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0至18岁正常儿童青少年身体比例生长规律的研究

2010-01-23 02:56张亚钦季成叶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0年5期
关键词:城乡比例身体

张亚钦 李 辉 季成叶

人体线性生长的评价包括生长水平、生长速度及匀称度三方面,其中身体比例(坐高腿长比,SH/LL)是反映匀称度的重要依据,在临床医学中可为识别及诊断某些内分泌、遗传代谢及骨骼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等提供重要的线索。由于体格生长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因此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致力于研究本民族的人体发育规律、特点并建立相关参照值,其中荷兰、日本等国家对身体比例的研究已有较详细的报道[1,2]。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根据大规模人群调查的数据分别对7~18岁[3]和0~18岁[4]儿童青少年身体比例数据进行了简单分析和报道,此后未见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和相关报道,致使该指标的应用尤其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受到限制。

近30年来,中国儿童青少年的身高发育水平有了显著提高[5],但对身体比例的现状及其变化情况既缺乏充分的了解,也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以“2005年中国九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简称“九市儿调”)[6]和“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简称“学生体质调研”)[7]全国性人群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中国0~18岁正常儿童青少年身体比例的生长变化规律,及性别、城乡和地区差异,同时与1985年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身体比例的长期变化趋势,旨在为人体测量学、临床医学、运动员选材、服装及桌椅设计等领域的研究或应用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为进一步制定相关的参照标准奠定基础。

1 方法

1.1 研究对象来源说明 本文0~7岁(出生至差1 d不满7岁)儿童数据来源于“九市儿调”,调查地区包括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福州、昆明市的城区及乡村。6~19岁(6岁至差1 d不满19岁)儿童青少年数据来源于 “学生体质调研”中与“九市儿调”相对应九城市的城区及乡村调查资料。两项调查资料均包含6~7岁组,“九市儿调”中的6~7岁儿童来自于幼儿园,“学生体质调研”中的6~7岁儿童来自于小学一年级,为保证6~7岁组儿童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本研究将两项调查的6~7岁组儿童数据合并。两项调查的具体入选标准、年龄分组标准见文献[6,7]。为进一步了解身体比例的长期变化,本研究对1985年和2005年身体比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1985年的身体比例数据来源于1985年“九市儿调”和“学生体质调研”[4],调查方法和调查地点与2005年基本一致,所以两次数据具有可比性。

1.2 调查方法及质量控制 两项调查均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获取研究对象,“九市儿调”是在上述九城市按年龄组要求,<3岁以居委会为单位、~6岁以幼儿园为单位进行随机整群抽样;“学生体质调研”是在上述九城市及周边城市确定测查学校,再以年级分层,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整群抽样。均采用标准的测量方法和工具测量身高和坐高[6,7],<3岁测量顶臀长和身长;≥3岁测量坐高和身高,具体测量方法见文献[6,7],测量误差控制在0.5 cm内。两项调查均通过对测量人员进行严格统一培训、统一购置测量工具和现场随机复测等方法进行质量控制[6,7]。身体比例的计算公式:

1.3 身体比例地区和城乡差异考虑 本研究按照气候、环境等因素将调查城市分为北、中和南部3个地区分析地区差异,北部包括北京、哈尔滨和西安;中部包括上海、南京和武汉;南部包括广州、福州和昆明;分析3个地区不同性别和城乡儿童青少年身体比例的差异。以调查人的户籍分为城区和乡村。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概况 汇集了2005年“九市儿调”和“学生体质调研”分析数据,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汉族,共调查186 852人,其中城区92 494人(男46 240人,女46 254人),乡村94 358人(男47 359人,女46 999人),各年龄组样本量为850~1 600人。

2.2 0~18岁儿童青少年身体比例的自然生长规律及变化特点 0~18岁儿童青少年坐高、腿长和坐高腿长比的平均水平见表1。由表1可见,身体比例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如出生时身体比例为2.01,1岁时降至1.67,3岁时为1.41,6岁时降至1.25;男性在12~13岁、女性在10~11岁时身体比例降至最低,随后略回升,17岁以后基本稳定。城乡之间差别不大。

2.3 身体比例的性别差异 图1A、B显示不论城乡,男女儿童青少年11岁前身体比例曲线基本重合(男女差值为0~0.01),11岁以后女性身体比例略高于男性(男女差值为0.02~0.04),在13岁时男女性的差别最大(差值为0.04)。

2.4 身体比例的城乡差异 图1C、D显示不论性别, 6~7岁前、12~13岁以后城乡身体比例曲线几乎重合(差值为0~0.01),6~13岁身体比例乡村略高于城区(差值为0.02)。

2.5 身体比例的地区差异 图1E~H显示不论性别、城乡,北、中和南部3个地区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比例差异均非常小(差值为0~0.03)。

