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源 孙 鹏
公元200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典隆重举行,盛大的阅兵式,举国振奋、世界瞩目。
预警机、轰炸机、加油机、新型歼击机……人民空军的先进武器装备列阵蓝天,标志着空军武器装备建设取得崭新成就,形成以第三代主战装备为骨干的空中作战力量体系;航空兵部队全疆域、全天候、防区外打击、超视距空战能力大幅度提高;地空导弹部队具备了高、中、低空,远、中、近程相配套的精确打击能力;空降兵形成了跨越高原、寒区、沙漠、丛林、海岛五大地形的空降作战能力;随着天波雷达等一批新型雷达列装部队,预警网络基本覆盖我国全疆域领空。
60年风雨兼程,60年剑啸长空。人民空军武器装备实现了跨越发展,以自己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界面前。
从艰难起飞到震惊世界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正式举行。
4时整,受阅空中梯队从南苑机场起飞,4时35分,5个空中梯队编成整齐、壮观的队形,由东往西飞过天安门上空。参加此次受阅的5型17架飞机,是筹建中的人民空军武器装备的首次精彩亮相,成为共和国历史上光辉的一瞬。在这些飞机中,有美式、英式飞机,还有日式飞机。所有的飞机全部来自于国民党空军和日伪空军,一部分是我军在战场上缴获的,一部分是国民党空军飞行员驾机起义飞过来的。此时,人民空军还没正式成立,共和国空中武装力量的领导机构是军委航空局。总共拥有接收的国民党空军飞机113架,航空发动机1278台,各种航空物资、器材4万余吨,加上在东北收集到的日军飞机,共159架各式飞机。
建设强大的空中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梦寐以求、不懈奋斗的目标。在建党之初,富有远见卓识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曾派人到苏联专门学习飞行:抗日战争时期,派出40人到新疆盛世才航空队学习飞行;解放战争时期,创办了我军的第一个航空学校。1949年7月10日,毛泽东主席就建设空军问题写信给周恩来,提出派人去苏联学习,购置一些飞机,组成一支空军部队。1949年9月21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向世界宣布:“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1949年11月1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天后,沉浸在喜悦中的新中国又迎来了一个喜庆的日子,人民空军在北京正式成立。从此,人民空军开启了武器装备建设新的历程。
要建立自己强大的空军,必须要有自己的航空工业做基础。1950年1 2月,周恩来总理指出:“我国是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要有强大的人民空军来保卫,光靠买人家的飞机不行,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立自己的航空工业。”然而,建设之初的人民空军主要还是靠引进武器装备。从1950年到1954年,我国从前苏联引进各型飞机3000多架,人民空军的作战能力得到了第一次飞跃。
刚刚诞生未满周岁的人民空军,就驾驭各型还不熟悉的战机奉命开赴朝鲜战场。面对拥有1100余架飞机的联合军,志愿军空军展开了以劣势对抗世界头号空中强敌的殊死战斗。为提高装备保障能力,志愿军空军广大机务人员发挥聪明才智,边学习技术,边深入钻研,改进仪器、工具和工作方法:航材、军械人员挖掘潜力,因陋就简、多方筹措器材、弹药;在很短的时间内,研究解决了空中安全投副油箱、保证空中开车可靠确保了志愿军空军与强敌空战的胜利,取得了击落敌机330架、击伤95架的辉煌战绩。
美国空军参谋长在1951年11月21日的记者招待会上惊呼:“共产党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世界上主要空军强国之一”。世界的目光开始聚焦,永远记住了这支年轻的空中力量。
从引进仿制到自行研制
为在落后的农业社会基础上建设空军,空军与工业部门共同努力,在引进武器装备的同时,开始了国内军工建设和武器装备的生产。当时的空军领导强调,要把空军和航空工业、使用和制造当成一个整体,共同搞好航空工业,发展人民空军。
1951年,航空工业局制定规划:3年制造出雅克-18型螺旋桨教练机,后来命名为初教-5。空军党委专门就搞好与航空工业部门的协调、加速航空工业发展提出三条原则:一是空军人员要明确认识到航空工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空军的建设,全心全意地支持航空工业,只有真正地搞好航空工业,空军才能发展:二是开头对工业生产的某些缺点应该采取谅解的态度,因为开头时期工作容易出岔子,不要要求过高,讲缺点要有分寸,是为了督促他们进步,而不是拆台;三是在相互关系上,发生了问题应多做自我批评。
航空工业初建时期,需要大批干部和技术骨干。空军在缺少干部和技术人员的情况下,还是决定抽调一批技术干部到航空工业部门担任领导职务,支持航空工业建设。其后,在1953年至1955年间,又选调了上千名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干部,到航空工业部门工作。还协助飞机工厂和研究部门组建了试飞机构。航空工业和空军联手发展武器装备的举措,迅速取得实效。
