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环境保护总公司 苏宁征
福建省东北部沿海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
福建省环境保护总公司 苏宁征
以福建省东北部一项目区为例,说明了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
土地 生态适宜性 环境影响评价
福建省东北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随着温福高铁的通车,沪、浙资本的大量引入、土地成片开发的不断发展,随之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土地资源浪费和退化严重,非农业用地占用大量良田,耕地锐减,人地矛盾日趋突出等。土地是自然诸要素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自然资源,也是人们进行工、农、园、林业生产的基础。不同类型的土地具有不同的特征,其生产力和利用的适宜性各不相同。
随着各项开发活动的迅速发展,现阶段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加重,现有的可开发土地已不能满足长期发展的需要。但如果对所要开发的土地及整个自然环境认识不清,忽略其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以及土地使用的适宜性。过度开发将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生态系统的破坏等严重的生态环境负效应。所以要科学、合理的开发使用土地资源,就应该对土地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土地的生态适宜性分析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资源与承载力分析的一部分。生态适宜性主要考虑开发区域内各个不同使用功能的土地排序位置是否合理,是否遵循生态优化排序的规律。
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方法现己推出了很多种。常用的一些方法有地图重叠法、因子加权评分法和生态因子组合法等。
地图重叠法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方法,可以将社会、自然环境等不同量纲的因子进行综合系统分析。
因子加权评分法的基木原理与地图重叠法的原理相似。加权求和的方法克服了地图重叠法中等权相加的缺点以及地图重叠法中的繁琐的照相制图过程。
生态因子组合法可以分为层次组合法和非层次组合法。层次组合法首先用一组组合因子去判断土地的适宜度等级。然后将这组因子看作一个独立的新因子与其他因子进行组合判断土地的适宜度。这种按一定层次组合的方法便是层次组合法。相反则为非层次组合法。显然非层次组合法适用判断因子较少的情况。当因子过多时,采用层次组合法要方便得多。
本文所指的项目区位于福建东北部。项目所在区域面临东海,背靠太姥山脉,地处低纬度中亚热带区域,受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夏长冬短,平均气温18.5℃,月平均最高气温28.3℃(7月),月平均最低气温8.6℃(1月),极端最高气温40.1℃,极端最低气温-4.3℃,历年平均年无霜期约280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790.3mm。项目所在区域盛行东北风和西南风,其中9月至翌年3月以东北风为主,6月至8月以东南风为主,7至9月为台风雷雨季节。
项目区范围为低山丘陵和滨海平原地貌,海岸线迂回曲折,多为岩岸。由基岩构成的海湾与岛屿迎风的一侧,在风浪长期冲蚀下,形成了不少海蚀地貌景观。区域内基本上为近海滩涂围垦而成,其北部、南部是海拔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质构造主要受新华夏系和南岭纬向构造的控制,由于太姥山脉斜贯西北部边缘,造成了西北和西南部群山连绵、峰峦叠嶂,沟多谷深,坡陡峰尖,地势比降大。省道沙吕线从项目区中穿过,公路以西的是地块规整的原国营盐场,地表平坦;公路以东是水产养殖区,地势为西北向东南倾斜。
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按照项目所在地环境区划的要求筛选了生态适宜度分析所需要的生态因子。在此共筛选出的4个生态因子:人工与自然特征(位置)、气象因子(风向)、大气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评价值。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就是使土地利用的可能性(土地条件)和现有土地利用状况相平衡。用下式表示:
式中:L为土地条件等级。参照其他研究成果,土地条件等级一般可分5级,如表1所示。
表1 土地开发利用分类分级表
U为土地利用状况等级。主要按人口密度(常住人口/平方公里)来划分。人口密度小于500为1级;人口密度在501~1000为2级;人口密度在1001~5000为3级;人口密度在5001~10000为4级;人口密度大于10000为5级。
S为综合评价值,可通过与平衡点的比较来确定开发适宜程度。当S>S平,表示开发不足;若S=S平,表示开发平衡;若S
表2 S平的取值
按照项目区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用的类型,将项目区用地分成6个地块,6个地块的用地类型分别是:
地块1现为农田,项目区建成后主要用于工业用地;
地块2现为农田及村居住用地,项目区建成后作为二类居住用地;
地块3现为盐场,项目区建成后作为工业用地;
地块4现为虾塘,项目区建成后作为工业用地、污水处理厂用地、会展中心和区内孵化区;
地块5现为山体和农田,项目区建成后作为工业用地;
地块6现为农田和村镇居住用地,项目区建成后作为二类居住用地和商业金融中心。
人口密度依据项目规划,工业用地为120p/hm2;综合及公建用地为150p/hm2;居住用地为358p/hm2。其中工业用地、综合及公建用地常住人口密度取规划人口密度的50%,居住用地常住人口密度取规划人口密度的70%。评价结果见表3。
表3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结果
由该表可见,在6个地块中,地块1和地块3开发平衡,其他地块开发过度。
3.3.1生态适宜度分析的基本程序
