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 加快榆林创新转型——访陕西省榆林市副市长兰新哲

2010-01-16 06:56马武松
中国科技产业 2010年12期
关键词:校地榆林市榆林

■ 本刊记者 马武松

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 加快榆林创新转型
——访陕西省榆林市副市长兰新哲

■ 本刊记者 马武松

11月27日,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和北京市大兴区政府共同主办的“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工作交流会”在大兴区举行。会上,榆林市副市长兰新哲作为第三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的代表作典型交流发言,介绍了榆林的做法与经验。会议期间,我们就榆林市的产学研合作这个话题,对他进行了专访。

产学研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记者:“十一五”期间,榆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主要得益于现代工业的快速崛起和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其中产学研合作功不可没。总体来讲,榆林的产学研合作呈现一种怎样的态势?

兰新哲:近年来,榆林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科教引领、创新转型”战略,把产学研合作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举措,大力推进“政府引导、高校主导、企业主体、人才主力、项目支撑、金融支持”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桥梁、企业为主体、校地优势互补、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总体来说,重大关键性技术攻关取得显著突破,科技资源整合与成果推广取得显著成效,科技水平和全民科学素质得到显著提高,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建设进展加快,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逐年增大。

据不完全统计,榆林市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积极与北京、上海、西安等全国40多所院校合作,先后有400多名国内外专家到榆林合作交流,设立科技合作项目200余项,取得成果200余项。2007年成功举办了中国陕北红枣论坛;2008年在榆林成功举办了全省校地科技合作论坛;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全市产学研合作工作走在了陕西省前列。“产、学、研”全面合作使榆林的科技贡献率呈跨越式增长,达到50%以上。市校“产、学、研”合作在榆林进入了新阶段。

2009年和2010年,榆林市会同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省委组织部人才办、省科技厅、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金融机构、西安市政府等单位,在西安举办了两届榆林市校地产学研合作峰会暨“科教引领、创新转型”高层论坛,省委省政府和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有关领导,省级有关部门,北京、上海和在陕高校,省级工研院和金融机构的有关领导应邀参加。会上签订了多项市校合作协议,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两届峰会成果丰硕。

其中,2009年校地产学研合作峰会,共策划合作项目26项,市政府与11所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市委组织部、科技局与多所高校签订了校地合作项目,有关企业与高校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会上共计签订协议44项。有关企业和高校谈妥了合作意向32项。推介首批人才项目有:急需引进高层次人才321人,涉及36家企事业单位的134个岗位,分布在能源化工、现代特色农业、城市综合管理、文化卫生等领域的76个专业。推介的科技引进项目有:一是科技创新难题类项目125项,包括“61211”科技创新工程专项20项;“125”科技创业工程专项11项;榆林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专项15项;榆林市科技资源中心建设专项4项;榆林市能源化工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业科技合作专项75项。二是企业技术需求类项目100个,包括能源化工10项、现代农业28项、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10项、生态环境8项、神东煤炭集团公司需求专项23项、榆林国有企业需求专项2 1项。三是各高校推介科技项目和成果165项,其中成果推广类86项,公关研发类79项。

2010年校地产学研合作峰会共签订了合作协议34项。其中签订战略协议7项,签订高端人才引进协议5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3项,签订市校科技合作项目9项,签订校企科技合作项目10项,并推出了多项人才科技需求项目。这些项目的推出,为校地合作进一步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做法

记者:由于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突出成绩,2009年,榆林市政府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今年榆林市又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在您看来,榆林主要有哪些做法与经验,可以给兄弟地区一些启示?

兰新哲:榆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工作,形成了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落实、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产学研各界齐心协力推进科技合作的良好局面,主要做法是:

政府主导、领导重视,政策支持是关键。一是政府主导,主动与相关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效机制。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等近20所高校院所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市科技局将收集到的企业技术需求和难题汇编成册,提供给各高校、科研院所;同时将高校、科研院所的最新科技成果信息收集起来,反馈给企业选择参考,积极为校地合作牵线搭桥。二是制定出台政策,鼓励和引导校地产学研合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关于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政策规定》等十多项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现代农业和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地和专家工作站,在严格评审基础上,优先安排合作项目。三是加大投入,设立3000万/年产学研专项基金,落实人才培养与引进项目,并广泛邀请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作为评委,参与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成果的咨询、评审、鉴定等,把方向,保质量。

围绕中心、项目带动,技术突破是重点。紧紧围绕中心工作,以项目为载体,以重大关键瓶颈技术难题为突破口,实现产学研对接与合作。2006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启动了“榆林市跨越式发展研究”和“榆林能源化工重大技术应用研究”两大专项十大课题,已对榆林“十一五”跨越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积极支持高校与地方企业共同申报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不断拓宽科技合作项目领域。由单纯农业到宏观战略、能源化工和社会事业;由单个项目合作延伸到共建研发中心、产业基地等创新体系;由单一品种试验示范到大面积推广;由初级产品开发延伸到深加工和“深度转化”。