1954年6月30日,第一架雅克,18进入试飞站试飞,7月3日首次升空试飞取得圆满成功。这年的8月1日,毛主席在贺电中指出:“这在建立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1956年7月19日开始,历时15天,“中0101”号米格-17F型完成试飞,当时被命名为56式,之后命名为歼-5。9月9日,《人民日报》向全国人民及全世界宣告:“我国试制成功新型喷气式飞机。”
1958年7月26日,新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种喷气式飞机歼教-1完成了首飞,它代表了我国航空工业发展阶段上的技术水平,是我国航空工业史上的一个重要机型。
1963年是个伟大的年份,这一年,在我国历史上生产数量最多、服役时间最长的歼-6出世,它是我国制造的第一种超音速喷气式歼击机。
1967年6月,我国又仿制成功米格-21型歼击机,后命名为歼-7。
在抓好飞机研制的同时,空军的地空导弹、高炮、雷达等武器装备也都走出了购买、仿制和自行设计制造的路子。
1958年8月开始到1964年,我国成功仿制出“霹雳”-1型空空导弹,1965年装备部队。
1959年开始,经过6年努力仿制成功了“红旗”-1型地空导弹,1965年装备部队。
1965年10月,“霹雳”-2型空空导弹研制成功。
在较短的时间内,空军与航空工业战线的同志团结协作、拼搏进取,克服重重困难,奋力突破了一大批航空装备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初步摸索出了一条自行研制发展武器装备的路子,逐步实现了我国第二代装备的自主研发和生
产能力。
从自主研发到国产化
上世纪70年代,世界发达国家相继装备了第三代先进的作战飞机,中央军委决定,加速空军武器装备更新换代步伐。1979年1月18日,邓小平在听取航空工业部领导工作汇报时指出:今后重点放在发展空军,投资的重点应放在航空工业和发展空军,要取得制空权。
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空军的武器装备体制和规划作了相应的调整,确立了空军装备建设重点发展歼击机、歼击轰炸机和地空导弹,改进强-5、轰-6,积极引进急需的先进装备,形成“拳头”,逐步建成完整的装备体系的指导思想。此时,一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军事变革正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开。
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人民空军的武器装备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军委在研究制定“六五”武器装备体制时,作出了停止歼-6订货,逐步将以歼-6为主的结构改变为以歼-7、歼-8为主的结构战略调整。人民空军的装备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歼-8II的研制成功,在人民空军装备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这型飞机从1980年开始研制,到1988年完成设计定型,仅仅用了8年时间。1989年6月在巴黎举行的第38届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该型飞机亮相引起了世界关注。西方舆论界评论:“歼-8II飞机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歼击机的发展已经脱离了苏联米格系列,进入了自行研发的阶段。”
1988年,“飞豹”歼击轰炸机完成首飞。1990年,由我国自行研制的运-12飞机获得CAA(英国民航总局)型号台格证,这是中国民用飞机首次取得国际型号合格证。
在各型飞机完成研制的同时,上级决策部门对空军装备建设发展给予了有力指导。1990年5月,军委召开会议,专门听取了空军和航空航天工业部关于发展航空武器装备建设的汇报,作出了把发展空军武器装备列为全军重点的重大决策。
这次会议,让空军武器装备的研制、试验、生产进一步得到了加速。一些因历史原因而拖延的武器装备研制项目重新启动,一些新型重点武器装备研制项目开始加速。在西北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在各航空武器装备研究机构、试验机构,一时间,各种科研试验任务蜂涌而至。
这期间,我国先后研制出首架支线运输机、中程运输机、中型直升机、具有先进水平的教练机,同时开发出了系列全天候作战飞机,各种机载武器系统和机载设备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我国的地面防空武器、预警探测武器体系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1999年的建国50周年大阅兵,来自空军、海军、陆军航空兵132架飞机首次共同组成10个梯队飞越天安门上空,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轰-6系列、歼轰-7、强-5C、歼-7系列、歼-8系列、苏-27和直-9集体亮相:“红旗”-2Z,A、S-300、“红旗”-7等地面防空武器装备也公开亮相,宣示了人民空军武器装备自主研发的比例在不断提高。人民空军的武器装备已经形成了改进型为主体的阵形,并且第三代武器装备也开始列装,武器装备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性能也逐步开始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一个具有现化代特征的人民空军已经初具规模。
