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宜华,杜焕君
(1.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 510420)
留学生对汉语学习词典释义方法和表述形式的需求之探讨
章宜华1,杜焕君2
(1.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 510420)
对外汉语词典;词典释义;用户需求调查
国内近年出版的大量对外汉语词典并不为国外汉语学习者广泛接受。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了解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认知特点以及对词典的查阅需求。本文拟就外国留学生对汉语词典基本注释、错误提示、释义方式、例证信息、同义辨析和文化信息的态度和认知状况等进行调查,从二语习得的角度探讨他们在学习中对汉语词典的需求。
词典释义是对语言意义属性的综合描写。根据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多维释义理论 (章宜华,2006;2008;2009:233-271),语义是个复杂的认知知识体系,意义表征是语言认知的各种形象化图式的集合,语法形式各表征层面的图式,包括语音、形态和句法等都是意义的表征手段,语用规则和各种选择限制规则是概念化过程中语义投射为正确句法结构和句法功能的保证条件。因此,词典多维释义涉及对语词形态、语法、概念结构、句法结构和语用规则的综合描写。
对外汉语词典的释义是为非本族语用户学习汉语服务的,而二语学习属于积极性语言活动,涉及语言认知、词汇习得和学习策略的应用等问题。词典要想对二语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就要从二语习得的视角来考虑词典的释义问题,调查用户对释义的各种需求以及用户期待的释义内容和形式。
为此,我们对教育部确定为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的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外国留学生进行了系统的需求调查和访谈。调查共发放问卷 200份,回收 143份,得到有效问卷 128份。这 128位留学生来自 20多个国家,年龄分别在 12~70岁之间,其中 12~30岁的占90.63%,31~50岁的占 7.03%,51~70岁的占 2.34%。讲印尼语的学生占有较大份额,占总人数的 39.06%,其次是泰语、韩语、英语、西班牙语,日语、法语、缅甸语和越南语也占有一定比例。这种母语分布基本反映了我国南方大学招收国外留学生的国别特点。下面就结合调查和访谈内容就留学生对汉语学习词典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对外汉语词典的基本注释包括词类注释和语法注释。词类问题一直是汉语语法学界的老大难问题 (陆俭明,2005),《现代汉语词典》虽修订过多次,直到 2005版才开始标注词类,可见词类标注的难度。尽管如此,汉语词类一直是语法学界和辞书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特别是面向二语学习的汉语词典和汉外词典对词类的关注尤为突出,因为准确的词类标识是外国人认识汉语、确定汉语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的前提条件,不标注词类会使语词的功能特征和语义特征变得模糊,不利于学习者语言信息的有效输入。那么,留学生对于在词典中提供词类信息持什么态度呢?表1左栏便是 107位受试者提供的答案。
表1:留学生对词典基本注释和错误提示的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留学生十分重视词类的学习,无论是初级还是中高级程度的留学生,他们对于在词典中提供词类信息都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和较强的要求。
对于如何在词典中进行词类注释问题,很多学者和词典编纂者已经在这个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如王仁强 (2006:30-52)在其博士论文《认知视角的汉英词典词类标注实证研究》中对汉英词典译义过程中的词类识别现状、词类标注对汉英词典译义准确性的影响,以及词类标注的依据进行了深入调查。又如《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建立了面向信息处理的词类系统,并给出了每一类词的鉴别准则,值得我们借鉴。
语法是二语学习的重要手段,要学好一门外语必须掌握它的语法规则,因此语法是留学生课堂学习内容的重中之重。在词典编纂中,语法是意义的一种表征形式,反映为语词按一定规则组合而产生的意义,是学习语言交际的重要手段。在对语义的描写形式上,语法常常表现为句法或句型结构、搭配结构等。语词搭配是组织句子的基础,是一个词在构句过程中与其他词 (或短语)组合所体现出来的语法结构关系,是一个词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的集合表现。那么,留学生对于在词典中提供语法信息和搭配信息持什么样的态度呢?表1中栏便是 111位受试者提供的答案。
表中的数据显示,词典用户对词典提供语法信息有很强烈的需求。在 81名选择“有必要”的留学生中,初、中、高三个等级学生的人数比例是不同的。在初级学生中,认为有必要的为80%;在中级和高级学生中,认为有必要的比例分别为 69%和 83%;还有 27.36%的人特别强调词典语法信息对他们的汉语学习非常重要。
