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小俭,陈洪淼,杨 静
(1.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2.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6;3.日本中京大学体育学研究科,日本 470393)
中日青少年 BM I纵向变化比较研究
尹小俭1,陈洪淼2,杨 静3
(1.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2.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6;3.日本中京大学体育学研究科,日本 470393)
青少年的体格状况是评价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晴雨表。人们熟知日本青少年的健康状况从战后经济快速增长到现在的稳定发展期间有了很大的提高。过去 20多年来,中国经济同样得到飞速发展,因此,从纵向的角度研究日本青少年的健康状况有助于了解和改善中国青少年的健康工作和营养状况。利用 1960-2005年期间日本国民营养健康调查中的身高、体重和 BM I数据,将 11-25岁年龄段的身高、体重和 BM I进行纵向关联分析作图,同时对中国某高校大学生的身高,体重和BM I数据进行分析和作图。通过比较,得到以下结果:日本男性的BM I在青少年的中后期达到峰值,随后,这种增加趋势明显减少;中国男性在 15-25岁之间没有出现 BM I的峰值,而是呈现线性增长趋势;日本和中国女性的 BM I都在青少年的中后期达到峰值,然后呈现下降趋势。
青少年;体格;BM I;日本;中国
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的变化主要由遗传、生活环境以及饮食习惯等诸多影响因素造成,不同的国家这些因素也会大不相同。日本是一个经济发达、教育普及的国家,学校有统一的营养配餐,青少年的营养得到平衡的摄取。身高和体重的顺利增长被认为是营养状况良好的表现。从日本 18岁青少年的身高来看,男子从 1952年 160.80cm到 2000年 170.90cm增长了10.10cm,女子同期从 150.70cm增到157.70cm增长了 7.0cm。根据文献[1-4]可以看出战后青少年的体格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而逐渐增大。本研究的纵向数据也显示了该倾向。由于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这一定的差距,因此不同国家的青少年体格的差距同样不可避免。
青少年体格的纵向变化过程与国民经济、国别、性别存在怎么样的差距?本文着重注目中国和日本青少年的身高、体重和 BM I的变化,作出各个年代出生的纵向生长曲线图。为了比较全面的观察青少年体格发育变化状况,笔者主要采用了 BM I这个参数,该参数是通过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而计算出来的结果,是反映人体胖瘦程度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在有关体格的研究中,此指标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本研究利用日本《国民营养现状》中的数据以及我国某大学大学生体格相关数据,对中日青少年的体格 (BM I)的纵向变化进行分析和检讨,找出两国间的异同点,以供广大学者参考借鉴。
1.1.1 日本
日本的数据是采用 1960-2005年度的《国民营养现状》中年龄段在 10-25岁的对象的身高和体重数据。
《国民营养现状》[5,6]的数据是用以下的方法而收集得到:
根据日本人国民生活基础调查设定好的区域,从中随机抽出的家庭以及家庭成员作为调查对象。
身高测量时要求被测者赤脚,两脚跟和台面紧密接触,背部、臀部以及脚后跟和测量身高的尺柱接触,直立姿势站立,上肢体侧自然下垂,头部保持立正姿势。测量单位是 cm,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体重测量时希望被测者接近于裸体状态,在体重计的正中安静的站立。如果穿了衣服测量的情况下,回家后在家中用家庭用体重计测量所穿衣服的重量,从测定好的体重数值中减去衣服的重量。
1.1.2 中国
对象是中国某大学 2005年度入学者中每个学院随机抽出 50名共 450名学生。其中有 5名数据不全删除处理。数据是利用健康检查表中记载的高中 1年级、2年级、3年级、大学 1年级以及 4年级的身高和体重的数据。
测定方法。大学期间的测量者是该大学医疗室医生和护士。各中学的测量方法均按国家制定的标准进行测试。身高和体重的单位都是 cm和 kg,并且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1.2.1 日本