从体系建设31战略转型
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爆发的几场战争充分展示了未来空军建设发展的新动向,高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和战争形态的演变如火如荼。
海、陆、空、天、电多维一体,信息透明,体系对抗,精确打击,战略投送……新的作战样式和新的建设思想不断涌现。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人民空军加速转型建设成为大势所趋、历史必然。“空军要加强空中进攻力量及相应的配套建设,逐步实现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声音震聋发聩。人民空军的转型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92年开始,中国空军相继引进了苏-27、苏-30等第三代战机。
1995年9月,首批轰油-6交付部队。
1996年4月,歼-8D装备部队,成为我国第一种具备空中受油能力的歼击机。
1997年12月,歼-11(见题图)国产化立项。
1998年3月,歼-10首飞成功。
1999年12月,国内组装的首批2架苏-27正式装备部队。
人民空军航空装备实现了以跨代为标志的全面发展,主战装备性能大幅跃升,人民空军的武器装备转型建设走上了一条信息化、体系化的科学发展道路。
这是一个足以让空军人激动日子。1999年12月,空军将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三个不同类型的试验训练基地和一个训练中心合而为一。这是中国空军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天地一下子广阔了!”曾任基地第一任司令员的空军副参谋长王义生,至今仍记得当时的激动和兴奋。作为一个在戈壁大漠工作了38年的老基地人,他太清楚这样的合并意味着什么:这绝不是几个单位的简单相加,而是人民空军向未来战争巅峰攀登的重大举措和战略转型的前奏,在这个基地可以实现和预演人民空军所有的梦想。
从王义生到同样一直关注着世界空军发展前沿的基地数千名官兵,都为空军党委的这一前瞻性决策欢欣鼓舞,热血沸腾。从这一刻起,千里戈壁大漠上,一场热火朝天的武器装备研试赶超悄然开始:空中,战机呼啸、导弹如矢:地面,坦克、装甲车刺破大漠,硝烟弥漫;电磁,信息,图像,数据:大漠,古堡,朔风,残阳。
在这个大型试验训练基地广阔的空间里,每天都紧张地进行着先进战机和空空、空地、地空导弹试验,最多时有20多项重大试验任务在场同时展开,数十家科研单位,数千名科研人员进驻基地。基地副司令员瞿勤深有感触地说,在空军武器装备建设和发展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动作,除了空军诞生初期之外,其他任何时候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在其后的10多年里,人民空军完成了“空警”-2000、“空警”-200、轰-6H、轰油-6、歼-10等新型主战飞机的研制任务;完成“红旗”-9、“红旗”-12等多型防空导弹以及多型空空、空地先进导弹的科研试验任务。
2009年的国庆阅兵式上,预警机、轰油-6、轰-6H、歼-10、歼-11……一架架新型战机,携雷裹电,气势如虹。人们的目光被天空所吸引,世界的目光被中国所吸引。在这次大阅兵上,共有15型151架飞机分成12个梯队通过天安门上空,机种机型之全,前所未有。而且,这些全部是国产的新型战机,是人民空军武器装备建设成就集中展现。
“空警”-2000和“空警”-200两型预警机,是人民空军信息化建设的标志:轰油-6、轰-6H等战机,是人民空军战略打击、精确打击、远程作战能力的彰显:而歼-8F、歼-10、歼-11等歼击机集体亮相,向世界表明,人民空军的制空力量已经完成了更新换代,三代机已经成为了主体作战力量;装备直-8K/A机型的空军直升机部队在阅兵式上首次公开亮相,标志着人民空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以及完成特种作战任务的能力有了一定的突破。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也是空天的世纪。信息领域和空天领域已成为国际战略竞争的两个新的制高点。面对挑战,人民空军按照“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空军战略,加速推进武器装备战略转型建设,一份关于空军空天一体装备发展的战略规划经过充分酝酿和论证破茧而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民空军将阔步向前,武器装备的建设发展必将迎来新的跨越!
(编辑一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