对于语法搭配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在对外汉语词典中,许多学者也进行过不少的探讨。譬如,章宜华 (2002:196-198)将搭配分为固有搭配、特别搭配、期望搭配、优先搭配、可能搭配、自由搭配等七种,杨同用、司敬新(2007)将搭配分为语法搭配、逻辑搭配、习惯搭配、高频搭配与个性搭配、固定搭配和超常搭配六种;在汉语搭配中,量词和不受语法规则制约的限制性搭配 (如习惯性、固定性搭配等)是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因为中外语言中相同概念的语词可能因为隐喻系统、语义韵和文化习俗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搭配结构和共现成分;而母语的负迁移极容易引起外国学习者的搭配偏误。 (参见骆琳,2007;黄洁,2009;王西平,2009)
由于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的不同,作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和作为二语的汉语学习者的认知特点或认知障碍也大不一样;那些本族语使用者可凭语感下意识理解,或词典不必解释的语言现象也许正是二语学习者的学习难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因此我们需要在这些地方多下一些功夫,在词典释义中对留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错误提示或分析。那么,留学生是否需要这类信息呢?我们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有 110人做了回答。(见表右栏)
表1数据显示,学生对错误提示的需求没有我们预期的那样强烈;但通过访谈①针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召集部分留学生进了行会议座谈和个别约谈。发现,一些人没有选择“错误提示”,是因为现有词典没有这项信息,他们不了解其功能。总的说来,对容易出错的词语提供警示是多数留学生所期待的;但在教学实践中,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所常犯的错误并不相同,譬如,陈晨 (2005:1)在调查留学生使用趋向动词时就发现,“汉语趋向补语使用上偏误较高,偏误类型多种多样,并且泰国学生的偏误与日韩、欧美其他国家和地区学生的偏误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对外汉语词典释义的错误提示应该表现国别性特点。
词典的释义要尽量提供用户二语学习所需要的知识信息,释义方式也要符合其语言认知规律,否则词典将无法有效向用户传递这些信息。因此,就需要了解留学生用户的语言认知特点,要根据他们的接受视野、接受能力和接受期望来确定释义的形式和语义的表述方式。对于这一问题的调查有 110人做了回答,其中初、中、高级的学生分别为 46、51和 13人。见表2。
表2:留学生对词典释义方式的要求
表2显示,所有等级的留学生对 “只提供英语对等词”的释义方式认可度较低,高级学生对另外三种释义形式的认可度没有显著性差异①用 T-test检验 ,P=0.889>0.05。;但初、中两个级别的学生对这三种释义形式显示了明显的不同态度。三个等级的学生对“汉语释义 +汉语释义的英语译文”的释义形式认可度最高,达 39.1%,其中初级学生占此选项总人数的 65.12%,占初级学生总人数的61%。其次是 “只提供汉语释义”的释义形式,占 32.72%,其中中高级学生占此选项总人数的94.43%,而初级学生只有 5.57%。这个结果说明: (1)“只提供英语对等词”的释义形式类似一对一的汉英词表,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被释义词的语义结构和语法规则;而且不同语言文化间词汇层面上的对等是十分不可靠的,所以三个级别的学生都不太认可。 (2)初级学生的汉语程度较低,汉语的语感和阅读能力都还不足以支持他们顺利读懂汉语释义,因此他们十分倾向于 “汉语释义 +汉语释义的英语译文”。(3)中级程度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语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大多倾向于“只提供汉语释义”的释义形式。 (4)对于“汉语释义+英语对等词”的释义方式,总的选择人数不多,但细细分析仍能反映一些问题:部分初中级学生会认为,英语对等词的意义和用法并不能等同于汉语被释义词,且他们对汉语释义的理解可能还不十分深透,在释义中列几个不准确的对等词容易引起误导;而高级程度的学生汉语能力较强,对汉语释义理解比较深透,释义后的英语对等词能作为有效的参考,因此他们对这种释义方式有较高的认可度,占高级学生总人数的 30.79%,与“只提供汉语释义”选项人数相当。不过,对 “汉语释义 +英语对等词”的调查结果多少有些出乎预料,在我们的设想中,对它的选择人数应该不会太低于“汉语释义 +汉语释义的英语译文”,起码要高于“只提供汉语释义”的释义方式。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我们对教师的调查②本调查还包括对教师的调查,调查对象是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29位对外汉语教师;调查方式是问卷和访谈。结果也基本是如此。
用户视角的释义研究告诉我们,对于不同汉语程度的留学生,释义方式上应该有所区别,对于初级程度的留学生来说,母语是他们理解汉语的主要辅助方式,所以在释义中应采用双语双解释义,而对于高级程度的留学生来说,汉语单语释义有助于他们学习地道的汉语。但这并不是说,内向型汉语单语词典就适应他们的需要。
在二语教学中,举例讲解语词的用法是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例句能同时反映语词的分布结构、语义结构和使用语境。同样,例证作为语义的集合表征形式也是词典释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配置多少例证,需要根据词典的编纂原则、读者对象以及词典类型和规模而决定。总的说来,学习词典涉及到语言活动功能最强的词汇群,需要较多的例证支持,而理解型词典不需要考虑语词活用,例证比较简单。目前,留学生使用较多的是汉语—本族语词典和部分汉语单语词典;那么,他们对学习词典配例又有什么要求呢?我们就这些问题做了调查,分别有 110人、117人、117人回答了这几个问题。
