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师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2009-12-31 07:32倪静芬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健康人格体育教育培养

倪静芬

[摘要]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因此,学校教育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应是培养学生具有和谐的人格,以及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青少年处于成长过程中,他们有很大的发展潜能,行为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在体育教育中,要从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理念出发,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及时帮助和指导学生,使他们消除烦恼,健康成长,在学会求知的同时,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终身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育;高师学生;健康人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4-0053-02

一、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理性认识

(一)正常的认知能力。即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这包含三层意思,首先是有自我认识且这种认识是全面的、丰富的;其次是不歪曲自己的特性,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第三是能够经常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感受到什么,并知道行为、体验缘何而起。正常的认知能力,还包括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与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理健康的人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心理健康的人应该热爱生活,具有生活的热情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投身于工作事业和家庭的热情。要具有与自己年龄相适应的生活能力。

(三)合理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培根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一种半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对人生事业生活起着永久性的作用。良好的习惯就像是人存在自身的“道德资本”,而人在一生中都会享受着他的“利息”。所谓“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多么重要。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

(四)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扬长避短。

(五)健全的人格。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健全人格包括:人格结构要素无明显的缺陷与偏差;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会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人格健全者应该有统一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个性倾向的各部分(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之间应该能保持一种动态的协调、平衡。而且他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之间也应该有协调性。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

(六)优良的意志品质。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并有达到目标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得到。

二、体育教育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一)通过体育活动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不管教师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都能够直接培养健康人格的某些特质。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呈显性表现,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课程作为实践方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途径。由于体育新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因此体育课程特别注重学生的差,体育教学团体互动特点,使学生在相互配合、相互竞争、相互帮助、相互友爱中,感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也就是学生的主体性凸现出来,学会了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比较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二)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忍耐性和审美情趣

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在教学中,通过人与人彼此的和谐、协作会内化为人的自觉的行动。一方面,如果要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这就要求与当前的运动需要相吻合,不仅生理各系统相互配合,而且心理也调到应有的状态,表现出相应的意志和忍耐性。另一方面,体育运动具有观赏性和激励性,教学中通过老师精简的讲解与优美的示范,会激发学生跃跃一试的内在情感和运动兴趣,发挥其个人才能应有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体育教学中可结合观看各种体育教学片、比赛活动、比赛节目,促进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提高观赏体育比赛的能力和审美情趣,为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构建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还可以通过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亦可以通过复杂技术动作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既了解内部结构又能感知外部形态,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的灵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三)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体育教育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它无论是教学、训练,还是游戏与运动竞赛都是学生参与的一种具有社会性的群体活动,在其过程中,学生即要扮演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义务,又要自觉遵守特定的规则与规范;即要相互支持、合作配合,又要竞争对抗、以求取胜。这种社会性的群体活动的环境与气氛有利于锻炼、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个性心理和现代社会意识、合作意识。如在篮、排、足三大球项目教学时,就要使学生明白:虽然个人技术的优劣在比赛中非常重要,但是队员具有的集体意识和配合意识,才是比赛胜败的至关因素。任何

一个队员不能呈个人英雄主义,否则很难取得比赛的最后胜利。教学中,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提高学生对这种集体比赛项目的参与意识和热情,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体会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使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在某种程度上可满足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使之感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从而形成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和教育机制,

(四)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支撑跳跃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面面大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的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提高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取得成功,锻炼成才。

(五)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个人项目的运动需要有较强的自我表现力和高超的技艺。人在运动的时候他需要与自己、对手、环境等各种因素较量。在运动中若与自己比,就需要他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超越自己的生理极限。在运动中若与对手比,就需要勇敢无畏的精神和急中生智处理以外局面的能力;在运动中与环境比,就需要与环境保持一种和谐的状态,不断克服困难,正确对待痛苦,达到锻炼人的心里承受能力,同时,提高人的应变和快速复原能力。不同的体育运动具有不同的锻炼价值和磨练作用。如耐力性项目,由于持续的时间较长,会使人的耐受疲劳的能力得到训练,培养了人的意志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以乐观的态度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勇敢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挑战!

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在社会环境中有效地适应,并能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其行为才会符合生活环境中文化的常规模式而不离奇怪异,角色扮演符合社会要求,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为社会做出贡献。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教材中集体对抗项目的特殊性、有利面,在坚持教给学生基本体育知识技能,增强其体质的同时,切勿忽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注意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品质,使之形成健全的人格。作为一个体育教育工作者,只有使受教育者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他才是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做出真正的贡献,才能为祖国的明天塑造真正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教学的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部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曲宗湖.扬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薛雨平.高风华.学校体育的社会化取向[J].体育与科学,2002,(2).

猜你喜欢
健康人格体育教育培养
浅析独生子女健康人格问题及培养策略
浅析以就业为导向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健康人格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