参照同类研究,将生态适宜度分为5级,每级的含义分别为:
很适宜:指环境破坏或干扰的调控能力强,自动恢复快,使用土地的环境补偿费用少。
适宜:指环境破坏或干扰的调控能力较强,自动恢复较快,使用土地的环境补偿费用少。
基本适宜:指环境破坏或干扰的调控能力中等,自动恢复能力中等,使用土地的环境补偿费用中等。
不适宜:指环境破坏或干扰的调控能力弱,自动恢复难,使用土地的环境补偿费用多。
很不适宜:指环境破坏或干扰的调控能力弱,自动恢复很难,使用土地的环境补偿费用很多。
3.3.2 工业用地适宜度分析
影响工业用地的因素很多,评价中我们选取人工与自然特征(位置)、气象因子(风向)、大气环境质量以及土地开发利用综合评价值等4个因子作为评价工业用地的因子。各单因子分级评分如表4所示。
表4 工业用地单因子分级评分
注:大气质量指数根据本次监测,按照污染较为显著的PM10取值,为0.866。
参照有关研究,采用直接叠加法求综合评价值。综合评价值RG分级如下:
很不适宜: 1级 RG≤6
不适宜: 2级 6 基本适宜: 3级 10 适宜: 4级 14 很适宜: 5级 18 表5为工业用地适宜度评价结果。由该表可见,在划分的6个网格中,地块6在规划中为生活区,评价结果不适宜作为工业用地。 表5 项目区工业用地适宜度评价结果 3.3.3 生态满意度分析 生态满意度指标中,核心是把握住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之间相互协调的关系,为了分析项目区各项指标的满意程度,评价中参考有关资料,结合我国大城市的指标作为比较,以此划分满意指标,本次评价采用下列5个指标进行评价。 3.3.3.1人口密度(S1) 城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密度也不断增加,区域评价的人口密度以城市人口密度进行评价,人口密度过大,易引起居住拥挤、发病率上升等不良现象。参考有关资料,本次评价以小于或等于15000p/km2作为完全满意的指标,而将30000p/km2作为完全不满意指标,建立指标函数关系如下: 3.3.3.2人均住房建筑面积(S2) 这是城市生活系统中又一重要指标,本次以人均居住面积大于28m2为完全满意度,而以人均居住面积小于18m2作为完全不满意度,建立如下函数关系: 3.3.3.3人均第三产业建筑面积(S3) 第三产业是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是否方便舒适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商业、服务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设施等等,根据类比资料,评价中以人均第三产业建筑面积6m2是完全满意的,而2m2则认为是完全不满意的,建立了如下函数关系: 3.3.3.4道路覆盖率(S4)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完全的生态系统,它没有“生产者”,也缺少足够的“分解者”,故要使一个城市生态系统能够满意地正常运转,则需将大量的能源物资从区界外运进,再将大量的废物从区中运出,因此城市交通道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例如,华盛顿道路面积占市区面积的43%,巴黎为25%,伦敦占23%,都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根据有关部门制定的要求,可以将道路覆盖率达20%作为完全满意的指标,而将道路覆盖率低于10%作为完全不满意指标。据此建立了如下的函数关系: 3.3.3.5人均公共绿地(S5) 这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指标。纵观世界上城市生态质量高的城市,无不以大面积的人均公共绿地作为其显著特点。例如华沙的人均公共绿地达70m2/人,华盛顿的人均公共绿地达40m2/人,一般城市越大,人均绿地面积越小。根据《福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年福鼎市人均绿地面积为2.4m2,规划近期至2005年,绿地面积达101.8×104m2,人均绿地面积为8.9m2,远期至2010年绿地面积达150.0×104m2,人均绿地面积10.3m2。将该项目的人均公共绿地以12m2作为完全满意;而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低于6 m2确定为完全不满意度,建立函数关系如下: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可以将5个指标的完全满意和完全不满意的标准建立起来,这样通过计算,就可以将具体的指标变为抽象的无量纲指标,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出项目区的生态满意度评价结果。见表6。 表6 项目区生态满意度评价结果 由表6可知,就评价的指标来看,项目区人口密度、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人均第三产业建筑面积以及人均绿地面积均达到了完全满意的程度。但是,工业园内的道路覆盖率为10.6%,满意度为0.06,因此在规划中应增加道路面积,加大区内各块区的联系,以利于物资的输送以及人群的疏散。 本文在提出生态适宜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生态因子组合法,基本上实现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对区域规划布局的指导作用。 [1] 国家土地管理局.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1997 [2] 傅伯杰.土地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 朱坦.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 李孝芳.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木原理和方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5] 卢瑛,龚子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8.4 结语
——以杭州为例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