表3:留学生对词典例证现状与需求的意见
表3的数据显示,近 80%的人认为词典有必要提供例证,72.64%的人对目前所使用的词典的配例状况不太满意,而 100%的人认为词典例证对他们理解词义是有帮助的,其中认为有很大帮助和较大帮助的达到 97%以上。学生对词典例证不太满意并不是完全针对对外汉语词典的,因为许多人使用汉语—本族语词典和电子词典,这些词典的配例都不是很完善。
调查结果表明,词典例证对外国人学习汉语确实十分重要,而现有词典在配例方面还有有待改进之处:一是现有词典例证不足;二是现有词典例证不太实用、认知难度较大。受调查者认为,每一义项应配 2~3个例子,且要从不同角度反映语词的功能或用法,不要简单重复举例;应该多用基于学习者语料库的改编例,要能反映语词的多种属性。
例证的功能历来都是词典学家讨论的热点问题,大多教学者认为例证要服务于释义。Toope(1996:52-86)和 Szende(1999)从表征意义、语法和文体信息的角度探讨了例证的功能,章宜华和雍和明 (2007:130-138)从语义、语法、语体、语用文化和翻译参考等 5个方面阐述了例证的 12种功能,指出选择例证要能从这 12个方面来表征被释义词的意义。这些对改进对外汉语词典的配例都有参考价值。
现代汉语中有一些同义词在一定语境内是可以相互替换使用的,但更多的同义词则存在着附加意义和用法上的差别,是不能等同或替代的。这一方面使汉语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而另一方面也给同义词的准确运用带来不小的困难,因此同义词的辨析对汉语学习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同义词辨析一直是其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在课堂上重点讲解的内容之一。汉语水平考试 (HSK)试题的第一部分就是重点考查留学生的词义辨析,可见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除了教师的讲解外,在留学生自学和预习的过程中,最有效的参考工具就应该是词典了。那么,留学生寻求同义辨析的途径是什么?他们对于在词典中提供同义词的辨析信息持什么样的态度?我们就这两个问题也做了调查,分别有 121和 115人提供了答案。见表4(下页)。
从表4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在遇到同义词时会在词典中寻找辨析信息,有些人只是在词典不能提供理想的答案时才选择其他途径。因此,有 58.26%的人认为有必要在词典中提供同义词辨析的内容,这也比较符合留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在外向型学习词典中,同义词的辨析信息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正如郭志良 (1988)所说:“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由于语感丰富,对意义上接近而并非同义的异义词一般不会发生词义上的混淆。外国学生情况就不同了。由于不同语言的语义系统不完全一致,他们学习汉语时对这类异义词则有可能分辨不清。特别是有的词群在另一种语言中是同义词。”因此,由于教学对象的不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与我们语文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又是不同的;这个不同主要表现在辨析的范围和方法上,且要根据留学生不同的母语认知特点来决定。一般来说,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范围更宽泛、更细微一些,对于那些从其母语角度上来看在意义上或用法上有联系但常常会发生混淆的语词都应该进行辨析,特别要注意同义词或近义词中相异语素的辨析,多用语词的典型搭配和例句来辅助辨析。
表4:留学生寻求同义辨析的途径及对词典同义辨析的态度
不少学者曾对同义词辨析做过研究,如张博 (2007)根据影响因素对汉语中介语中易于混淆的词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研究易混淆词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她认为,“易混淆词”与 “同义词”、“近义词”之间有交叉关系,而非包含关系或并列关系,因为它们是研究者站在不同的立场,以不同视角和不同标准归纳出来的。具体而言,“同义词”、“近义词”是从语言本体视角划分的,着眼于语词的意义并根据其相同或相近的程度归纳出来;而 “易混淆词”则是以中介语的视角划分的,着眼于目的语理解和使用中的语词混淆现象,并根据混淆的普遍程度归纳出来的语词类聚。同义词之间不一定会发生混淆,而易混淆词则常常发生在第二语言的理解和使用两个层面上,区别同义词和易混淆词对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编纂具有实践意义。从这一观点出发,对外汉语词典的语义辨析应该以“易混淆词”为基础。赵新和李英(2002)就对外汉语近义词典的收词范围,释义原则、例句选择、释义语言以及辨析方法等进行了探讨,值得借鉴。