利用《国民营养现状》的身高和体重的数据计算出BM I的值。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方法是队列研究法。所谓队列研究法就是把收集到的横向数据根据出生年的基准纵向链接成列。本研究是同一年出生的对象按照年龄增长的变化从 10-25岁链接成体格变化曲线。比如:1960年 10岁的数据、1961年 11岁的数据、1962年 12岁的数据……1975年 25岁的数据组成 1组队列构成一条曲线。接下来是 1961年 10岁开始到 1976年 25岁岁的数据组成 1组队列构成一条曲线。1960年至 2005年 45年间组成 33列队列,利用这些数据画出 33条 10-25岁间的体格变化曲线。为了评价这45年间的变化趋势,笔者认为每年的体格变化图都画出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在本文中只采用了 5年间隔的体格曲线。1.2.2 中国
对象是某大学的 2005年度入学的学生,数据的范围是对象者从高中一年级到大学 4年级为止的 6年之间。数据内容是身高和体重的数据。由于入学年龄参差不齐。除去对象者比较少的年龄组,男子按照出生年龄 1983、1984、1985、1986、1987、1988分成 6组 ,女子按照出生年龄 1984、1985、1986、1987、1988分成 5组进行分析。统计处理是使用 SPSS 11.0 forW indows软件进行处理。
2.1.1 身高的特征
身高的纵向变化如图 1、2所示。男女相同,所有队列的曲线在 10岁代的前半急剧增长,10岁后半增长速度明显放慢。但身高都呈上升趋势。而且男子的身高增长量优于女子。从身高的横向变化也可以看出,从 1960年到 2005年之间 10岁和 25岁的身高都明显呈增长状态,特别是 10岁的阶段。另外,所有年龄段的身高,从 1975年左右开始,增长量呈逐渐变小的趋势。
2.1.2 体重的特征
体重的纵向变化和身高基本一样。男子体重无论哪一个队列的曲线都表明,在 10岁代前半体重急剧增加,而且后半虽然增加量变少了,但到 25岁为止仍然呈现略微的增加趋势。女子体重也在 10岁代前半出现急剧增加的趋势,但 10岁代后半几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减少的趋势。从体重的横向变化看,女子在 10岁后的几个年龄段中都随着调查时间的推移而呈增加的倾向。但到了接近 25岁以前的年龄段中无论哪个年龄的对象都随着调查时间的推移呈减少的倾向。
2.1.3 BM I的特征
BM I值的纵向变化如图 3、4所示。从 1960年开始到 2005年之间,男子的 BM I值无论哪一个队列都在 10岁代前半急速增大,而且 10岁代后半直到 25岁为止也还略有增大的趋势。相反女子的 BM I值无论哪一个队列都在 10岁代前半也和男子一样急速增大,但在 10岁代后半达成峰值后出现了减少的倾向。从BM I值的横向变化也可以看出,男女 10岁以后的几个年龄段以及男子接近 25岁年龄段的 BM I,在 1960年到 2005间都随着调查时间的推移而呈增加的倾向。但女子接近 25岁的年龄段的 BM I在 1952年到 2005间都随着调查时间的推移而明显出现减少的倾向。
2.2.1 身高的特征
身高随年龄纵向变化如图 5所示。男子在高中阶段身高大幅增长。大学阶段增长量比较少。女子和男子不同,高中和大学期间都没有出现急速增长的情况,而是缓慢的增长了一些。出生年之间的关系:男女同样表现为出生年晚的对象身高有偏高特点。
2.2.2 体重的特征
体重随年龄纵向变化和身高基本一样。男子的体重无论哪个年龄出生的对象在高中 3和大学 4年的 7年之间和日本男子一样都呈增加趋势。女子的体重跟出生年龄无关,从 1983年到 1988年之间出生的所有对象都在进入大学后减少了。出生年之间的关系:男女同样表现为出生年晚的有偏重的倾向。
2.2.3 BM I的特征
BM I随年龄纵向变化如图 6所示。在高中 3年和大学 4年的 7年间,男子无论哪年出生的队列都随年龄的增长而 BM I呈直线增长。出生年之间的关系:由于只有 5年的数据不是很明显,但出生年晚的对象BM I值稍稍偏高倾向还是可以发现。女子无论哪年出生的队列都在高中 3年级时候出现峰值后大学 4年明显减少了,跟出生年的关系不明显。
日本的数据是每年的统一国民营养调查的数据。虽然每年的具体对象不相同,但研究对象是从日本国民中随机抽出来的,被认为是可以代表全国国民的变化倾向的数据。即使从纵向的队列分析法分析也是可以代表其国民的发育的基本特征。中国的数据由于跟日本不一样,中国学生体质调查的数据不是每年都有,所以跟日本完全同样的数据是不存在的。笔者采用了中国某大学的大学生的数据,大学生虽然是来自全国各地,但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不能完全代表中国的全体变化,而且调查对象和次数也很少。尽管如此,因为对象始终是同一组对象,数据是纵向数据,纵向的分析仍然具有较大的可信度。
