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被誉为中共党内“四大笔杆子”之首的胡乔木,从毛泽东秘书到“党内一支笔”再到“新闻大管家”,经历了怎样的宦海沉浮?近日,胡乔木之女胡木英讲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父女往事。
对于胡乔木来说,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成为毛泽东的秘书。
“我1941年1月23日生于延安,我出生半个月左右,父亲就去给主席当秘书了。”胡木英说。
此时,胡乔木和夫人谷羽住在延安大砭沟的窑洞里,青年干部学校就在大砭沟,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组织部也在那里。“父亲当时已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
这一年的1月上旬,“皖南事变”爆发,1月20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的名义发布重组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为此,中共高层通宵达旦地开会,毛泽东更是异常忙碌。
2月上旬的一个清晨,中共中央秘书长王若飞突然来到胡乔木所住的窑洞。王若飞对胡乔木说:“毛主席那里缺人手,点名要你去他那里做秘书工作,同时兼任中央政治局的秘书。”
王若飞的话,完全出乎胡乔木的意料。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毛泽东会调他当秘书。
胡乔木思索了一下,说出了心中的顾虑:“给毛主席当秘书,我怕当不好,我从来没有做过秘书工作。”
为了打消胡乔木的顾虑,王若飞说出了毛泽东“点将”的来历:“你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文章,陈伯达看了,很欣赏。于是,陈伯达将文章推荐给毛泽东看。毛泽东看后说:‘乔木是个人才。’”
那时,陈伯达担任毛泽东的政治秘书,他跟胡乔木并不认识。
1941年秋天,杨尚昆从华北根据地回到延安参加整风,认识了给政治局会议做记录的胡乔木。杨尚昆在《我所知道的胡乔木》一文中回忆说,“他不到三十岁,一介书生,清秀文雅;在会上做记录,并不说话,大家叫他乔木,前面加上‘胡’的本姓,是1945年重庆谈判以后的事。当时我就听说,乔木同志是主席编辑《六大以来》的主要助手。这件事办得好,主席喜欢他,大家也看重他。”
1949年6月,毛泽东离开香山双清别墅进驻中南海丰泽园,胡乔木亦随之搬进中南海。胡乔木的家在春藕斋西边的静谷,同住在静谷的,还有由胡乔木推荐当了毛泽东秘书的田家英。
此时,胡乔木虽然仍是毛泽东的秘书,但是工作内容开始发生变化。胡乔木先后担任中宣部副部长、新华社社长兼总编辑、新闻出版总署第一任署长,后又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
胡乔木参与了共和国成立之初几乎所有重要文献的起草和定稿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胡乔木的名著《中国共产党的十年》,被称为党史中的《史记》。
1961年6月17日,胡乔木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要求长期病休。
“父亲患病和他的特殊工作状态有关。毛主席喜欢晚上工作,有些事想起来了,就一个电话把父亲召去。特别是后来,父亲神经衰弱,睡眠要靠安眠药,有时刚吃下安眠药,主席电话就来了,又得把父亲弄醒。到主席那里常常是一谈就两三个小时,谈完回来,就再也无法入睡了。”
胡乔木从此离开了党内的理论核心,因而也就未参与“文革”前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的起草和制定等工作,幸运地没有卷入毛泽东晚年“左”的错误中去。
“1966年6月父亲从杭州回来,匆匆忙忙地跟主席见了最后一面,主席让他到北京后‘多看、少说’。”毛泽东知道,胡乔木是“一介书生”,一旦说出不合时宜的话,定然惹火烧身。
然而,病休的胡乔木在“文革”初期还是受到了冲击。
1967年1月I7日上午10时多,北京邮电学院的红卫兵们来到胡宅,把胡乔木押上一辆敞篷大卡车,在凛冽的寒风中,在高音喇叭不断呼喊“打倒胡乔木”的口号声中,来了一次“街批”。
第二天,中国科学院“红旗总部”派人前往北京八宝山,砸了胡乔木父母的坟,甚至把他父母的头颅从墓中取走!
之后就是持续的揪斗、抄家。持续的肉体和精神折磨,到1967年的“五一”才峰回路转。这一天,毛泽东突然提出要去看望胡乔木。
据说,毛泽东见到了胡宅墙上贴着“打倒胡乔木”的大字标语。“五一看烟火,主席路过南长街来我家,之前汪东兴先来看路线、周围环境。那天晚上全家很兴奋地等着主席来,结果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央警卫团副团长张耀祠陪着主席,到一个常年不开的门前按铃,最终就错过了。”
胡宅有两扇大门:朝东的大门,是原先大使馆用的。自从胡乔木搬进去之后,东大门一直紧闭着,从未启用。胡家平时进出,走胡同朝北的大门。
张耀祠敲了一阵子,四周许多人跑过来,围观毛主席。见无人开门,加上围观者迅速增加,毛主席只得吩咐开车。
“总理抓住这个机会,让中办下了个文,说以后不准揪斗胡乔木了,有问题在家里提问。要没有这一下子,父亲可能就不行了,他本来身体就不好。”
胡木英说:父亲跟主席这么多年,对主席有很深的感情。主席去世后,他想与主席做最后的告别,四人帮不让去。他就给江青写信,但江青还是拒绝了。“文革”后,这又成了他的罪状,被人抓住,说“你给江青写效忠信”,反对起用他。
“我小时候不是特别爱学习。父亲也不要求我们拿什么第一,只要肯学就行了。只是有时间就向我们推荐一些中外名著和讲自然、历史等优秀科普类的文学作品。”
胡乔木说:没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不能算是合格的中国人。对此,胡木英对父亲说:自己只读过《水浒传》和《西游记》,只能算半个中国人。
胡乔木告诉女儿:“主席把《红楼梦》读了几十遍,对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和细节,都非常熟悉,常信手拈来其中的故事加强说服力。”
胡乔木对生活的要求不高,他把读书当做了最大的乐趣,读书对他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父亲的生活很简单,不工作的时候就看书,各个方面的书都看,历史、自然、哲学、文学,古今中外的书都看,还有政治方面的书也看。”
胡木英回忆说,父亲看书很快,挺厚的书没两天就看完了。也有看得慢的,比如思想史、哲学方面的书。有时候父亲会几本书同时看,比如床头、桌头扣下来,折起来的,就是看到半截的。
“父亲去外地的时候,从不去逛街,只去旧书店淘书,每次回来都带几摞书。”胡乔木的藏书最后达到了4万余册。1995年12月,胡乔木生前藏书分别捐赠给当代中国研究所和江苏盐城市。
胡乔木的藏书一度成为负担。“文革”期间胡乔木从中南海搬出来,要找房子,“他别的条件不要求,只要求书能装下来。后来费了好大劲,特意找了南长街123号的房子,因为那里有大房间,可以放书,为此还特意把地板加固,把书搬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