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石成春
环罗源湾区域产业规划与环境适宜性研究
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石成春
产业规划是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以环罗源湾区域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基础,分析环罗源湾规划产业结构组成、排污特征和产业资源环境需求,采用SWOT方法分析罗源湾区域产业布局和区域定位的环境合理性,研究探讨规划产业结构、布局与区域环境资源承载力适宜性,为指导环罗源湾的产业布局提供环境综合决策参考。
罗源湾 产业规划 环境承载力 适宜性
罗源湾为福建省六大深水港湾之一,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6’42”~119。50’12”,北纬26。19’05”~26。28’50”之间,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沿海,北邻三都澳,南隔黄岐半岛与闽江口连接,湾北侧、西北侧为罗源县,西侧、南侧为连江县接壤。罗源湾形似倒葫芦状,由鉴江半岛和黄岐半岛环抱而成(图1), 湾口小、腹大,东西长20km,南北宽16km,总面积151.11km2,海岸线曲折,岬湾众多,呈锯齿状,海岸线长155.66km,仅在东北角有一窄口~可门口与东海相通。
图1 环罗源湾区域地理位置图
2.1.1港口布局规划
罗源湾北岸岸线西起白水围垦东闸口,经狮岐、碧里、牛坑湾、将军帽,东至濂澳,岸线总长约18km,主要分布5个港口作业区(狮岐、碧里、牛坑湾、将军帽和濂澳作业区)。罗源湾南岸为可门作业区。西部为港口预留岸线。规划产业布局见图2。
图2 环罗源湾区域产业布局示意图
2.1.2港口物流产业
2.1.2.1可门港煤炭转运基地。规划成为福建省最大的煤炭转运基地,也是我国沿海北仑港以南唯一的深水中转港,预计年中转煤能力达2000万吨。
2.1.2.2原油储备基地。在罗源湾北岸选择古鼎屿东岸线(深水岸线1800m、可布局30万吨级泊位4个),建设大型原油储备基地,发展成为大宗原油货物储备中转港。
2.1.2.3集装箱泊位。以鸡笼屿~将军帽之间的深水岸线为主,规划建设若干个10万吨级以上集装箱泊位,牛坑作业区后方约2.5万亩围垦区作为未来港口后方的物流基地。
2.1.2.4散杂货泊位。分布在南北岸港口岸线,运输货物主要有:碎石、煤炭、高岭土、粮食、水泥、石板材、水产品及临港加工业产品等。
罗源湾规划临港产业以港口物流、临海工业、能源电力、船舶修造、钢铁建材、海洋渔业为主体,具体包括:
2.2.1北岸临港工业集聚区。北岸罗源县的五个工业集聚区包括:泥田工业区、金港工业区、牛坑湾工业区、福州台商投资区、管柄工业区;依托深水港口,以亿鑫钢铁、德盛镍业、三金钢铁、华东船厂等项目为龙头,规划发展钢铁、电力能源、船舶修造、建筑材料为主导的临港产业群。
2.2.2南岸大官坂工业区。南岸连江县规划的开发区包括:可门港经济区、福州市台商投资区,规划以石化、钢铁、电力、修造船等大型临海工业和物流业为主导产业。
福州港规划为沿海主枢纽港,重点开发外海深水港区。罗源湾港区以可门作业区、将军帽作业区大型能源、矿石深水泊位为主,积极参与全国大型干散货物流的港口中转储备布局,以福银和京台两条高速公路、向莆和鹰厦两条铁路带动福州港开拓纵深腹地,使罗源湾港区具备成为辐射江西等内陆和海西经济区的储运中转条件。罗源湾北岸已建成狮岐港区3万吨级多用途码头,南岸可门7万吨级深水码头及万吨级重件码头、10#、11#煤炭储运码头;北岸碧里2个5万吨级码头,南岸4个5万吨级多用途和干散货泊位正在建设。
在临港工业区开发建设方面,以白水、松山和大官板围垦为载体,华电、鲁能、亿鑫、三金、德盛镍业等一批企业为龙头,初步形成了以能源、钢铁、机械为重点的临港工业。其重点规划布局特征:
2.3.1罗源湾能源工业。依托可门、将军帽港口作业区,以可门电厂和罗源火电厂项目为龙头,加快建设以燃煤为主的港口型电力工业,形成我省的重要能源基地。
2.3.2罗源湾钢铁、机械加工业。依托碧里、将军帽等深水岸线资源,在罗源经济开发区布局亿鑫钢铁、德盛镍合金等龙头项目的基础上,发展金港(白水垦区)工业集中区钢铁和金属加工业,大官坂钢铁和机械工业,延伸产业链。
2.3.3罗源湾船舶工业。布局罗源华东、冠海船厂等船舶修造项目,延伸船舶修造及配套件产业链。
采用SWOT分析方法,研究罗源湾区域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1-2],得出与罗源湾发展的战略四边形如图3所示,此四边形的重心落于第III区域内,罗源湾发展总体应定位为防御型战略。防御型战略的目的是降低被破坏的风险,减弱任何外部因素所产生的影响,虽然防御性战略通常不会提高竞争优势,但有利于加强竞争地位,捍卫最有价值的资源和能力,维护自身竞争优势。
图3 环罗源湾区域发展战略四边形
