸金矿物相的分析,前人已做过大量工作,但多侧重于某一种研究方法,如X射线衍射分析等[5]。这些方法能够判断矿中物相成分,但无法观察相互包裹的状态。本文综合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矿物解离度分析和扫面电镜-能谱分析等多种方法,既能判断高硫高砷难浸金精矿的物相组分,又能观察各物相的赋存状态,以期为探索高硫高砷难选冶金精矿的提金工艺提供指导。
实验所用的金精矿取自河南某黄金冶炼厂。用小型粉碎机(FW-400A型,北京中兴伟业仪器有限公司)将样品进一步粉碎至50~335 μm。对该金精矿进行氰化浸金,发现金的氰化浸出率为26.95%。根据金矿的难浸程度等级,属于难浸金精矿。本文从化学成分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矿物解离度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不同程度开展了工艺矿物学研究。
1.2.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采用D/max-rB型X射线衍射仪(日本理学)测定金精矿物相组成。
1.2.2 矿物解离度分析(MLA)
利用矿物解离度分析仪(FEI.Quanta 600. JKtech MLA suite 2008)研究金精矿矿物结构和组成。
1.2.3 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
采用 JSM-5600 LV型扫描电镜(日本电子)和IE 300 X型EDS能谱仪(英国Oxford)对金精矿进行X射线线扫描微区分析。
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320型)测定金精矿化学成分(质量分数),见表1。金精矿含S 13.91%,含Fe 16.8%,含As 7.54%,是典型的高硫高砷金精矿。
表1 金精矿元素成分
2.2.1 XRD分析
采用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样品中物相成分,图1为金精矿XRD图。由图1可以看出,金精矿含有石英、黄铁矿、毒砂、白云母、绿泥石和方解石,主要物相为毒砂、黄铁矿、石英和白云母。
2.2.2 MLA分析
图2为金精矿颗粒的MLA图。表2为金精矿的粒级分布特征。由表2、图2知,主要金属矿物为毒砂和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白云母。图2表明,无法观察到金独立颗粒,而通过氰化实验能够浸出金,说明金以次显微金和超显微金等不可见金状态赋存于载金矿物中。这样的矿石,即使磨到极细小,也不能将金颗粒暴露出来。在氰化时,金颗粒不能接触到含氰溶液,金无法溶解[6-9]。从图2还可以看出,该难浸金精矿中,各种矿物分布不均匀,典型特点是毒砂、黄铁矿相互包裹,石英等脉石也包裹其他矿物。所以,必须仔细设计预处理方法,将载金矿物破坏,使金裸露出来,从而最大限度提高金浸出率[10, 11]。
图1 金精矿XRD图
表2 金精矿的矿物粒级分布特征/%
2.2.3 SEM-EDS分析
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可以将微区的选择和测定相结合[4, 5]。图3为金精矿表面形态的二次电子图(SE)和线扫描的位置,从中可以估计线扫描距离大约为10 μm。从图3上可看出,该金精矿中,硅和氧、硫和铁、砷硫和铁的含量分布在扫描线上密切相关,但仍无法观察到金独立颗粒。这与前期的XRD测试结果和MLA分析保持一致,进一步证明了该矿中的主要成分为黄铁矿、毒砂和石英,金以不可见金状态赋存于载金矿物中。
图2 金精矿颗粒的MLA图
图3 金精矿的表面形态二次电子图和扫描线的位置
通过开展高硫高砷金精矿元素分析、XRD分析、MLA分析、SEM-EDS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金精矿中金含量47.5 g·t-1、Ag 8.46
g·t-1、S 13.91% (质量分数)、As 7.54%(质量分数),金的浸出率仅为26.95%, 属于典型的高硫高砷难浸金精矿。
(2)金精矿中的主要金属矿物为毒砂、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白云母。金精矿中,有害组分主要为砷,含砷矿物是以毒砂形式出现。金以不可见金的形式赋存于载金矿物中。
(3)多种矿物互相包裹,必须仔细设计预处理方法,将载金矿物破坏,使金裸露,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金浸出率。
[1] 周丽, 文书明, 李华伟. 难浸金矿预处理技术及其应用 [J]. 国外金属矿选矿, 2004(3): 11-14.
[2] Abrantes, L.M., Costa., M.C.. Electro-oxidation as a pre-treatment for gold recovery [J]. Hydrometallurgy, 1996, 40 (1-2):99-110.
[3] 周洪波, 肖升木, 胡岳华, 等. 金精矿生物氧化预处理研究 [J]. 中国矿业, 2006, 15(2): 39-42.
[4] 郑存江, 熊英, 胡建平. 微细粒包裹型金矿中金的赋存状态扫描电镜分析[J].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2006, 42 (4): 184-186.
[5] 熊英, 林滨兰, 郑存江. 综合分析技术在微细粒浸染型金矿金赋存状态研究中的应用 [J]. 岩矿测试, 2004, 23 (1): 62-66.
[6] 秦洪根, 宋斌杰, 蔺春英. 云南镇沅金矿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J]. 黄金, 2005, 26(12): 36-39.
[7] 杨洪英, 巩恩普, 杨立. 低品位双重难处理金矿石工艺矿物学及浸金影响因素[J].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9(12): 1742-1745.
[8] 曾令熙. 某金矿工艺矿物学研究及其与选矿工艺的相关性分析 [J]. 中国矿业, 2008, 17(4): 73-75.
[9] 王安平, 姚杰, 马丽群, 等. 玲珑金矿黄铁矿中显微金、超显微金的矿物学特征 [J]. 黄金, 1999, 20 (2): 6-9.
[10] 张苏春, 张玉杰. 广西金牙金矿提取金之试验研究 [J]. 贵金属, 1995, 16 (2): 47-50.
[11] Tan H, Feng D, Lukey G C, et al. The behaviour of carbonaceous matter in cyanide leaching of gold [J]. Hydrometallurgy, 2005, 78 (3/4): 226-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