文化的定义很多、很泛。具体地讲,文化是不同语言社团所特有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宗教信仰等反映在语言、地域、物质建设,以及文学、艺术、教育、风俗、习惯等意识形态中一些特有的社会现象。每种语言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学习语言的人都有一种普遍的认识,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必须掌握这种语言的文化。现代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理论认为,要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成功的交流,一个外语学习者的文化能力同语言能力一样重要。许多因为文化而产生的错误也引导人们认真思考要在外语教学中引入文化信息,以及引入的内容和方法。词典是传承文化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让词典承载更丰富的文化信息一直是词典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对于不同汉语水平的留学生来说,汉语文化信息在他们的二语学习中占什么样的位置呢?在词典编纂中对不同水平的留学生在文化信息的处理上是否应该有所区别呢?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有 122人就此作了回答;其中有效答案 108条,涉及初级水平学习者 49人、中级 48人、高级 11人①为了较客观地比较各等级留学生对待词典提供文化信息的态度,表5换算出了各个观点在各等级学生中所占百分比;同时,表6也是以该比率为依据求得的相关性结果,因此所显示的 “观测值”为 184。。
表5:留学生的汉语等级与对待词典文化信息的态度
表6:留学生的汉语等级与其对待词典文化信息态度的相关性
表6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留学生汉语等级与其对待词典文化信息的态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34,而两者之间显著性为 0.000﹤ 0.05;所以,留学生的汉语等级与其对待词典文化信息的态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他们对词典的文化信息的重视度会随其汉语水平的提高有所增强。
初学者接触到的语言和文化知识有限,对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认识不足;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对文化因素重要性的认识逐渐加深,从而对文化信息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因此,没有一个高级汉语学习者认为文化信息是没有必要的。总的说来,留学生对在词典中引入汉语文化信息的态度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迫切,甚至还有不少初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在词典中引入文化信息。我们认为,除了留学生们对语言与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以及母语负迁移对他们二语学习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外,他们对词典的体例结构也不太熟悉,并不了解文化信息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融入词典的,所以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带有很强的主观想象性或随意性。根据接受理论,用户的阅读经验构成了接受视野,接受视野又反过来影响用户的接受能力。随着语言知识的增加,用户接受文化信息的能力和要求也会不断增加,学习者会随着对汉语语言经验的积累或丰富,经常调节语言学习与文化信息的需求关系。而另一方面,教师也有必要凸显文化知识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培养学生积极接受文化输入信息的意识。
通过对比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发现,教师们在文化这个问题上显示出了不容置疑的肯定态度,这与多数高级留学生的态度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在对外汉语词典中加强文化信息是符合留学生学习汉语需要的。晏丽芝 (2006)考察了 7本外向型汉英词典中的文化信息后认为,文化应该在词典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上都有所体现,如在收词与立目、插页、附录、释义、例证、插图、词源、文化特辑与文化诸事、标注、语言说明、语用评论和用法说明等方面都可以表现文化信息。
语法是二语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词类则是语词的基本功能属性,认识语词的语法属性和意义首先得从词类开始;因此留学生对于在词典中提供词类信息、句型结构和搭配结构等都有较强的要求。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和母语迁移的影响,留学生的汉语使用偏误具有明显的国别差异,他们大多希望能针对来自不同国家的汉语学习者容易出错的语言现象提供相应错误提示信息。对于释义的形式,不同汉语程度的留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初级程度的倾向于汉外双语或双解释义,而中高程度的有不少则倾向于汉语单语释义,大多数人不喜欢只提供外语对等词的汉外词典。调查还表明,大多数汉语学习者对例证十分重视,他们认为好的例证可以帮助他们培养汉语语感,因此希望学习词典能多配例证。同义辨析和文化语用信息历来是英语学习词典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大部分外国留学生同样认为这些信息对他们的汉语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也应该成为对外汉语词典微观结构中的组成部分。
