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可视化技术推进新闻智能化*

2010-01-06 05:22杨玉敏王洪涛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可视化智能化智能

杨玉敏,王洪涛

(1.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71; 2.河北金融学院,河北 保定 071051)

信息可视化技术推进新闻智能化*

杨玉敏1,王洪涛2

(1.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71; 2.河北金融学院,河北 保定 071051)

面对激烈的媒体竞争,媒体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走数字化、标准化、智能化的道路。信息可视化技术作为重要的信息技术延伸,是推进媒体信息化技术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可视化技术在媒体推进新闻智能化中起到重要作用,信息可视化相关技术的成熟推进了新闻智能系统在媒体的应用。

新闻智能;可视化技术;信息可视化

一、推进新闻智能化的意义

计算机及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面对海量的新闻信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拥有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成为所有媒体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智能化应运而生。特别是在新闻数字化和新闻标准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新闻智能化成为媒体占领竞争有利位置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媒体推进新闻智能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新闻智能化提升了信息加工的深度。新闻智能化的引入,势必带来新闻生产的变革,新闻的加工不再是简单新闻逻辑的递推,更多的智能元素将起到点睛的效用。

其次,新闻智能化拓宽了传媒受众的选择。新闻智能化可以通过提供应对性信息,使得新闻的指引性和针对性增强,同时还可以整体上提升新闻信息消费群体的新闻理性。

最后,新闻智能化强化了新闻信息的识别。特别是在我国着力推广中文信息标准的今天,新闻智能化通过彰显新闻属性信息,增强了新闻信息的个性特征指向,从而实现了对新闻的有序、高效的管理,同时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信息共享的范围。

二、信息可视化技术对新闻智能化的支撑

可视化技术(Visualization)作为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技术,将复杂的数据以图形或图像的形式在一定的环境中实时展现出来,使人们对数据有了直观准确的了解。信息的可视化是现有计算机可视化技术的具体应用,概括地说就是以多元设备、多层网络为依托,透过集中的数据视觉反应,分析信息所反映的规律,增强对事物的认知度,以优化流程控制。

新闻智能依托的可视化技术主要以信息可视化为主。当然,信息可视化技术以“信息可视化系统”的形式服务于新闻机构,特别是应用在新闻智能领域,还是一个较新的课题。不同的媒体由于网络架构、信息处理、决策方式的差异,信息可视化的具体应用也会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通常嵌入到新闻智能化的各个方面。

信息可视化技术和新闻智能化,对于媒体而言显然是不同层次上的技术应用,但我们决不能忽视信息可视化技术对于新闻智能化的支撑作用。只有在信息可视化技术的支撑下,新闻集合才能够更有条理、更清晰地展现在新闻受众群、新闻策划者、媒体决策者面前。

三、基于可视化技术的新闻智能体系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新闻智能体系,概括地说,就是以新闻智能为核心,以信息可视化技术为中继的新闻内容管理系统(如图1所示)。上层是新闻智能体系中的新闻用户以及媒体的编辑记者;下层是新闻智能库与专家系统;中间层就是信息可视化技术,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贯穿新闻智能体系的,则是新闻的多种采集终端和发布终端,以及承载新闻数据元的网络传输线路与存储机制。

图1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新闻智能体系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新闻智能体系为新闻智能化提供了基本框架,将有助于新闻传递的速度与质量。信息可视化提供了图像的创造力和图像的柔性布置的可能性(如:图像可以根据用户的选择,详细地显示用户需求的信息),从而为新闻创新提供了很大的挖掘潜力。另外,基于可视化技术的新闻智能体系通过相关理论和模型能够压缩大量的信息,还有效解决了信息超载问题。

四、基于可视化技术的新闻智能的特点

应用信息可视化技术后,新闻智能呈现出三大特点:

直观性,涵盖了采集直观和发布直观两个方面。直观性体现在新闻生产的环节中,更多地是要通过事物或过程的形象化描述,引导编辑记者(采集端)和读者(发布端)形成事物或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相应的知识,以增强认知能力。

独立性,无论是新闻受众接受的新闻传播方式,还是新闻编辑推出的新闻组织方式,都不影响新闻的本质属性,只是形式不同罢了。新闻的独立性,即使面对最复杂地输出也不会有任何的改变。抽象地说,可视化的手段即使再复杂也不会影响新闻本身或者新闻之间的逻辑关系。

可塑性,基于可视化技术的新闻智能,更注重信息分层次采集、分层次决策。大范围的信息深入采集(包括主动方式和被动方式),小规模的分析处理,多渠道的展示数据属性,这些工作模式使得采集反馈信息更广泛、更灵活,由此也使得反馈信息成为新的有开发价值的新闻资源。全新的新闻制作模式,依赖的都是建立在可视化新闻智能基础之上的可塑性。也就是说,任何新闻条目都可能因其发布后的反馈得到重塑。

五、新闻智能化技术发展展望

虽然新闻智能系统的推广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可视化系统的技术也处在不断完善成熟的时期,但是许多有先见之明的媒体已经先行一步,在进行新闻智能系统的应用开发,并开始从中受益。

当然,任何新技术的应用总伴随着一些问题的出现。新闻智能过多地依赖可视技术,其一是容易用专业技术眼光代替社会效益;其二是容易把学术上正在争论的问题,折射到新闻事件的传播中,影响主流舆论,误导受众。因此,应用信息可视化技术也必须注意维护新闻真实性,清晰把握新闻智能的尺度。

就信息可视化技术推进新闻智能化技术本身而言,随着无线定位技术及相关通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通过使用LBS(Location Base Service)技术,媒体可以对记者采访动态、新闻内容采集有时效性很强的指引,提高工作效率。另外,伴随着新闻信息标准化的推进,信息可视化技术也将随之进行标准化封装,从而使得新闻智能呈现出符合新闻信息标准的采集和发布模式。“新闻智能系统”正是由于信息可视化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得以在新闻领域一展身手。换言之,信息可视化相关技术的成熟推进了新闻智能系统在媒体的应用。

可以预见,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基于信息可视化技术的新闻智能系统必将拥有光明的未来,将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杨峰,李蔚.信息可视化技术的分类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7,(3).

[2]章丽,董梅,谢楠琳.可视化信息的建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2,(3).

[3]王挺.数字信息可视化及其实现方法研究[J].科技广场,2008,(8).

G210.7

A

1008-469X(2010)06-0021-02

2010-09-04

杨玉敏(1976-),女,河北唐山人,讲师,主要从事网络教育的实践及研究。

猜你喜欢
可视化智能化智能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思维可视化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