对于女子的BM I在 10岁代后半迎来峰值后呈现下降的趋势的分析有 2个猜测:1)认为是年青女性的审美意识的作用。从山口和赤松[7,8]的调查中我们知道,日本的大部分女子学生认为偏瘦的身材漂亮、小巧玲珑的感觉可爱。对于这个观点,龟山[9]的研究也表明:女子小学生到大学生里,高中的时候开始减肥的人占半数之多。然而小学开始减肥的人也占 7%,中学开始减肥的占 31%,并且从最近的日本国民营养调查结果也可以反映出了这个问题。年轻女性 BM I水平偏低,这有可能是日本的 10岁代后半开始到 20岁代前半的女性的BM I持续减少的原因之一。而在中国,因为考上大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在高中期间必须努力学习,没有太多时间注意自己的体形。考入大学后相对来说有点安心感,有的甚至有了男朋友,这可能导致她们开始注意自己的形体。但是,由于在我国关于这方面的调查和报告不多,而且本次调查是以某大学的大学生为对象,所以本次调查中观察到的女子学生BM I下降的原因仍然不是很明确;(2)还有一种可能就是,20岁代前半的女性可能会分泌某种激素而造成体重下降,从而导致 BM I持续减少。如果成立这应该是属于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至于什么条件下什么激素开始下降?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这对于解决肥胖问题或许是一个新的突破口。
我国是一个经济正在急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虽然是在突飞猛进,但由于营养教育还没有得到全面的普及,造成父母亲的营养知识不足。而且自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青少年学生成了“小皇帝”,学生的饮食大部分都随孩子喜欢什么就吃什么,而且零食也增多,造成孩子偏食,各种营养不能平衡地摄取。从季成叶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得知 90年代初期我国青少年年间牛奶的摄取量只有 2-3kg,大约是日本的1/40。这个数据即使在消费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也不是很乐观。2000年的调查发现,城市的中、小学生年间牛奶的摄取量也不到 10kg。这不是经济上的问题,从另外一个侧面看,是营养教育没能跟上的原因,造成肥胖儿急剧增加。
虽然 BM I太高不是一件好事,但相反太低,身体过瘦也是一个问题。本郷对[10]2 282名日本女性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经常痛经的人占 34.1%,有时痛经的人占 48.7%,基本上没有痛经的人占 17.2%。更进一步分析,用 BM I把对象分成普通群、瘦弱群和肥胖群 3群,把体格普通群作为基准时,瘦弱群里经常有痛经现象的对象概率是 1.3(95%信赖区间:1.1-1.6)、肥胖群里的出现概率是 1.1(95%信赖区间:0.8-1.5)。
我国的男女同样出生年晚的身高偏高的原因可以认为跟我国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关系[11]。我国青少年的体格变化特征和以下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1)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以来,希望生男孩的倾向明显,对于男孩的偏爱也就自然而来。而且还有还残留了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导致男子的营养状况优于女子的营养状况;(2)健康教育和营养教育没有达到普及,导致父母亲自身的营养知识不足。加上对独生子的溺爱,孩子的饮食基本上是孩子喜欢的食物,没有注意营养平衡。我国这些社会特征,或许是我国男子学生的BM I从 10代后半到 20代前半呈直线增加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利用日本的《国民营养现状》的数据和中国的某大学学生数据,对青少年体格 (BM I)的纵向变化特征进行比较得到以下结论:
(1)日本男子的 BM I值,无论哪一个队列都在 10岁代前半急速增大,而且 10岁代后半直到 25岁为止也还略有增大的趋势。
(2)中国男子的 BM I从 10岁代后半到 20岁代前半BM I没有出现峰值而是呈直线增长。
(3)中国和日本女子的 BM I都在 10岁代后半迎来峰值后出现下降的趋势。
[1]松浦羲行.形態的成熟指標 (PA)の逐年変化と将来の予測[C].日本体育学会 54回大会论文集,2002,45:118-119.
