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殷 毅
2009年,青岛港逆势上扬,港口吞吐量提升5.1%、集装箱作业增长2.4%,提前为业界带来了春天的气息。在国家新的经济形势下,今后的青岛港如何继续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的步伐?“两会”召开前,全国人大代表、青岛港掌门人常德传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记 者:中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您如何理解?
常德传:多年来,我们国家许多企业都是靠消耗资源发展起来的。此轮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冲击表面上看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冲击,实际上是对我们以往不合理发展方式的冲击。中央及时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企业,目的是让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尽量减少资源消耗,保护好环境。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记 者:那么,青岛港将如何落实中央的这一要求?
常德传:港口行业去年所受的冲击最为严重。港口来船少了货少了,那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是港口在整体规划和资源整合上存在问题,没有集中精力做好集约经营。今后,我们要尽量避免海岸线的占用以及港口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让港口业真正成为资源节约的行业。同时,港口结构也要尽快调整。如此轮经济危机中我们的集装箱发展速度明显减缓,那么就要及时调整集装箱码头的建设步伐;原油和铁矿石的进出量大,我们就要在这方面加大力度。目前,转变发展方式对港航企业是当务之急,再不能过多消耗不可再生的海岸和海洋资源以及人财物资源换一时的增长速度。要对沿海港口的发展有个综合考虑。
记 者:青岛港在老港区建设的基础上向西做了战略转移。当时基于什么考虑?发展方式有无转变?
常德传:青岛港的老港区已经饱合。青岛港要发展,必须要调整结构,然后才能搞集约经营。青岛港老港区内煤、铁矿石、集装箱码头都有,空间又很小,已远远不能适应青岛港大进大出的需要。于是,我们在对面的黄岛开辟了黄岛新港区。建设过程中我们一直是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这个方向发展。我们把20个矿石老码头整合成9个泊位,做到了节约;同时,对那些环境污染大的货物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保护了环境。顺应集装箱的发展需求,我们及时调整了结构。在新港区,加大了对集装箱码头的投入,建一片集装箱专用泊位,增加了集装箱的接卸能力。
从老港区到新港区的建设,实际上就是一个转变生产方式、调整结构、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港口的一个尝试。宏观上战略调整,内部节能挖潜,加强管理,培养队伍,提高生产效率。新港区建成后,劳动效率提高了,能耗降低了。由此,我们深深体会到:企业只有转变发展方式及时调整结构才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记 者:建成后的新港区吞吐能力如何?
常德传:铁矿石吞吐量去年达一亿多吨,居世界第一;原油进口量也是中国第一,两者均占全国进口量的20%。青岛港真正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晴雨表的作用。
记 者:作为能源消耗大户,港口如何实施节能减排?青岛港有哪些具体做法?
常德传:港口是能源消耗大户。效率低就会耗能高、噪音大、污染环境;同时港口也可以是节能大户。青岛港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去年,青岛港投入了四个亿淘汰了一些老旧设备。我们的轮胎吊“油改电”项目使作业机械单箱能耗下降40%以上,单箱运行成本节省70%以上,基本实现废气零排放。我们的前湾四期工程的集装箱场桥全部采用电动轨道吊替代过去的燃油轮胎吊。仅此一项全年就节省了3000万的费用。目前这个项目已成为交通运输部的优秀示范项目。在节能减排上,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同时,我们在“人”字上下功夫,努力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比如,我们总结了“船长十字操作法”,此法在节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认为节能减排在港口业是能有所作为的。
记 者:职工们节能减排的思想观念靠什么得到了转变?
常德传:我们在所有内燃机上都安有计量仪。在班上,职工用了多少油,同时节约了多少油,下班后通过计量仪一目了然。节能直接和每名职工的经济利益挂勾,节能多了有“节能奖”。这些激励机制实施一段时间后,职工们就自觉地节电节水节纸。所以,一个长效的激励机制会培养出职工的好习惯。
记 者:在整合资源上,青岛港有哪些经验可与业界共享?