2.6 1985和2005年身体比例的对比 图2A~D显示,不论城乡和性别,2005年中国城乡儿童青少年身体比例在7岁前和12岁后与1985年数据相比变化不明显,而7~12岁的身体比例较1985年略有下降(差值为0.02~0.03)。

图1 2005年中国0~18岁正常儿童青少年身体比例的性别、城乡和地区差异

Fig1 Gender,urban-rural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SH/LL of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2005

Notes A: urban; B: rural; C: boys; D: girls; E: urban boys; F:urban girls; G:rural boys; H:rural girls

图2 1985和2005年中国0~18岁正常儿童青少年身体比例的比较

Fig2 Secular changes in SH/LL of Chinese children from 1985 to 2005

Notes A: urban boys; B:urban girls; C:rural boys; D: rural girls

3 讨论

本研究以2005年中国0~18岁正常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调查数据为基础,对中国正常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比例进行了详细分析。本研究发现,身体比例随年龄增长表现为先下降后略有回升,17岁以后基本稳定的增长规律。表明青春期前下肢的生长速度快于上半身,儿童身高的增长以下肢增长为主,尤其是<3岁的儿童;进入青春发育期后下肢的增长速度逐渐减缓,上半身生长速度开始加快,并逐渐超过下肢,青春后期的身高增长以上半身增长为主。此结果与国外其他人群相关研究结果类似[1,8,9],说明不同种族人群身体比例的自然生长和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本研究提供了中国儿童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身体比例的发育状况,有助于中国儿科医生了解和掌握正常儿童青少年线性生长的规律和特点,及时识别或发现身体不匀称性的生长异常。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男女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比例在青春期前几乎无差别,青春期后男性较女性略低。这与其他国家人群的研究结果一致,如日本学龄儿童的研究显示,<11.5岁男女儿童身体比例无显著差别,之后男性低于女性[2];土耳其<10岁儿童坐高和腿长几乎无性别差异,≥10岁男性身高坐高指数略低于女性[10]。

中国城区和乡村在经济水平、卫生环境及父母文化水平等多方面有较大差异,致使受外界环境影响较明显的身高和坐高等指标在城乡间存在差别[6],然而关于儿童青少年身体比例的城乡差别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分析发现,身体比例在儿童早期城乡差别不明显,6~13岁出现微小差别,13岁后城乡差别逐渐消失。这与城区儿童青少年发育相对早于乡村儿童青少年有关,城区儿童青少年下肢快速增长时间早于乡村,致使城乡儿童青少年身体比例在青春发育早期出现微小差别,随着乡村儿童青少年青春发育,下肢快速增长,城乡身体比例差值逐渐缩小,最终成年早期城乡人群身体比例相似。墨西哥研究结果也显示城乡儿童青少年身高虽存在明显差别,但身体比例却无差别[11],与本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本研究将调查点分为北、中和南部3个地区分析地理环境、气候及风俗等因素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正常儿童青少年身体比例不存在地区差别,提示中国不同地区的环境和气候等因素并不会对儿童身体比例产生明显影响。美国的研究结果也提示气候与身体比例无明显关系[12]。

1985至2005年中国正常儿童青少年的身高有了明显提高[5],本研究对于儿童青少年身体比例长期变化的分析显示,0~18岁儿童青少年身体比例20年间除青春期外未出现明显变化,即1985至2005年中国儿童身高的快速增长与下肢长和坐高的增长均有关,青春期出现差别与2005年调查的儿童青少年青春发育期较20年前有所提前有关[13],与邵立新等[14]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善虽可使身高的生长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生长发育提前,但却难以改变人群固有的躯干腿长的比例关系。中国香港地区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相似[15]。Martorell 等[16]研究结果也显示社会经济状况虽与身高、腿长及坐高等测量指标有关,但与身体比例无明显关系。

儿童青少年身体比例主要与种族遗传有关。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比例与其他种族儿童存在着一定差别。如荷兰儿童青少年身体比例值小于中国儿童青少年,差别幅度约为0.1[1]。意大利3~5岁儿童身体比例也明显低于中国儿童(意大利3~5岁男性身体比例分别为1.25、1.24和1.17[17],本研究分别为1.41、1.34和1.29)。土耳其相关研究结果显示6~17岁儿童青少年身体比例低于本研究相关结果[10]。提示中国儿童青少年与白种人相比呈长躯干体型。印度男性儿童青少年7和16岁时身体比例分别为1.17和1.06[18],本研究分别为1.34和1.14,提示中国儿童青少年与印度人相比为长躯干体型。日本相关报道显示13.5岁男女儿童青少年身体比例分别为1.13和1.18[2],本研究分别为1.11和1.15。中国台湾9岁男女儿童身体比例值分别为1.16和1.15[19],本研究均为1.16;中国香港16岁男女儿童青少年身体比例分别为1.14和1.18[20],本研究分别为1.14和1.17。说明中国大陆儿童青少年与日本、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儿童青少年体型差别不大。