罗源湾区域资源优势是深水港口资源和丰富渔业资源,以及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州中心城市北翼的地理区位优势,在承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台湾三个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和要素辐射,促进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在劣势方面,罗源湾港区后方陆域腹地有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紧缺;罗源湾地处闽东中部,与三都澳、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东山湾、厦门湾等面临同等的竞争发展机遇,并无明显的机遇优势,从而使其威胁的制约力度加大,因此只有维护现有优势,才能在发展中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从SWOT角度分析,罗源湾区域发展应注重减缓自身产业结构劣势、土地和水资源劣势,以及有限的港口发展空间、区域生态环境劣势、产业矛盾冲突等劣势;规避竞争威胁,选择周边区域难以发展、自身又具有优势资源的产业。具体应发展需要港口运输大进大出的、用地少、用水少、环境污染小的现代港口加工和物流等临港工业为支柱产业,将区域产业定位为集海洋经济和临港工业为一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北翼生态港口工业城市,把罗源湾建成海峡西岸重要港口加工业和物流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港口物流业,适当发展能源、钢铁工业、机械加工及船舶修造业等临港工业,形成环罗源湾的港口物流基地。
罗源湾港口资源优势明显,规划铁路、公路和海运等交通系统齐全,环罗源湾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具有如下特征:(1)湾内口小、腹大,水环境容量有限;(2)海湾四面环山,风速较低,主导风向为NE,大气污染物沿湾口向湾内输送,扩散条件不佳,大气环境容量较小;(3)区域水资源匮乏,需要通过敖江调水工程解决临港工业发展供水问题;(4)土地资源稀缺,临港重工业属土地、资金、人口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供应。解决罗源湾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瓶颈的有效途径是利用滩涂围填海和沿海辟山造地。(5)渔业和滩涂浅海养殖资源丰富,临港工业开发与海水养殖经济产生尖锐的矛盾。
规划的临港重化工业以高通量物流和高物耗、能耗为主要特征,需要大型深水港口岸线资源。需要全方位、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具备海运、铁路、公路运输能力。土地资源需求量大,为保证后方陆域土地供给,需要进行大面积围填海工程和土地整理开发。电力、钢铁、石化等行业水资源消耗大,需要充足的水源供给能力。
规划临港重化工业以高消耗高排放为主要特征,发展需要良好的水环境容量和海湾水动力条件;火电行业发展需要区域良好的大气扩散条件和大气环境容量;大规模海湾工业发展、围填海工程对海域生态是一种严峻的考验,需要具备维持海湾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完整性的生态承载力。
4.3.1火电能源
水污染以海域温排水为主要污染源,将引起局部海域海水上升,破坏海洋生态平衡;罗源湾为封闭型海湾,湾口南北两岸规划大容量的火电机组将导致湾口区域海水水温大幅度上升。大气污染物以SO2、NOx、烟尘为主,且排放总量大,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较明显,并可能导致区域酸雨率大幅度上升。
4.3.2钢铁行业
水污染物以钢铁过程中排放的COD、悬浮物、酚类、石油类、重金属、氟化物等为主。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SO2、粉尘、烟尘、氟化物、CO等。点源排放高度在30~80m,存在较为严重的无组织排放,对局部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存在较大的影响。
4.3.3石化行业
水污染物主要为生产过程中排放的COD、BOD、石油类、芳烃类有机污染物及其它有毒有害的特征污染物。大气污染物主要产生于化学品储运、化工装备生产过程排放的SO2、烃类、氮氧化物、苯及其同系物以及其它有机废气。
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约束条件,应用SWOT分析方法对罗源湾产业布局规划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罗源湾产业规划未能充分考虑罗源湾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短缺、环境资源的劣势、以及将产生的社会矛盾等问题,也未考虑港口服务的腹地和需求较小、难以成为大型散杂货运输中转港的现实条件。罗源湾产业结构近期应以现代港口加工和物流等临港工业为支柱产业,以高优农业(水产养殖)为重点产业的产业结构;控制并限制高污染行业的引入,节约土地资源。远期在港口加工和物流产业高度发展时,水产养殖业逐步退出。
