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锐
我国认证行业发展环境及趋势
■文/张 锐
近年来,我国产品出口频繁遭遇技术壁垒。从有关外经贸部门获悉,我国每年约有400亿美元的出口受到国外各种形式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目前,欧盟拥有的技术标准就有10多万个,德国的工业标准约有1.5万种,日本有8000多个工业标准和近400个农业标准。以技术法规、标准、认证等“技术壁垒”表现得更为突出,成为中国产品出口最隐蔽、最难对付的障碍。如何获得通行证进入国际市场,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遇到的问题。而我国开展产品认证时间不长,产品的认证数量以及认证的组织机构、认证标准等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企业急于找到正确的途径获得相关认证。
认证是指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标准的合格评定活动。产品认证是认证技术服务,它受政府和国际标准组织的授权和委托,对企业和产品按照特定的标准进行合格评定并颁发符合性证书、标志证书。认证行业具有资源垄断性、专业化程度高、产品认证标准纷繁复杂、产品认证的“无形性”等特点。我国认证行业发展至今有20多年的历史。在WTO时代,产品认证更成了国际贸易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随着国际贸易的全球化,各国政府认证业务的开放和市场化,认证业务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认证机构市场化成了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入世之后,已经从2006年开始全面允许国际认证机构进入我国,产品认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一)政治环境。首先,在国内的认证政策、法律环境日趋完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有产品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也相继制订并陆续发布。主要有《产品质量法》、《计量法》、《商检法》、《标准化法》、《强制性产品认证规定》、《认证条例》等。这些重要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发布,初步形成了我国产品认证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使得我国产品认证的监督管理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其次,国际上对于认证的法律等表现出的技术壁垒日趋增强。国际贸易正向着自由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商务和关税方面的贸易限制不断减少,技术性的贸易障碍便显得越来越突出。造成这种技术性贸易障碍的原因,有的是因为不同的技术规格,有的是因为不同的消费习惯,更多的则是因为不同的法规认证要求。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都用“产品责任法”来规范这方面的要求,只有符合“产品安全责任法”要求的产品,才能进入该国家或地区销售。如欧盟的CE标志、美国FCC、FDA标志、中国CCC标志、德国GS标志等。这些标志是认证机构在该国产品责任法的基础上,经政府认可核发的强制或非强制性认证标志。由于与政府机构相比,民间的第三方认证机构有更深厚的专业能力,更完整的测试条件,更积极的执行措施,同时又有授权机构的监督,所以其认证标志被市场广泛接受,成为国际贸易中必不可少的条件。政策因素主要推动了认证行业迅速发展,因此,认证行业也被誉为“朝阳行业”。
(二)经济环境。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始终保持着平均8%以上增长率,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来看,2003年~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平稳上升。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新形势下,对认证客户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挑战。生产企业不仅仅满足于国内市场的竞争,更希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能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中国入世后,国外的关税壁垒被逐步打破,这使中国产品出口获得更多商机。无论是在中国大陆、香港还是台湾地区,出口贸易都在增加,而出口贸易的繁荣带来大量认证需求和商机。但与此同时,以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认证等为表现的“技术壁垒”表现得更为突出,成为中国产品出口最隐蔽、最难对付的障碍。据认监委统计,我国的生产企业大约有1000万家,而目前采用国际标准的仅占38.5%,实际获得产品认证的企业仅占0.8%,这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很大。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仍将继续沿着健康、高速的发展轨道前进。因而我国经济良好态势推动了认证需求的迅速增长。
(三)社会环境。随着社会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对消费者人身和财产安全、社会和环境安全更为重视,消费者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对社会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如今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欧盟、美国、日本等纷纷制定出保护环境的法令法规,而且法规执行更加严格,涉及范围扩大。例如,2006年7月ROHS&WEEE指令已经在欧洲实施,这是“关于在电子电器设备中限制危害物品使用的指令”,目的是禁止在电子产品中使用危害环境的材料。指令中详细说明严禁使用重金属铅、汞、镉、六价铬、PBDE、PBB。WEEE是“有关废弃电子电器设备的指令”,将确保产品在使用完毕后能得到妥善的处理,使供应商承担生产的电子产品废弃物回收利用的经济责任。这无疑给我国的出口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凡是2006年7月之后进入欧洲市场的电子产品都需要遵循ROHS&WEEE要求。在浙江和广东两省,电子产品出口企业密集,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占据大多数,出口欧盟成员国的产品迫切需要符合指令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在我国的认证机构推出了有关ROHS的检测,为我国电子产品制造企业提供专业测试与相关测试报告服务,以帮助我国产品顺利进入欧洲市场。认证机构对我国出口企业产品的检测结果直接影响到国外购买者的决策,为产品与购买者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感情纽带,认证无疑给购买者增加了信心。然而我国相当一部分认证客户和认证机构,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认证客户将认证证书视为一种通行证,只想尽快获得证书,不考虑在产品安全如何提高,认证机构为了竞争的需要,扩大市场份额,降低标准去迎合这种需求。这样的结果势必让社会和公众对认证的权威性和信誉度产生质疑,对认证业务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从认证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这应该是暂时现象,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可能经历这个过程,最终决定客户选择认证机构的标准还是认证机构的权威性和良好的声誉。毕竟客户获得认证证书不是为了装饰自己,关键是要得到产品终端客户和社会公众的认可。
