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芳
[摘要]海明威以“精通现代叙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精通的现代叙事艺术除了常说的“电报式”对话和叙事视角,还有卓越的修辞手法,如反讽、对比和象征。这几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对欧美文坛影响深刻的“海明威式”文体。
[关键词]叙事艺术;反讽;对比;象征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4-0102-02
前言
195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mas-tery of the artofnarrative)为由,授予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对海明威叙事艺术的最高评价。这里的“叙事艺术”总体表现为“简洁明快,精炼深刻”的文体风格。具体来说它又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电报式”对话、心理描写、叙事视角、和象征对比反讽等修辞手法。国内外对于海明威及其作品的研究硕果累累,很多的论文都对“电报式”对话、心理描写和叙事视角进行了讨论分析,但是对于海明威作品中的修辞手法研究则较少。本文将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来论述海明威作品中常见的几个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反讽
E.M.哈里代(E.M.Halliday)曾说过:“讽刺使他(海明威)最好的作品默默地成了伟大的小说。……在期望与实现之间,伪装与真相之间,意图与行动之间,发出的信息与收到的信息之间,人们所想象的和应有的事物与事物的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着讽刺性的差距——这是海明威从一开始就采用的伟大主题,而这个主题要求用一种讽刺的方法在艺术上表现出来。”海明威经常通过反讽来揭示矛盾,深化主题。海明威的讽刺既迥异于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等人的犀利辛辣,又有别于马克·吐温(Mark Twain)等人的哈哈镜似的夸张,而是琵琶掩面,托讽于有意无意之间。
1923年1月海明威发表的一首题名为《光荣的战士》,这首诗最有趣的是题目和诗文本身之间所产生的富有强烈讽刺的紧张气氛,以及战士们英勇牺牲的传统概念和冷酷的现实之间的严重脱节。
《在我们的时代里》的基调也是一种关于环境的严厉讽刺,不仅组成这本书的大部分故事以此作为它独特意义的线索,而且这本书的构成也以此作为它的真正的原则。
《永别了,武器》中卡波莱大撤退是—个经典讽刺片段。一辆救护车深陷在满是雨水的泥土路上,亨利开枪打伤了一个上士,因为这个上士想逃跑。这个上士很快在亨利的默许下被救护车司机击毙,但不久之后,司机也跑了,并且被敌人捉住成为俘虏。戏剧性的结局是亨利自己的逃跑。亨利和司机后来的行为否定了前面的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反讽效果。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也是反讽修辞手法运用的佳例。麦康伯和玛格丽特结婚十多年,感情上一直格格不入,但因—个太有钱,一个太漂亮,他们又谁也不肯舍弃谁。打猎的头一天,麦康伯让一只受伤的狮子吓破了胆。在众目睽睽之下现了懦夫的原形。为此,玛格丽特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当晚就跑到白人猎手帐篷里偷情。第二天,麦康伯在打野牛时,一面频频向野牛射击,一面感到从未有过的男子汉的“快乐”。玛格丽特在一旁目睹着他的这番转变,预感到自己的控制权受到威胁,不禁变得脸色煞白。最后,玛格丽特从背后一枪击毙了麦康伯。麦康伯可以战胜内心恐惧,可以战胜疯狂的野兽,但却在由懦夫转变成硬汉的关头,丧生在他那“最冷酷、最狠心、最掠夺成性”i的女人手下。小说这种悲惨的反讽描写,让人看到金钱和女人的毁灭力量。
二、对比
海明威小说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还有对比,通过对比手法使内容产生更丰富的内涵,给读者以更多情感震撼。看似单调平淡的描写,却常常隐藏了丰富的内涵。