在儿科临床及儿童保健工作中,身体比例异常是某些内分泌、遗传代谢和骨骼发育异常疾病的重要体征之一,如软骨发育不全、软骨发育低下和马凡综合征等,因此评价身体比例匀称性对这些疾病的识别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评价儿童青少年身材匀称性的关键点是需要有正常参照值和异常界值点。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资料较少,尚缺乏科学合理的参照值,临床应用研究受到一定的限制。本文通过分析大规模调查数据获得了中国正常儿童青少年身体比例的平均水平以及性别、城乡、地区、年代变化情况,可为身体比例的评估提供粗略的参考数据,同时为进一步制定科学合理的身体比例参照标准值及参照曲线提供理论依据。

关于身体比例的异常界值点,荷兰研究者对确诊的马凡综合征、软骨发育不全患儿的身体比例进行了分析,认为将-2.2s~+2.5s作为身体比例异常的界值点较合理[1]。本研究为中国正常儿童青少年身体比例的自然生长规律和变化特点,不能反映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比例的异常界值点,如需建立这样的界值点,需进行临床病例验证。

[1]Fredriks AM, van Buuren S, van Heel WJ, et al. Nationwide age references for sitting height, leg length, and sitting height/height ratio, and their diagnostic value for disproportionate growth disorders. Arch Dis Child, 2005,90(8):807-812

[2]Tanaka C, Murata M, Homma M, et al. Reference charts of body proportion for Japanese girls and boys. Ann Hum Biol, 2004,31(6):681-689

[3]陈明达,主编.中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研究.北京:中国科技文献出版社,1982

[4]胡亚美,主编.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2.41

[5]Li H(李辉), Zhang YQ, Zhu ZH. Physical growth trend of Chinese children under 7 years old in 1975-2005.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9,43(3):182-186

[6]Coordinating Study Group of Nine Cities on the Physic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hildren(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协作组) .A national survey on growth of children under 7 years of age in nine cities of China, 2005. Chin J Pediatr(中华儿科杂志),2007,45(8): 609-614

[7]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 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19

[8]Sampei MA, Novo NF, Juliano Y, et al.Anthropometry and body composition in ethnic Japanese and Caucasian adolescent girls: considerations on ethnicity and menarche.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 2003, 27(9):1114-1120

[9]Tanner JM, Whitehouse RH, Marubini E, et al. The adolescent growth spurt of boys and girls of the Harpenden growth study.Ann Hum Biol,1976,3(2):109-126

[10]Ozer BK. Growth reference centiles and secular changes in Turkis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Econ Hum Biol, 2007,5(2):280-301

[11]Reyes ME, Tan SK, Malina RM. Urban-rural contrasts in the growth status of school children in Oaxaca, Mexico. Ann Hum Biol, 2003,30(6):693-713

[12]Steegmann AT Jr. Climate, racial category, and body proportions in the U.S. Am J Hum Biol, 2005,17(4):393-402

[13]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2-233

[14]Shao LX(邵立新), Lin WS, Tang ZJ,et al.Secular changes of body proportions of children in Nanjing.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人类学学报), 1995,14(1):56-62

[15]Leung SS, Lau JT, Xu YY, et al. Secular changes in standing height, sitting height and sexual maturation of Chinese-the Hong Kong Growth Study, 1993.Ann Hum Biol,1996,23(4): 297-306

[16]Martorell R, Malina RM, Castillo RO, et al.Body proportions in three ethnic groups: children and youths 2-17 years in NHANES II and HHANES.Hum Biol, 1988,60(2):205-222

[17]Sanna E, Palmas L.Changes in body and head dimensions in urban Sardinian children (3-5 years) from 1986 to 2001. Ann Hum Biol,2003,30(3):295-303

[18]Dasgupta P, Saha R, Nubé M.Changes in body size, shape and nutritional status of Middle-Class Bengali boys of Kolkata, India, 1982-2002.Econ Hum Biol,2008,6(1):75-94

[19]Lee TS, Chao T, Tang RB, et al.A longitudinal study of growth patterns in schoolchildren in one Taipei District. II: Sitting height, arm span, body mass index and skinfold thickness.J Chin Med Assoc,2005,68(1):16-20

[20]Cheng JC, Leung SS, Lau J.Anthropometric measurements and body proportions among Chinese children.Clin Orthop Relat Res,1996,323:22-30

猜你喜欢
城乡比例身体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人体比例知多少
城乡涌动创业潮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