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 弓
通信系统改进
由于要确保在苏联实施的首次核打击中得以生存并下达核报复命令,SAC在冷战期间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全球通信体系。从核打击向常规打击的转变要求B-52必须安装增强型通信系统。虽然核打击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事先早已拟制好的计划执行任务,在下达命令后不需要进行通信联络,但在担负常规打击任务时,可能会要求B-52H在预先未明确目标的情况下飞抵战区上空,随后才收到联合空战中心(CAOC)或位于战斗机或地面的前沿空中控制员(FAC)提供的特定目标。这意味着B-52H需安装高宽带通信系统并采用大范围频段和通信模式。
B-52H加装了AN/ARC-210(V)型甚高频(VHF)/超高频(UHF)无线通信系统。该系统可采用直线(LOS)和卫星通信(SATCOM)模式提供空空和空地通信,零部件包括可调式LOS天线、卫星通信天线、控制面板和接收一发射机。
VHF/UHF无线接收机可采用下述模式:商用型“迅捷”(Have Quick)和“迅捷”II抗干扰单信道地空无线通信系统(SINCGARS)模式:信道按需分配(DAMA)模式;人工海上通信模式。这种接收机能够以32000比特/秒的数据传输率进行数据传输。AN/ARC-210(V)型无线通信系统的频段为30~399.9875MHz,以5kHz为间隔进行调整。所有波段的信道间隔为25kHz。
B-52H还从90年代中期开始改装AN/ARR-85(V)型微型接收终端(MRT)。MRT为该型轰炸机提供超低频(VLF)/低频(LF)只接收能力。MRT由领航员控制,它设计用于在核及干扰环境中的较远距离之外自动接收、处理和打印信息,使用的频段为14~60kHz。MRT由接收器、传输模块、遥控部件(RCU)、自动数据处理打印机以及天线子系统(包括2台横向电子/TE天线和1台横向磁性/TM天线)组成。信息由天线接收并在MRT接收器内进行处理,生成的情报信息输出至打印机。MRT可通过MILSTAR卫星提供的“紧急反应信息”(EAM),以生存能力极强的方式向B-52H机组人员通报情况。当B-52H接受核打击任务起飞后,机组人员将通过EAM要求获得通过确定控制转弯点并投射核武器的任务授权。
在90年代,商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迅猛发展,以至于军方相关系统已无法跟上这种趋势。为了使B-52H机组人员能够具备基于最新技术的网络和环境感知能力,美国空军研发了“猎鹰观察”和“作战跟踪”II系统,使机上安装了特殊机动式地图软件的笔记本电脑能够与卫星导航和通信系统进行连接。B-52H安装了3台电脑,分别安装于飞行员、雷达领航员/领航员和电子战军官的工作台,它们在实战中发挥了极高成效。
炸弹
B-52首先装载的武器是核炸弹,该机在服役期内装备了多种型号的核弹。B-52H在21世纪仍然装载B61-7和B83-1型热核炸弹。虽然B-52从未在实战中投射过核武器,但它却多次使用常规炸弹实施空袭,这种情况最早出现在越南战争中的1965年。
B-52最常使用的常规武器是非制导通用炸弹。此类炸弹采用金属弹壳和高爆弹芯,利用爆炸和破片效应毁伤目标。虽然此类炸弹是B-52投射的造价最为低廉且结构最为简单的武器,但它们能够有效毁伤多种目标。这种从肉眼无法观测到的轰炸机上象雨点一样落下的炸弹除了产生物理杀伤效应之外,还会使敌方士气严重受挫。B-52在高空空袭中通常投射低阻炸弹。安装膨胀式减速器或减速安定翼的炸弹主要用于在低空投射,以此最大限度地增加炸弹引爆时与飞机之间的间距。B-52H可使用弹舱挂架以及悬置于机翼挂架上的“重量储存适配器挂架”(HSAB)挂载炸弹。
集束炸弹的撒布器在投射后将在预设高度打开并将子弹药投射至广阔区域。越战后装备的集束炸弹都采用了“战术弹药撒布器”(TMD)。它们最先用于“沙漠风暴”行动,并在此次作战行动之后完全取代了以前使用的同类武器。集束炸弹的局限性之一在于,如果它们从高空投射,在时间较长的下降过程中可能会受到风力影响而偏离预定弹着点。为解决上述问题,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了“风修正撒布器”(WCMD),并将这种引导装置安装于TMD尾部。B-52机组人员使用OAS系统将弹着点信息下载NWCMD。在炸弹投射后,引导系统将修正风力及其他弹道变量的影响,并将TMD引导至预设的弹药撒布点。