如果对外汉语词典能多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在释义内容和形式上能符合他们把汉语作为二语学习的认知规律,就一定能够得到外国汉语学习者的认可。
陈 晨 2005 《泰国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偏误分析》,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郭志良 1988 《对外汉语教学中词义辨析的几个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 1期。
黄 洁 2009 《动宾非常规搭配的转喻和隐喻透视》,《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期。
陆俭明 2005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骆 琳 2007 《汉语量词搭配中隐喻意义的构建》,《修辞学习》第 4期。
王仁强 2006 《认知视角的汉英词典词类标注实证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王西平 2009 《汉语基本形容词隐喻性搭配初探》,《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5期。
晏丽芝 2006 《外向型汉英词典中的文化信息》,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杨同用 司敬新 2007 《搭配类型与对外汉语实词搭配词典的编纂》,《辞书研究》第 2期。
张 博 2007 《同义词、近义词、易混淆词:从汉语到中介语的视角转移》,《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章宜华 2002 《语义学与词典释义》,上海辞书出版社。
章宜华 2006 《认知语义结构与意义驱动释义模式的构建》,《现代外语》第 4期。——
2008 《对外汉语词典多维释义的概念结构探讨》,《学术研究》第 5期。——
2009 《语义·认知·释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章宜华 雍和明 2007 《当代词典学》,商务印书馆。
赵 新 李 英 2002 《关于编写适合对外汉语教学的近义词词典》,《华侨大学学报》 (社科版)第 3期。
Szende,T. 1999 Problems of exemplification in bilingual dictionaries.Lexicographica15.
Toope,M. 1996Examples in the B ilingual Dictionary.PhD Thesis,University ofOttawa.
On the Requirements of International Users for Method and Representation of LexicographicalDefin ition in Foreign-oriented Chinese Dictionaries
ZHANG Yi-hua1,DU Huan-jun2
(1.2.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Guangdong510420,China)
foreign-oriented Chinese dictionary;users’need;needs survey
A large number of foreign-oriented Chinese dictionaries published in mainland China have not yet been widely accepted by international learners of Chinese.As for improving the situation,lexicographers must have acquaintance with their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dictionary needs.The present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survey concerning the attitude and understanding of foreign students towards basic annotation,errorwarning,definitionmethod,illustrative examples,semantic discrimination and cultural infor mation ofChinese learner's dictionaries;and to probe into their requirements for these dictionaries in language leaning from the viewpoint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H164;H195
A
1674-8174(2010)03-0050-07
2010-04-01
章宜华 (1956-),男,湖北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义学、词典学和翻译学;杜焕君 (1976-),女,山东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与词典学。
广东省 “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 (GDUFS211-1-010)
【责任编辑 宗世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