罗源湾的自然资源包括港口资源、浅海滩涂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滨海旅游资源、滨海矿产资源、滨海林业资源等。其中最突出、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为港口资源(深水岸线61.73km,可建设70多个万吨级以上泊位)和浅海滩涂资源(湾内水域总面积226.7 km2,其中滩涂面积104.71 km2,占湾内水域总面积的45%,2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74.85 km2)。罗源湾区域港口资源优势明显,渔业资源丰富,但是港口和临港工业发展是一对难以协调的矛盾,需要在区域发展战略决策层面进行抉择。研究结果表明[3],罗源湾港口资源约为渔业资源的3倍。因此将罗源湾规划定位为福州港重要港区、临港重工业基地,从优势资源优先开发利用角度分析是合理的。
虽然罗源湾区域内水系比较发达,但流程短促,蓄水功能差,时空分布不均,淡水资源较为缺乏,特别是东南部沿海地区缺水情况较为严重。水资源承载力是制约罗源湾临港重化工业发展规模、类型的重要因素。规划通过敖江跨区域调水工程,可解决罗源湾南北两岸中远期水资源的可持续供应。在敖江调水前提下,罗源湾区域水资源对人口的承载力预测结果见表1。至远期2020年,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接近预测人口,区域发展需要以节水型产业为主导。
表1 环罗源湾区域水资源人口承载力预测
临港重化工业不仅需要天然良好的港口资源,而且需要大面积的后方陆域作为工业发展用地。罗源湾开发土地资源以围填海工程造地为主,目前可资利用的围垦地有松山围垦、白水围垦、马鼻围垦和大官坂四大垦区,拟开发利用的填海工程有牛坑湾围垦以及碧里、可门港区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罗源湾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瓶颈,但是发展的空间受到土地生态适宜性的限制,对临港工业远期规模产生制约。
在罗源湾开发建设临港重型工业,需要解决海湾水环境容量、大气环境承容量等瓶颈制约问题,并以此作为产业规模和布局的环境约束条件进行开发规划[4-5]。罗源湾区域产业发展可通过污水深海排放和引水湾外排放等工程措施,解决湾内水动力条件弱、环境容量小的制约问题。湾外排污口可分别设置在湾口北岸(黄沃)和湾口南岸(山碴)。对于大气环境容量的制约,须通过优化、限制火电、冶金、石化产业布局和规模,实现区域环境容量的优化使用。如整个区域的火电行业总装机容量应控制在11000MW以下,远期根据当地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实际情况再考虑扩大火电机组容量[3];新建、在建火电机组必须采取烟气脱硫脱硝措施,近期烟气脱硫效率需大于90%,脱硝效率大于50%;远期烟气脱硫效率需大于98%,脱硝效率大于80%。
环罗源湾区域湾内口小、腹大,水环境容量有限,海湾四面环山,扩散条件不佳,大气环境容量有限,区域水资源匮乏,土地资源稀缺,渔业资源和港航资源利用矛盾突出。区域规划主导产业重点包括港口物流、冶金钢铁、能源电力、石油化工、船舶修造等,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环境承载力要求高,需要通过敖江调水、湾外排水、填海造地、海域生态服务功能调整和产业布局、规模限制等措施,实现区域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 韩延星,魏清泉.珠海市金湾区功能定位与发展构想[J].热带地理,2003,23(1):53-58.
[2] 王爽.佛山市南海区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7,20(12):12-15.
[3] 张络平,刘用凯,石成春等.环罗源湾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研究[R].福州:厦门大学,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2008.
[4] 刘晓丽,方创琳.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5):35-42.
[5] 张红.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述评[J].理论学刊,2007,(164):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