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促发展

2009-12-31 05:38许舒可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年2期
关键词:恩格斯资本主义马克思

许舒可 田 芳 梁 芳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必然归宿,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其处于核心地位。有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明确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才能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学习她对于我们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如何认识与澄清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和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困惑,有重要意义。我们只有坚持科学地看待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才能真正认识社会主义理论的灵魂与精髓,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完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

任何思想理论都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也不例外,他们的个别论断带有历史的局限性,不符合后来的实际,如对资本主义生命力的认识、对社会阶级结构的分析、对无产阶级革命进程的看法等都不同程度受到当时历史条件局限。因此,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就涉及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用什么态度学习它、用什么态度运用它?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就是与时俱进的态度。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是不断发展的,具有科学性和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其科学性就在它是以客观现实为依据的,其生命力就在于它是随着时代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品格。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的。其所以科学,首先,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特征的看法,不像空想社会主义那样表现为从理性、从人的头脑中构造出来的东西,不是什么主观的设计,而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其次,在于它是“关于物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即消灭私有制。这里的消灭私有制,不仅仅是消灭一般人观念中的“私有制”,而是要建立一个使资本主义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的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从这个高度来谈论社会主义的,也只有从这个高度认识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才能为无产阶级提供一个科学的世界观,才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再次,在于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是以完成了他们所说的过渡时期的任务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能够说清楚一些基本东西,如什么是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要完成什么任务才能达到社会主义,以及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但是,一旦由理论变为实践,那将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以至马克思、恩格斯自己在没有实践以前都说不清楚。

二、要用正确的方法识别各种批判观点

西方社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评价和态度,至今仍然错综复杂。在马克思主义三大部分中受批评最多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此理论已被实践证明是根本错误和荒谬的。但当我们认真地面对实际时,却不能否认,西方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学术批判,实际只是一种双重的理论错误。

首先,西方学者误解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学说,因而也误解了西方未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事实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检验。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并非一般地认为发达国家必然实现社会主义,而是认为只有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了生产力桎梏的发达国家才必然会实现社会主义。在他们看来,任何发达国家,只要他们的资本主义关系仍然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的,他们就不可能实现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革命。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仍然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的,而并不是“垂死、腐朽、没落”的资本主义。因此,西方发达国家没有实现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革命,这并不是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荒谬性,而只是继续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其次,在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问题上,西方的批判者们更是既没有充分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而且也误解了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形态的社会性质。

应当指出,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不仅认为落后国家不可能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还进一步认为这些国家即使暂时地消灭了资本主义,消灭了社会阶级,也并非什么真正的社会进步,并且会在社会生产方式中引进、停滞和衰落,而且也不可能持久巩固。普列汉诺夫认为,急躁冒进并不会导致任何真正的社会主义,而只会导致某种秘鲁“太阳之子”式的专制主义。列宁也认为,仅靠落后国家自身的社会经济条件,根本不可能直接实现社会主义,如果强行实践,只能招致惨败。

的确,前苏联经济制度的建立,其实并非真正由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制度(即作为“自由人联合体”的经济制度),而是人民被计划、被支配、被命令的经济制度,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期待的“真正进步”,不是真正实现社会主义,而只是建立了官僚主义经济制度,故前苏联社会当然就不是革命家所期待的消灭了一切阶级剥削、阶级压迫的社会主义社会,而是由“十月革命”后劳动人民所曾获得的短暂的自由平等的状态蜕变而成的官僚特权阶级统治的社会,这种早产的“社会主义”是不可能持久巩固的,因此曾经一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模式逐渐僵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长期处于落后。若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同等起步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对共产党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毁灭性。

从真正马克思主义观点出发,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未能实现消灭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还是前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性质,都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相一致,都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证据,这些已完全能够证明“在资本主义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通过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而且这种论断,相信也能够为那些因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前苏联社会性质的误解而错误地批判马克

思主义的西方学者们所普遍接受的。

三、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社会主义实践的飞跃

社会主义理论每一次历史性飞跃,必然要引起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性飞跃。没有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创新,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实践的突破性发展。社会主义理论一旦停滞僵化,必然要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挫折,甚至失败。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社会主义。而现实生活总是处在不停的变动中,这就决定了它必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我国20世纪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毛泽东、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做出了杰出贡献。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他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开辟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与社会主义和平改造的道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是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与教训,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难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毛泽东、邓小平的理论创新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是因为:第一,他们的理论是适应20世纪时代变化和我国实践发展的需要而创立的与时俱进的理论;第二,他们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科学指导思想;第三,他们的理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为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所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以每个国家本身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为生长点的。本国无产阶级政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其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本国化、民族化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发展和创新的过程。

四、充实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构建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动态的、发展的。人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也就是用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它。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而言,就是要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生动实际,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地创立具有时代特色而又深深根植于社会实践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目前具体国情的现实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猜你喜欢
恩格斯资本主义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