在《一天的等待》中有一段父亲出门狩猎的情景描写,这段描写与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形成了几组鲜明的对比。由于父亲不了解内情,形成了父亲悠闲和儿子绝望的对比。在打猎过程中父亲越来越轻松快乐,可是儿子在房间里越来越伤心,觉得离死亡越来越近。当父亲在户外射杀鹌鹁,获取猎物把打猎推向高潮时,儿子正在房间里面对临终时刻,到达心理承受压力的高潮。温暖房间里死亡的气息和室外寒冷中的鲜活生命形成对比。这一系列的对比突出了了小男孩面对死亡的勇气和镇定,使读者对产生了一种让这个小孩夭折太残酷的效果。面对死亡的矛盾心理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创造出恐惧与美感的微妙结合。这段美感与恐惧的对比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在美好生活诱惑面前,小男孩面对死亡的所体现出的“硬汉”所具有的勇气。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女主人公海伦很爱丈夫哈里。海伦把哈里看成她的生命和生活的中心,对丈夫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为了给哈里减轻痛苦,她朗读故事。哈里悲观消极等待死亡,她开导劝说哈里。为了不让哈里病情恶化而要求他不要喝酒。但是对哈里来说,海伦只不过是他获取物质享受和身体享受的工具。她的温情和沉静与丈夫的粗鄙和烦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对比的修辞手法的运用非常明显。文中麦康伯和威尔逊,—个懦弱,一个骁勇;一个自怜,一个自信;一个优柔,一个果敢。他们的懦夫形象和硬汉形象形成了极好的对比,更加突显了麦康伯最终加人硬汉行列的瞬间“优雅风度”。
三、象征
有批评家称海明威为象征主义作家,但海明威本人和另外的很多批评家都予以否认。无论他是无意经营还是有心栽植(有批评家认为他经常是在无意识地使用象征手法一编者注),“象征方式”都在他的作品中获得了滋生蔓延的土壤。弗洛伊德(Freud)指明了梦与文学的关系,梦与文学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象征”手段的运用。正因为这样,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指出,分析梦的方法完全可以用来分析文学作品,而用释梦的方法来解释文学作品就可以让读者发现生活真正的涵义,揭示人类精神生活中无意识的东西。纵观其创作,海明威虽不能称为象征主义作家,但是他的作品里存在着甚至可说是大量存在着象征意味、象征手法和象征性描写。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和《乞力马扎罗的雪》是众所周知有丰富象征意味的作品。
如《老人与海》中的马林鱼它大而且美,风度优雅,仪态万方。马林鱼作为自然的壮观与伟力的象征。海明威还以狮子作为力量的象征。小说中老人开始处于失败的境地时,被人蔑视,靠梦见狮子来做精神支柱。在磨难最难熬的关头,他想“但愿它(大鱼)能睡去,这样我也能睡去,梦见狮子了”。后来,在海上的最后一个夜间,他终于睡着了,又梦见了狮子。狮子在小说中的不断出现,构成了一种寓意十分明确的象征:象征着老人追求打不败的“硬汉精神”。A Farewell to Arms(《永别了,武器》)中,“一”一词除有“武器”之意外,另外还有“怀抱”之意,象征着爱情也随着战争一去不复返了,这一象征手法形象地反映了海明威当时的悲观宿命思想和小说主题思想的定位。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所描写的乞力马扎罗山上的皑皑自雪,以及僵立在雪峰上的豹子,是海明威对死亡有其独特的感受的象征体。在海明威看来,死自有一种美,一种安静。生命即使处于终结和僵固状态,仍然具有一种原始的、肃穆的、崇高的美。另外,在这篇小说中写到的美国作家哈里在非洲作狩猎旅行,由于右腿生疽,眼见快要死去,便回想起过去,憧憬着未来。多年来,他一方面梦想不朽,一方面又被死亡所困扰。而“不朽”和“死亡”这两个抽象概念,都被作者用自然界的象征物具体化了。在小说中,哈里几次见到秃鹫在朝他虎视耽耽地蹲伏着,还几次听到饿狗的嗥叫。用秃鹭和饿狗象征死,这是十分贴切的。作为“不朽”的象征,读者看到了乞力马扎罗自得眩目的方形山巅。在小说最后,哈里梦见自己乘着来接运他的飞机,看见了乞力马扎罗山的方形山巅,于是他明白,它就是他现在要飞去的地方。哈里要走豹子的道路,可他失败得更惨。豹子的尸体在高山上永存“不朽”了,可躺在平原上的哈里人还没死,肉体已经开始腐烂。象征中包含着对比,让人回味无穷。
海明威在短篇小说《一只金丝雀》和《弗朗西丝·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也多次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表达他的思想。《一只金丝雀》讲述一对美国夫妇在火车上碰到一位老太太,她要送一只金丝雀给她女儿,因为她女儿跟一位瑞士人恋爱,被她强行分开。老太太的耳聋象征着她陈旧保守,听不进意见,而关在鸟笼里、不再唱歌的金丝雀象征着她的女儿。
结语
海明威独特的语言风格对20世纪的英语写作或其他语种的写作产生了较大影响。简洁、凝练、朴实构成了海明威语言与文风的基本特色。海明威独特的“电报式”对话、叙事视角、和反讽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几个方面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对欧美文坛影响深刻的“海明威式”文体。
参考文献:
[1]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雷敏.现代叙事艺术与海明威[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5.(1).
[4]郝清菊.海明威小说的语言艺术[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