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泽波
(广东警官学院 刑事技术系,广东 广州510232)
笔顺是汉字的一个重要现象,笔顺特征在笔迹检验中应用极广。我国的笔迹检验专家依据经验归纳了判断笔顺的基本方法,通过笔迹的连笔、起收笔动向、运笔趋势、搭配等[1]判断笔顺。这些方法是概括性的,当需要判断具体字的笔顺时,由鉴定人根据基本方法,结合具体字的特点确定笔顺。这种做法沿袭已久,但存在明显的缺点。首先,汉字形体具有多样性,一个字或偏旁有独特的笔画和结构,经验性的方法不能涵盖其具体规律。其次,书写习惯复杂多样,不同人采用相同笔顺书写一个字或偏旁,在运笔和搭配上可以有很大差别,用经验性的方法无法推断一个笔顺的多种表现。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鉴定人在判断笔顺时实际上要依靠个人对具体字或偏旁形成的经验,个人经验的局限性影响了判断结果的准确性。
笔迹检验的适当标准化是当前人们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从每一个笔迹特征的准确性开始促进笔迹检验的标准化,虽然任务繁重,却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本文以实验为基础研究了竖心旁的笔顺与运笔、搭配之间的规律,总结了判断规则,为判断笔顺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依据。
被试者为155名在校本科生,年龄19~23岁。
共取得有效样本150份,剔除的5份样本中1份字体为隶书,2份未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1份样本字有涂抹,1份竖心旁少写1点。
采用投影仪显示指定文字材料,由被试者抄写,提取笔迹样本。实验中,首先在屏幕上显示实验指导,实验指导要求被试者以自然方式抄写接下来显示的短文,并声明实验不限时。实验使用横栏书写纸、黑色中性笔。实验样本为232字的短文,文中有 “恨”和“惊”2个含有竖心旁的样本字,分别为短文的第116和第119个字。
分三步来测得样本字竖心旁的笔顺。第一步,由实验者依据一般笔顺判断方法判断一份笔迹样本中竖心旁的笔顺,将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中;第二步,将实验报告交给书写样本的被试者,被试者通过再现书写过程,确定样本字的笔顺,对照实验者的判断结果,二者一致的记录为正确,二者不一致的将自己确定的笔顺记录在实验报告中;第三步,被试者将实验报告交还原来的实验者,实验者检查被试者是否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未完成的要求书写人完成。
本研究中“忄”的笔顺采用书写人报告的笔顺。书写人是否准确地报告笔顺对研究至关重要,分为三步来进行是为了防止被试敷衍或者疏忽,尽量保证报告笔顺的准确性。研究者与实验者相互独立,这样测得的笔顺与研究者无关。
在150份实验样本中共出现3种竖心旁笔顺,其中,左点、右点、竖为规范笔顺。关于竖心旁的规范笔顺,很长时间以来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1997年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将竖心旁的规范笔顺确定为左点、右点、竖[2],我们应当采用这一标准。历代书法家含有有竖心旁字的草书、行书多是采用了这一笔顺。
采用集合的形式[3],我们可以把竖心旁的笔顺特征表示为:S={①忄②,①忄③,②忄③}。
150份样本中,145份样本的2个竖心旁为同一种笔顺,5份样本竖心旁出现2种笔顺,这5份样本中,4份为规范笔顺与通用笔顺,1份为规范笔顺与特殊笔顺。实验样本中只有2个含竖心旁的样本字,可以推断有更多的人在竖心旁上有2种笔顺,而没有在实验样本中表现出来。本研究中,5份有2种竖心旁笔顺的样本在笔顺判断上没有特别之处,为研究方便,在后面的研究中就不再包括这5份样本。145份实验样本中竖心旁各种笔顺出现的频率如表1所示。
表1 145份样本中竖心旁笔顺出现情况
本研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竖心旁笔顺是通用笔顺,为0.559,规范笔顺为0.200,特殊笔顺为0.241。
在竖心旁的3种笔顺中,规范笔顺的情况最为简单。规范笔顺竖心旁的典型形态是将两点写作竖折,如图1所示,典型形态的变体是将两点写作类似竖折的弧形笔画或者横笔,如图2所示。
图1 1份典型形态的规范笔顺竖心旁样本
图2 1份横笔变体的竖心旁样本
除了典型形态以外,竖心旁的两点还可以写作一竖一横,或相对的2个点,如图3所示,图3中的2个字例各来自1份实验样本。
图3 2种形态的规范笔顺竖心旁样本
规范笔顺的竖心旁样本中,典型形态及变体占比例很高,共有24份,占到同类样本的82.8%。
竖心旁规范笔顺的判断规则:
竖心旁的两点写作竖折、类似竖折的弧形笔画或者横笔的;
竖心旁的两点写作一竖一横的,横笔收笔有向上的动向;
竖心旁的两点写作有呼应关系的相对点笔的;不论两点的形态如何,其相对于竖笔的搭配位置均比较高。
根据上述规则,24份规范笔顺的实验样本中的竖心旁笔顺都能确定。研究发现,规范笔顺竖心旁连笔书写的比例比较高,这是由这种笔顺便于快写的特点决定的。