CBU-105/B型传感器引爆武器(SFW)是一种特制集束炸弹。尾部带有WCMD装置的TMD撒布10枚SFW弹药,每枚SFW再发射4枚飞碟式弹丸。这些带降落伞的飞碟式弹丸在下降过程中利用自身装载的传感器搜索车辆目标。在探测到目标后,飞碟式弹丸向车辆顶部装甲最薄的部位发射1枚爆炸成形穿甲弹并摧毁目标。由于SFW每次可投射40枚飞碟式弹丸,因此它是一种攻击敌方大规模坦克集群的理想武器。
与具有致命毁伤效果的炸弹相比,B-52有时也使用并不显眼的M129型传单炸弹。采用的战术之一是将M129混在常规炸弹之中,警告轰炸行动中的敌方幸存者为避免再次遭受空袭而投降。
在改装制导炸弹后,B-52H的作战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是B-52H使用的主要制导炸弹。JDAM由波音公司研发,它实际上是将非制导自由落体式炸弹改造为智能炸弹。JDAM的初始型号为GBU-31(V)1/B,这种武器由重量为2000磅(908公斤)的Mk 84型炸弹弹体、缚系式弹翼以及KMU-556/B型尾部控制装置组成。尾部控制装置包括惯性测量部件、GPS卫星导航接收器、制导计算机、安定翼启动器等。除Mk 84之外,JDAM采用的另一种替代式弹头是BLU-109/B,这是一种攻击地下或加固目标的2000磅级穿彻炸弹。采用BLU-109/B弹体的JDAM被命名为GBU-31(v)3/B,其尾部控制装置被称为KMU-557/B。此外,B-52H于2006年改装了另一种被称为GBU-38/B的JDAM,它采用重量500磅(227公斤)的Mk 82通用炸弹取代重量较大的Mk 84。
在执行作战任务时,B-52H的OAS系统与JDAM的制导系统进行校准并将目标参数下载至后者。JDAM在从飞机投射后按照既定目标参数进行自动导航。在能够获取GPS数据的情况下,JDAM系统以自由飞行方式能够实现圆概率误差(CEP)不大于13米。如果无法获取GPS数据,JDAM在自由飞行时间100秒时可实现CEP不大于30米的水平。在改装JDAM后,B-52H可在一次空袭中打击单个或多个目标。在一次齐射中,投射
的每枚JDAM可分别攻击不同目标。与激光、电视或红外制导武器相比,JDAM虽然命中精度较低,但不会受到能见度降低的不利影响,因此可在任何气象条件下投射。1架B-52H可用每个HSAB挂载6枚JDAM,装载总数为12枚。
2000年12月5日,改装JDAM的B-52H具备了初始任务能力(IOC),并成为美军第一种具备这种能力的作战飞机。在“持久自由”和“伊拉克自由”行动中,B-52H和其他几种战机发射的JDAM取得了巨大成功。
从本质上看,波音公司研制的GBU-39/B小直径炸弹(sDB)是一种小型JDAM。SDM的长度和直径分别仅为70.8和7.5英寸(179.83和19.05厘米),重量也仅为285磅C129.39公斤),它在投射后借助弹翼进行滑翔,防区外射程为60海里(111.12公里)。这种武器能够穿透3英尺(0.915米)厚的钢筋混凝土,由于SDB体积较小且命中精度较高,使得B-52H能够在降低连带毁伤效应的前提下,在一个架次中攻击数量更多的目标。在向友军地面部队提供近距空中支援以及打击位于城市地区的目标(平民可能靠近这些目标)时,降低连带毁伤至关重要。每个BRU-61/A智能炸弹挂架可拄载4枚SDB。BRU-61/A不仅能挂载sDB并将此类炸弹与飞机相分离,而且能够作为载机电子系统与这些武器之间的控制界面。2006年10月,F-15E进行了首次实弹试射,B-52H及美国空军其他型号攻击机随后也试射了该类炸弹。
B-52H装备的另一种武器是“宝石路”激光制导炸弹,这处炸弹此前仅能由战斗机和攻击机装备。B-52H可投射多种型号的激光制导炸弹,包括威力巨大的GBU-28A/B以及BLU-113A/B“掩体摧毁者”。在投射激光制导炸弹时,应先由B-52H的LITENING吊舱或另一架飞机的激光指示器或地面人员对目标进行指示。截止2006年,B-52H对激光制导炸弹的唯一实战运用是在“伊拉克自由”行动期间执行的一项任务,它在此次空袭中使用了GBU-12D/B“宝石路”II,这种炸弹是Mk 82型常规炸弹的激光制导改型。激光制导炸弹的巨大性能优势体现在它能够对点目标进行高精度攻击。然而,取得这种优势的代价是采用激光指示方式明确武器投射参数的复杂性,以及激光制导炸弹在能见度下降时(包括烟雾、灰尘和云层)攻击效果不佳。