常德传:去年我们应对危机做的一件很成功的事就是“抱团取暖”,与同行业发起“联盟”。“抱团取暖”虽说是个原始的办法,但事实证明也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它能让资源高度发挥作用,同时也证明了港口的发展不能靠单打独斗。港口与货主、船东、兄弟港口和供货商要集聚信心、和谐统一发展。要价格一致,不能恶性竞争。这样,既满足国民经济进出口货物需要又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利益。这条“联盟”的路子也是我们今后继续要走的路子。
记 者:业界普遍认为青岛港在口岸集装箱码头岸线的资源整合上开创了世界港航界合资合作的崭新模式,是这样吗?
常德传:是的,去年底,招商局集团正式加盟青岛港。这个世界级大公司的加盟,使青岛港集装箱合作在一年内实现了由“三国四方”到“三国五方”,再到“三国六方”的全新升级,实现了青岛口岸集装箱码头岸线的资源整合、和谐统一,为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走与航运企业合资发展的道路,我们青岛港开创了世界港航界合资合作的崭新模式。
需要提到的一点是,我们在与其他公司的合作中,青岛港在股份所占比例上并未过多考虑自身的利益,而是更多地考虑到国家的利益。完全考虑的是企业要集约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记 者:青岛港的优势在哪里?
常德传:第一,效率最高。我们有世界第一的集装箱和铁矿石装卸效率。第二,成本最低。我们用最少的资源(青岛港海岸线占全国总长的1.69%),创造出了占全国7%的吞吐量。企业能用最少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效益,我想这样的企业才是资源节约型的企业。第三,效益最好。我们已连续6年上交地税在青岛市名列第一。
记 者:围绕优势,青岛港如何给自己定位?
常德传: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赶超釜山”;从企业性质和企业所担负的使命来讲,“做共和国的长子,祖国母亲的孝子”。
记 者:青岛港目前的发展有无瓶颈?是什么?
常德传:青岛港的优势对许多大船东、大货主有着吸引力,货源越来越多。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资源型码头不够用,需加快建设矿石和原油码头。我们铁矿码头的接卸能力不到2000万吨,实际上我们去年干了一个亿。一个亿是靠高效干出来的,但这不是长久的办法。
记 者:青岛港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与天津、大连有何意义上的不同?
常德传:这几大港口从区位来讲都属环渤海经济圈,但腹地不同。大连港的腹地是东北,天津港的腹地是北京、内蒙,青岛港的腹地是山东半岛,发展空间都不错。港口的发展需腹地经济的带动,比如青岛港的发展就得益于山东经济的发展。几大港口建“国际航运中心”的概念相同,而且发展都很快。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它们都有可能成为“国际航运中心”。所以,几大港口虽然定位相同,但互为支撑和合作,并不妨碍彼此的发展。
记 者:那么,您怎样看这几大港口之间的竞争呢?
常德传:目前,这几个港口的价格基本一致,并无恶意竞争现象。我们经常互访,保持联系和沟通,为的就是“抱团取暖”,共同发展。
记 者:您如何理解“国际航运中心“这个概念?
常德传:过去“国际航运中心”包含的大致标准是:区位条件好、人流量物流量和集装箱量大、腹地经济条件好、设施现代化程度高等。这几条标准也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现在随着经济发展步入了新时期,我认为“国际航运中心”也应被赋予新内涵,应该有新的标准加进去。比如,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是否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等。而且,今后还会有新的标准在不断的摸索中产生。
相关链接
今年的“人大”会上,常德传代表递交了《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加快推进低碳经济》、《将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规划》、《把青岛港开发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让公益化医疗走进百姓家庭》、《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开放公共租赁房,让居者有其屋》等七份议案。在《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加快推进低碳经济》议案中,常德传认为加快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加快低碳产品的研发,更为关键的是要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使企业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经营理念、管理机制、产业结构等全方位、全过程的低碳发展;要下大力气普及低碳经济常识,通过行政约束及重奖重罚强化对企业的引导,督促企业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大力开展技术创新,以技术改造降低低碳经济投入。在《将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中,常德传建议,将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十二五”战略规划,国家出台支持我国主枢纽港发展集装箱国际大中转业务政策,支持发展国际大中转;调动船公司在山东港口增加干线配置、开展中转业务的积极性;加快推进青岛前湾保税港区运作等。在《把青岛港开发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议案中,常德传提议中央批准青岛港成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同时加强海关监管,严厉打击进口车走私,同时提高汽车进口整体通关效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