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中旭 李 杨
他从来没有正式出任过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职务,但国内国际却公认他是中国的NO.1
1979年1月1日,美国《时代》周刊出版。按其惯例每年的第一期评选出上一年度的世界风云人物,邓小平获选。
历史已经证明,把这个打不倒的小个子,中共中央名义上的三号人物推上年度风云人物的位置,《时代》周刊没有看走眼。
没有看走眼的还有美国政府。当邓小平以国务院副总理身份访美,美国总统卡特亲自在白宫南草坪主持欢迎仪式,鸣礼炮19响。这一举动表明,美国政府官方已经承认邓小平才是中国政府真正的首脑。
接班人
“邓小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与他之前较为完整的履历有着直接的关系。”党史研究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韩钢认为。
邓小平与“核心”相关的履历,最早可以追溯到井冈山时期。40年后的1972年8月14日,毛泽东对邓小平写给他的一封信做批示时,出现了这样的文字:他(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是挨整的,即邓、毛、谢、古四个罪人之一,是所谓的“毛派头子”。
1952年,时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与高岗等5人奉召进京。1954年,邓小平出任中共中央秘书长,随即负责处理高岗、饶漱石事件的相关事宜。毛泽东当时在接班人人选上业已有了新的考量。1956年,谜底揭开。在中共八大上,邓小平被选举为中央书记处总书记。党史学者公认的是:这是邓小平确立接班人地位的标志。中央书记处地位之重要,可以从毛泽东和邓小平50年前的一次工作往来中看出门道。邓小平向毛泽东提出,书记处还是作为政治局的办事机构,负责对军队和国务院的文件承送。毛泽东不同意,强调书记处是党中央的办事机构,“什么事都要管,中央的事由你们做,发文用中央的名义”。1958年6月8日,毛泽东索性亲自起草了一个指示,《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这样记载:大政方针在政治局,具体部署在书记处,具体执行和细节决策属政府机构及其党组。换言之,有时国务院尚在中央书记处之下。
毛泽东对邓小平接班人地位的肯定,在1959年4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得到更为直接的确认。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认为:八大之后的政治格局,实际上是邓小平和林彪两个事实上的接班人并存的局面。刘少奇与毛泽东是同代人(刘比毛小5岁),邓却可以算作下一代(邓比毛小11岁)。从年龄角度,生于1904年的邓小平比生于1907年的林彪更有优势。
二度复出
时至今日,世人皆知毛泽东与邓小平在主政中国期间,采取了某种程度上不同的经济政策。这一路线的相左,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使两人的矛盾开始突出。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第一张大字报”,将矛头直指刘少奇和邓小平为首的“资产阶级司令部”。
第二次被打倒的邓小平被送往江西软禁。这段靠边站的经历,后来对他成为“核心”也不无益处。
1973年2月,蛰伏江西3年有余的邓小平接到中央要他回京的通知。1973年3月9日,毛泽东批准其复出。20天后,毛泽东在中南海住地会见邓小平嘱咐说:努力工作,保护身体。
1973年4月12日,在欢迎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一行时,邓小平首次以国务院副总理身份公开亮相,中外来宾都深感惊讶。“打不倒的小个子复出了”!这样的电讯迅即传遍世界。
1974年12月,毛泽东做出决定,邓小平除了继续担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从1974年10月开始),还兼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总参谋长。次年1月,邓小平又获选为党中央副主席。年过七旬的他,先是从77岁的周恩来手中接过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的权力,后来又在1975年7月从41岁的王洪文手中接过主持中央工作的权力,成为党政两方面事实上的一把手。
三度落难
毛泽东去世之前曾有名言:我这一生只干了两件事,一件事是把蒋介石赶到了台湾;另一件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一件,赞成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
1975年10月19日晚,毛泽东对邓小平转呈的刘冰来信做出严厉批评:我看信的动机不纯,想打倒迟群和小谢。他们信中的矛头是对着我的。小平偏袒刘冰。清华所涉及的问题不是孤立的,是当前两条路线斗争的反映——这一说法,到了“四人帮”那里,变成了党的第十一次路线斗争。
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写道:邓小平这种完全不让步的态度,使得毛泽东下决心进行“批邓”。在毛泽东政治生命的最后关头,他要坚定不移地捍卫文化大革命,他不容许任何人对此存有异议,更不容许任何人翻文革的案。这是他坚持的最后原则,是底线。
1975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转发了《清华大学关于教育革命大辩论的情况报告》,明确指出:7、8、9三个月,社会上政治谣言四起,攻击和分裂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算文化大革命的账。这是一股右倾翻案风。
以此为标志,“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大幕正式开启。
1976年4月7日晚8时,被诬称“天安门事件的总后台”的邓小平在北京东交民巷新家中,收听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关于华国锋担任党中央第一副主席和国务院总理的决议、关于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决议的广播。
众望所归
197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果断采取行动,对“四人帮”进行隔离审查,消息传出,神州欢呼一片。
1977年3月,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会议之前,叶剑英对华国锋的讲话稿提出两条意见:一是“天安门事件”是冤案,要平反;二是对邓小平同志的评价,应该把提法换一下,为小平同志出来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在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上,华国锋表示:经过5个多月揭批“四人帮”的斗争,解决邓小平同志的问题,条件逐步成熟。要做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第三度复出的“永远也打不倒的小个子”,此时获得了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戴。1977年7月30日,邓小平出现在北京工人体育场的看台上,观看中国青年足球队与香港队的比赛,全场突然掌声响起,欢呼如雷。
十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的政治格局已经形成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三驾马车的局面,只是,邓小平头上的紧箍咒依然存在,将之除却,还需最后的一把火。胡耀邦此时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1977年10月,他先是出任中央党校主持日常工作的常务副校长,12月,兼任中组部部长。在他的主持下,后来为世人熟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于1978年5月11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与“两个凡是”展开了理论上的正面较量。
而在中央内部,华、叶、邓三巨头的格局,也呈现出一种微妙的态势。叶选基说:据我所知,只要邓小平坚持的事情,叶剑英就会同意;只要叶剑英坚持的,华国锋就没有反对过。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指出,此时的邓实际上是有拍板权的。
党史学者已有共识,当时主管外事的邓小平,通过70年代对美国、日本、欧洲的访问,坚定了开放搞活的想法。
1978年11月初,邓小平的核心之势已然呼之欲出,破除紧箍咒的程序也已进入最后阶段。终于,在11月12日,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召开的第3天,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11月25日,华国锋代表中央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的群众行动。平反终于瓜熟蒂落。
在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统一了党内共识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只开了5天。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历史转折。
12月13日,仍是党内三号人物的邓小平在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后来被史家公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这,也是邓小平作为党内新领袖的首次演说。(摘自《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