上级支持、资源整合,多级联动是动力。榆林能源化工“十大课题”在省市科技联动资助下,全部通过校地合作实施。相关课题共安排经费6627万元,其中省科技厅安排300万元,市财政安排350万元,神东公司、神木县、府谷县等配套160万元,相关企业自筹5817万元。通过资源整合,校地、校企联手,省、市、县多级联动,项目绩效空前。

战略合作、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是前提。近几年,我市积极与西安交通大学等近20所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陕西省工业研究院,围绕榆林四大资源、能源化工支柱产业开展战略合作研究。还与西北工业研究院、陕西能源化工研究院、陕西轻工业研究院等全面合作,将榆林的需求、市场等优势与院校的科技优势对接,实现互惠双赢。

拓展领域、国际合作,引进创新是捷径。一是利用“农高会”等国内外有重大影响力的科技展示和交流平台,抢抓机遇,努力参与,认真学习,以促进我市农业科技再上新台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加拿大奎北克大学等开展合作,在草、羊、枣、薯四大主导产业技术合作方面拓展迅速。二是利用国家及陕西省外专局平台积极引进外国专家与技术,利用国家和陕西省引智项目,引进美国、俄罗斯等国专家进行能源化工及物流等技术交流咨询;引进美国、加拿大马铃薯新品种,澳大利亚畜牧业新技术和农林用太阳能新技术,在全国治沙绿化英雄牛玉琴的治沙公司进行成功试点。三是利用高校院所企业对外合作平台。

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

记者: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在“十二五”时期,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榆林有着怎样的考虑?

兰新哲:“十二五”时期,榆林市的科技工作,要围绕“科教引领、创新转型”全市整体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好重要支撑作用。要把科技创新、创业、创造“三创”工程推向新阶段。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要进一步加速“产学研”合作“四化”建设,即以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形式,深化产学研科技合作系统工程建设,不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校地合作的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使产学研科技合作开创新局面,取得新进展。

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领导,构建良性互动科技合作机制。一是深化产学研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二是进一步理清思路,创新工作机制;本着“政府搭台、企业出题、项目连接、合作攻关”的原则,适时谋划开辟合作新领域、设计合作新项目。三是鼓励和支持企业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求院校的技术、智力支持,建立稳定的技术供给渠道;鼓励和支持院校更加积极主动地与企业一线合作,开拓稳定的科技成果市场需求。

进一步加大投入、创新方式,保障校地合作可持续发展。一是以政府加大引导资金为重点,推动部门联动,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投入支撑保障机制以及成果转化收益再投入机制。二是进一步拓宽校地科技合作的形式,探索和完善“一校一企”、“一校多企”、“多校一企”等多种校地技术对接模式。三是坚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互利互惠原则,保证技术合作与创新的良性持续发展。

进一步选准难题、项目带动,加大新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力度。一是必须适应市场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方向,围绕中心工作,选准关键难题,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加强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方面的联合攻关,以项目带动合作。二是为适应跨越发展和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要求,抢先“深度转化”,有必要加大新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力度。

进一步开放合作,不断营造互惠双赢的新环境,提升合作水平。产学研合作不仅存在着很大的创新空间,而且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一是必须有超前的眼光和加速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具备海纳百川的胸怀,有远大的目标和长远的打算,尽量适应市场的客观需求,才能保证持续的开放与合作。二是要有共同的利益趋动和互利互惠、谋求双赢的理念和条件,优势互补,用市场经济规则、知识产权法则规范合作关系和行为,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三是要差异发展,专业化分工合作,提高合作水平和效益。

进一步更新用人观念,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在充分用好本地人才的同时,把引进技术与引进人才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条件,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到地方建立科研和人才培训机构,建立教学实习、成果转化基地,建立高校科技创业园等。进一步建立健全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科技人才管理制度,完善收益分配、知识权益保护制度,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更为宽松的环境吸引和支持更多的科技人才到地方开拓创业。

随着产学研合作的进一步深化,我们有信心把榆林建设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普遍关注、广泛参与的一片创新热土和合作乐园,通过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合作,必将推动创新型榆林建设,加速“十二五”时期榆林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猜你喜欢
校地榆林市榆林
基于校地共建的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探析——以六盘水师范学院经纬图书馆为例
榆林感怀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校地合作“闻令而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昔阳县“三区”服务特派团开展产业调研
走榆林
叶锐仙作品
校地共建型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逻辑与现实
——以C9 高校为例
破解民企“经理荒”——榆林市“云端”培育万名职业经理人
不让脱贫攻坚“踱虚步”——榆林市强化脱贫攻坚督查
《这片黄土地》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黄土画派作品展在榆林市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