竖心旁的特殊笔顺为竖、左点、右点,简称竖点点。特殊笔顺竖心旁的典型形态是两点写作相背的撇点、捺点,两点与字的垂线夹角大致相等,如果两点距离较近形状就如伞一样,如图4所示。虽然多数典型形态的竖笔带有明显的左侧钩,体现了向左点运动的动向,但也有少数样本不带钩。在左点保持典型形态的条件下,如果右点与左点连笔,或者右点表现出向右侧笔画的收笔动向,其形态可能有所改变,但这种情况不难判断。
35份特殊笔顺的竖心旁样本中,典型形态共有24份,占68.5%。
除了典型形态以外,竖心旁的两点还可以连笔书写,由于规范笔顺两点的形态只有上文所述的几种,通用笔顺两点之间不可能连笔,所以对于上述几种形态以外的连笔都属于特殊笔顺,如图5所示。
图4 1份典型形态的特殊笔顺竖心旁样本
图5 1份连笔的特殊笔顺竖心旁样本
对于不属于典型形态,两点之间又没有连笔或明显起收笔动向的竖心旁,可以看竖笔收笔是否带有明显的左侧钩,带有明显左侧钩的为特殊笔顺,没有明显左侧钩的则不能确定其为何种笔顺,图6所示为来自1份样本的2个样本字,“惊”字竖笔带有左侧钩,“恨”字则没有。
图6 1份不连笔的特殊笔顺竖心旁样本
竖心旁特殊笔顺的判断规则:
竖心旁的两点写作相背的撇点、捺点,两点与字的垂线夹角大致相等的;
竖心旁的两点连笔,不属于规范笔顺的;
竖心旁的两点不符合第一项,两点之间又没有连笔或明显起收笔动向,但竖笔带有明显左侧钩的。
35份特殊笔顺的实验样本中,尚有3份样本的5个样本字不符合上述规则。
竖心旁的通用笔顺为左点、竖、右点,简称点竖点。通用笔顺竖心旁的典型形态是左点写作竖点,右点写作捺点,且右点搭在竖笔上或距竖笔较近。由于运笔的灵活性,左点写得有点倾斜是常有的,但其倾斜程度远小于右点,如图7所示。
图7 1份典型形态的通用笔顺竖心旁样本
有的样本竖心旁的两个点笔的长度缩短了,但其运笔方向仍然是竖点、捺点。有的样本竖心旁两点的位置较低,靠近竖笔的末端,如图8所示。
图8 1份搭配位置较低的竖心旁样本
通用笔顺典型形态的第一种变体是右点与竖笔交叉,图9所示的2个“惊”字来自不同的实验样本。
图9 来自2份样本的“惊”字
我们看到,在这种变体中,竖心旁的竖笔可能带有明显的左侧钩,这是因为右点起笔于竖笔之左。
典型形态的第二种变体是右点写作一个短小的横点,其高度低于左点,这种变体一般是由竖笔与右点在书写运动上联系紧密形成的。
81份通用笔顺的竖心旁样本中,典型形态及其变体共有65份,占80.2%。
除了典型形态以外,通用笔顺的竖心旁的两点还可以写作相背的两点,如图10所示。
图10 1份两点相背的通用笔顺竖心旁样本
这种形态与特殊笔顺的典型形态相似,实际上介于特殊笔顺典型形态与通用笔顺典型形态之间,两点在方向上相背,与特殊笔顺典型形态相同,右点短小,搭在竖笔上,则与通用笔顺的典型形态相符。这种形态的竖心旁竖笔不会出现左侧钩,但有时在左点与竖笔、竖笔与右点之间表现出起收笔动向上的呼应。
通用笔顺竖心旁的另一种形态是两点写作很小的点,或形态相近的点,如图11所示。
图11 1份通用笔顺竖心旁样本
竖心旁通用笔顺的判断规则:
竖心旁左点写作竖点,右点写作捺点,且右点搭在竖笔上或距竖笔较近的;
竖心旁左点写作竖点,右点与竖笔交叉的;
竖心旁左点写作竖点,右点写作一个短小的横点,其高度低于左点的;
竖心旁两点写作相背的两点,右点短小,搭在竖笔上的;
竖心旁两点写作很小的,或形态相近的两点。
81份通用笔顺的实验样本中,有1份样本的2个样本字不符合上述规则。
我们为竖心旁3种笔顺建立了判断规则,共有4份样本中的7个样本字不符合任何一种笔顺的要求,无法确定其笔顺。由于通过连笔判断笔顺简单明了,在规则中,没有指出连笔判断笔顺的作用。实际上,这套笔顺判断规则是和连笔结合使用的。145份实验样本共有290个含有竖心旁的样本字,通过连笔和笔顺判断规则,可以准确判断笔顺的占97.6%。
研究表明,竖心旁笔顺的判断问题比人们印象中的要复杂。各种典型形态的竖心旁在笔迹中出现率较高,易于形成鉴定人的经验,用概括性的方法判断竖心旁的笔顺,主要是针对各种典型形态的字例。我们也按照这一思路首先研究了各种笔顺的典型形态。研究发现,竖心旁规范笔顺、通用笔顺、特殊笔顺的典型形态及变体样本占同种笔顺样本的82.8%、80.2%、68.5%,有相当比例的样本不属于典型形态。对于不属于典型形态的样本,仅用概括性的方法难以判断笔顺。因此,以实验为基础的系统研究是建立笔顺判断规则所必需的。实际上,就是典型形态中的一些现象也是经验性的方法无法解释的。比如,点笔搭配位置较低的通用笔顺竖心旁,不符合起收笔位置判断笔顺的规律,却在多份实验样本中出现。
我们对150份实验样本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在文中作了详细的表述,前者是建立笔顺判断规则的需要,后者则是为了提高规则的可操作性。在归纳笔顺判断规则时,尽可能地考虑到规则的标准化,保证不同人对规则理解和操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总体来说,在所有样本字中,这套判断规则能准确判断出竖心旁笔顺的比例很高。有少量样本字不符合任何一种笔顺的判断标准,这也是书写习惯的多样性给笔顺判断带来的难题。
[1]贾玉文.笔迹检验[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106-109.
[2]高更生.现代汉字规范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58-359.
[3]申泽波,郭海萍,贾晓光.整字笔画数量对偏旁特征的影响[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06(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