巡航导弹
上世纪70年代,B-52突破苏联综合防空体系的能力受到置疑。当时,波音公司正在研制一种被称为“亚音速巡航飞机诱骗装置”(SCAD)的小型无人机,并计划用这种无人机取代性能过时的ADM-20“鹌鹑”无人机。美军计划使用SCAD使敌方防空体系处于饱和状态,从而提高B-52的生存能力。虽然SCAD的构想并未得到进一步验证,但在为其加装精确导航系统以及核武器后,SCAD变为AGM-86A型空射巡航导弹(ALCM),可挂载于B-52弹舱内用于发射SRAM的旋转发射架。AGM-86A于1976年进行了首次试飞,虽然这种导弹从未投产,但它展示了由B-52在敌方防区外发射巡航导弹的可行性。
波音增大了AGM-86A的体积并使其可装载更多燃料,这种增程改型被命名为AGM-86B。美国空军组织了AGM-86B与由通用动力-康维尔公司联合研制的AGM-109共同参加的ALCM研发项目竞争测试,后者是美国海军“战斧”海基巡航导弹的衍生型号。AGM-86B于1979年8月进行了首次试射。1980年3月,美国空军宣布AGM-86B在研发竞争测试中获胜。1982年,该型巡航导弹加入现役,由当时部署于纽约州格里菲斯空军基地的第416轰炸联队所属第668轰炸中队的B-52G装备。AGM-86B的生产于1986年结束。
AGM-86B最终由部分B-52G以及所有B-52H装备。这些飞机需安装OAS系统才能部署ALCM。最初,ALCM仅能由SUU-67/A型棒架挂载,每侧机翼下方安装一个SUU-67/A挂架,每个挂架可挂载6枚导弹。ALCM展示了B-52强大的载弹性能,每个挂载炸弹的挂架的载重量大于1架F-16战斗机。除12枚AGM-86B导弹外,B-52导弹机还在机身弹舱内挂载AGM-69A型SRAM以及核炸弹。AICM的出现使苏联防空体系面临更为复杂的防御任务。在爆发核战争的情况下,苏联将面临拦截大量ALCM而不是少数轰炸机的局面。未改装ALCM的B-52主要担负常规空袭任务。
起飞之后,当领航员控制OAS系统向ALCM提供动力并向后者下载任务信息后,ALCM开始启动发射程序。在导弹动力逐步增大的过程中,ALCM的利顿惯性导航系统(INS)开始实施传输校准流程。传输校准包括将ALCM的INs系统的高度和速度参数与OAS的同类数据进行匹配。这种传输校准对ALCM的导航精度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而要求雷达领航员使用雷达定位信息对OAS进行精确升级。传输校准通过运用传输校准(TAL)机动加以固定。在实施传输校准时,飞行员先是持续向一个方向转弯,随后再在短时间内进行直线水平飞行,最后再以持续转弯方式沿最初方向航行。
在发射ALCM之前,飞行员必须打开其工作台上的一个插口式开关,并以此启动ALCM装载的W80-1型核弹头。当B-52接近巡航导弹发射点时,OAS系统计算出导弹的安全射程(SAIR),这意味着ALCM有足够的射程飞抵目标。一旦进入SAIR,导弹可由OAS系统自动发射或由领航员按下OAs武器控制面板上的发射按钮以手动方式发射。AGM-86B由MAU-12D/A型弹射挂架与SUU-67/A挂架分离,前者使用弹药筒驱动活塞装置将ALCM与挂架分离。当ALCM与MAU-12D/A型挂架分离后,一根系索将发动机进气道的填充物拉出原来所在位置。ALCM的电子设备首先控制发火装置点火并使稳定器和弹翼展开,随后再启动由威廉姆斯国际公司研制的F107-WR-100型涡扇发动机。
这种发动机是一种将燃烧效率与小型化相结合的奇迹,同时也是ALCM的最关键技术。ALCM在安装这种发动机的情况下射程达到约1500英里(2413.5公里)。ALCM可采用惯性制导方式向目标飞行数小时,并根据任务数据在航线标记点之间进行导航。通过使用雷达高度表,ALCM可实施低空飞行并规避敌方雷达探测。随着飞行时间的延长,INS的方位评估将发生偏移,从而降低ALCM航线的精确性。为纠正这种偏移,AGM-86B采用了一种被称为地形等高线匹配(TERCOM)的独特技术。美国空军的任务计划人员基于苏联地形图(根据侦察卫星收集数据绘制)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