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聂华:倾向于利用在线方式提供资源
IC是一个不断演化的服务理念。其中,Commons在英文中的原意是一个很多人、信息、物流聚集的中心广场。因此这个空间不是静态的,具有既定的形式而且一成不变的场所,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成长和变化的,热闹的场所。IC本身并没有严格的界定,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条件和对象,对IC进行创造性的建设。在实际中,往往是物理空间、硬件、软件、专业技能人员等多个元素的优化组合所形成的提供知识以及学习条件的信息共享空间。信息共享空间的宗旨就是为读者提供整合了各种功能的空间,读者可以各取所需。这个空间涵盖了计算机空间、讨论空间、安静学习空间和社交空间。
从某种意义上说,IC其实就是将图书馆的服务进行包装整合,在新的条件和环境下注入新技术,从而提升图书馆服务功能,以吸引读者。IC所具备的特点和功能实际上多多少少都已经在北京大学的图书馆中体现出来了。我校图书馆一楼的阳光大厅有80台计算机,还有一个设计成“?”的咨询台。图书馆拥有一个多媒体中心,简称MC,类似信息共享空间,它是由原先的视听部转型而成,为人们提供视听资源以及新的语言学习数据和商业数据库,室内布置得整洁舒适,既有开放空间,也有相对私密的空间,还有一些三角桌供读者讨论之用,这些深受学生欢迎。
IC是否就是图书馆未来的发展呢?我认为,IC强调的是一个物理空间,这不是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或者唯一的选择,图书馆的方向应该是转型成为一个在任何角落都以读者的需求为中心,读者可以随时、及时得到所需要的帮助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