(四)技术环境。认证机构的运作以ISO/IEC17025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作为开展认证工作的技术规范。我国认证业务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截至2009年11月30日,我国认可实验室3887家,其中检测实验室3284家、校准实验室515家、医学实验室43家、生物安全实验室27家、标准物质生产者3家、能力验证提供者15家;累计认可检查机构165家。我国整个认证行业正在逐步完善,认证审核逐步严格,认证检测设备更加先进,测试数据精确度更高。认证是各个国家设置技术壁垒的产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各国的关税壁垒逐步弱化,但技术壁垒却有增多的趋势,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技、标准、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推出新的认证要求和标准。一些发展中国家正逐步规范本国的认证法规,我国产品要想进入这些市场,同样也必须取得相应的认证。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正逐步与国际接轨,认证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越来越多的企业对认证的认识也从无知到成熟,从被动要求认证到主动申请认证,很多企业设有专门的认证部门,甚至成立认证公司,把认证提升到公司战略的高度。企业不仅仅把认证证书作为产品通向国际市场的“护照”,他们己经把产品获得国际认证作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一)竞争对手之间竞争。我国产品认证起步较晚,在2001年之前,只有少数几家国外认证机构在中国设立了办事机构,而且规模都很小,认证市场基本上没什么竞争。2006年之后,随着我国认证市场的完全开放以及认证需求的扩大,国外认证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国际上几乎所有知名的认证公司都已进入中国市场,如英国ITS、德国TUV、VDE、美国UL公司、英国BSI公司、法国BV、瑞士SGS、挪威船级社DNV、加拿大的CSA等。我国本地认证机构主要有方圆、赛宝、华测等。
(二)买方讨价还价能力。对于认证机构来讲,其客户主要是企业,特别是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作为认证机构,由于其在进行认证时同时依据惯例承担了贸易方的质量风险,并承诺发生质量问题时给予委托方一定的经济补偿。所以,认证机构的收费往往较高。认证机构为了便于开展业务,往往对收费标准和收费办法作适度的弹性规定,允许一定幅度的优惠,为买方议价提供一点空间。但是,认证行业里的购买者议价的能力相对较弱。有些认证机构坚持“客户价值最大化”,争夺市场的竞争方式主要是增加对客户服务的价值,即采用“价值竞争”而不是价格竞争方式。
(三)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认证机构的供应商主要来自计量基准提供商,行业集中度不高,一般采用固定的收费标准或低收费标准。许多认证机构具备较强的自校准能力,对计量基准提供商的依赖程度不高。计量基准提供商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
(四)新进入者威胁。从2006年以来,我国认证市场的完全开放,还会有新的认证公司不断进入我国。一些认证机构虽然没有在我国直接设立分支机构,但通过国内的代理机构从事国际认证业务。另外,各个认证公司的业务有相互渗透和延伸的趋势,认证市场的这些变化对原有的竞争格局将产生重大影响。
(五)替代品威胁。认证的替代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自行检验或相互认可。当代跨国公司之间的战略联盟有逐步加强的趋势,跨国公司通过各种方式实现的一体化,使得跨国公司在某些范围内的供应变成是战略联盟内部或公司内部的事,自行认证越来越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基于合作关系之上进行相互认可,很多标准化生产的成熟产品已经不需要或至少不需要频繁地进行认证。
纵观认证机构面临诸多威胁,但同行业竞争者之间的竞争为最主要的因素。目前根据认证服务范围、市场占有率、品牌接受度、认证周期、费用、实验室能力、工程师技术水平等因素加以划分,我国产品认证市场可以分为三个战略组群,分别是跨国认证公司、国内官方认证机构、国内民营认证公司,但从我国认证整个行业态势来看,目前正处于跨国认证机构寡头垄断阶段。
随着我国内地企业认证需求的增长,将影响产品认证机构在我国发展的战略部署,未来会出现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逐步辐射到全国的局面。因此巨大的发展潜力也使认证机构加快拓展市场的进程,如何提升品牌形象、调整业务方向及整合业务将是认证公司需要解决的问题。认证公司如果能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认证范围、能提供多种检测,那么客户也就不需要为一件产品而去通过好几个认证公司的认证,推行全程一站式服务业务将是产品认证机构发展方向。
国际认证机构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我国本土认证机构合作,建立合资公司和合作经营,凭借国际认证机构的人才优势和国际经验,与我国的政府机构合作进行新标准体系的研究。这些标准体系不但要符合国际标准而且更需要切合中国具体情况。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新的标准体系被创立出来,而且任何一个认证都不是终生制的,需要定期进行重新评估认证,因此产生如此广大的市场,潜力无限。中外机构试图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以挖掘市场。合资公司将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服务,同时为国际卖主进入中国市场建立联系。
认证机构在我国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树立强势的品牌战略将使这些认证机构在中国的发展更具有竞争力。认证机构可以把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思想、理念和方法通过严谨的检测认证服务,传递给更多的中国企业,为中国企业扩大出口和提高竞争力做出贡献。
浙江省义乌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