[2]松浦義行.統計的発育発達学 [M].东京:不味堂出版,2003.
[3]翟凤英.国民营养与体质数据库[C].中国营养学会第十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2008.
[4]季成葉.中日青少年の身長を比較における我国学生の栄養状況の重要性[C],第二回アジア地区学生のミルクを関する会議の報告,2001.
[5]廣原紀惠,服部恒明.12歳 -17歳の6年間における身長、体重、BM Iの縦断的研究 [J].(日本)学校保健研究,2004,45:551-557.
[6]日本食生活協会.国民栄養の現状 [M].东京:厚生省公衆衛生局栄養課,1960-2005.
[7]赤松理恵.青年期女性のダイエツト行動における変容段階と心理的要因の関係[J].日本公衆衛生誌,2001,48:395-401.
[8]山口明顔.痩せ願望青年期女子学生の「美容」か「健康」か志向の違いによる体型および減量法に関する意識について[J].(日本)学校保健研究,2000,42:185-195.
[9]亀山良子.女子短大生のダイエツト実施時期およびその方法に関する研究 [J].(日本)学校保健研究,2001,43(2):267-274.
[10]本郷利憲.標準生理学[M].东京:医学書院,2004.
[11]尹小俭等.我国大学生的体格与家庭社会经济因素及自然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2):37-42.
Comparative Study into the BM ILongitudinal Change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Teenagers
Yin X iao-jian et al
(Sports and Health College,Eastern China Nor mal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
The physical stature of teenagers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yardsticks to evaluate a nat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physical stature of Japanese teenagers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from post-WW II economic rapid development to present st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Chinese economy has also been rapidly developing in the last 20 years.In this sense,a longitudinal study into the health status of Japanese teenagers can help understand and improve the physical endowment and nourishment state of Chinese teenagers.This research refers to the height,weight and BM I data recorded by Japanese Citizen Nourishment and Health Investigation from 1960 to 2005.A curve diagram ismade for those aged 10 to 25 by connecting the data vertically.Meanwhile another curve diagram is made concerning the height,weight and BM I data of given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curve diagrams reveals the following results:the BM Iof Japanese men reaches the peak during theirmid or late teens,but it presents a tendency of slow increase.However there is no evidence to show any peak in Chinese men’s BM I between the age of 15 and 25 and it presents a tendency to increase linearly.The BM Iof Japanese and Chinese women reaches the peak in the mid and late teens and after that it presents a tendency of decrease.
teenager,physical stature,BM I,Japan,China
G804.49
A
1001—9154(2010)04—0083—05
G804.49
A
1001—9154(2010)04—0083—05
2007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中日大学生生活习惯与体质健康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44038460
尹小俭 (1965—),男,江西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质与健康科学。
201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