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 勇 肇 银
概况:奉新县总人口30.8万,中小学校113所,教学点52个,中小学教师2 456人,学生38 729人。
理念:用前瞻性眼光和战略性思维看待和解决教育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感言:教育为民生工程之首,优先发展教育花多大的力气都不为过。
奉新县位于南昌市近郊,是世界科技巨著《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的故乡,是佛教“天下清规”的发源地和宋代胡氏“华林书院”的发祥地,素有“仙源灵境”的美誉。这里历史悠久,孕育了闻名遐迩的农耕文化、禅宗文化和书院文化,重学兴教之风源远流长。随着奉新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奉新教育面临的难题也越来越多,突出表现为三大矛盾:一是农村网点多、学生少、过于分散与城区容量不足、大班额突出之间的矛盾,二是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学科不配套与城区教师缺编、负担过重之间的矛盾,三是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城乡教育不均衡之间的矛盾。为切实解决好这三大矛盾,促进教育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奉新县加大投入,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积极实施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化解城区大班额难题取得了重大突破,2009年宜春市化解大班额难题专项工作会议在奉新召开。为此,记者采访了奉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罗咏。
记者:奉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重教兴学之风源远流长。面对全县教育发展中的三大矛盾,县委、县政府是怎样化解的?
罗咏: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城“三区四桥”的城市建设框架基本形成,8平方公里的冯田工业园迅速崛起,一大批企业陆续建成投产,城市人口随之剧增,由本世纪初的3.5万人增加到现在的近10万人,加上农民工进城务工带来大量农村学生进城就读,导致县城学龄人口增多。而我县县城学校大多是老校,地处城中心,无发展空间,学校容量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县城学校特别是小学大班额现象日益严重,对我县教育的大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逐渐演变为影响教育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瓶颈。为此,县委、县政府抓住经济快速增长的契机,以加大投入为抓手,不断完善体制、创新机制,成功破解了这三大矛盾,出现了教育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具体来说,以下措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一是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不动摇。为摸清家底,2007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由县政协牵头组织文史与教科文卫体专委会对奉新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相继完成了《强化农村中小学教育,进一步加快我县教育发展》《农村小学现状呼唤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关于全县教育资源配置情况》等专题调研报告,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形成了教育工作县长现场专题办公会议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是倾力做好教育这一民生工程。2005~2008年县财政共投入教育资金3.17亿元,其中中央投入0.16亿元,省级财政投入0.13亿元,县本级财政投入2.88亿元。投入资金中,人员经费1.93亿元,学校建设配套及公用经费1.24亿元,并通过社会捐资助学、招商引资等形式筹措资金。重点对学校教学楼、学生食堂、餐厅、宿舍进行改造和建设,新建改建校舍10万余平方米。
三是蓄积教育发展强劲后力。教以师为本。为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我县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农村教师补贴制度和县级优秀教师政府特殊津贴制度。2007年,实行了农村教师每人每月享受80~120元的补贴制度。2008年实行了按学科评选15%的县级优秀教师、当选者每月享受100元的政府特殊津贴的制度,表彰了399名县级优秀教师。以上两项制度,县财政每年要列支400余万元。教育的均衡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均衡发展,为此,成立了“奉新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积极开展教师的全员培训工作,大面积提高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
记者: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城区大班额的问题日益凸显,但你们不等不靠,而是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以及使命感、责任感,依靠自己的努力积极进行化解,城区大班额问题在今年秋季开学后得到了缓解,这与你们实行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是分不开的。其中,奉新二中新校区的建成使用是否起到了关键作用?
罗咏:可以这么理解。虽然大班额问题由来已久,但我县一直在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问题。2005年,我县城区平均班额约55人,以后逐年增加。2008年,为缓解县城小学大班额,在当时的奉新二中借用了部分教室,平均班额仍约70人,部分年级有的班额达75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2009年秋季小学超大班额的问题将更加严重,小学一年级新生平均班额将超过110人。县城初中学生亦逐年增加。2008年前,县城小学毕业生在700人左右,今年起毕业生已超过1 100人,而初中只有48间教室,初中学校大班额问题也迫在眉睫。
面对这一个个问题,县委、县政府早在2007年就未雨绸缪,果断决策,采取了以建设奉新二中新校区为抓手,着力化解城区大班额的重大举措。举全县之力投入7 000余万元,在县城城南新区征地120亩兴建能容纳3 500名学生的奉新二中新校区,旨在着力解决县城学校特别是小学大班额问题,切实满足县城适龄学生的教育需求。为切实抓好落实,县委、县政府将奉新二中新校区建设列入县重点工程项目,成立了专门的筹建和督查领导小组,实行县领导工作目标责任制。在资金投入上,县财政连续三年从预算外收入、资产盘活、教育附加费中拨款近3 000万元,为奉新二中新校区的建设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同时,从掌握国家教育发展及建设的各种政策信息入手,创新思路,广开渠道,想方设法开展教育跑项争资工作,广泛吸纳各种社会资金2 000余万元,确保了奉新二中新校区建设的顺利进行。
奉新二中新校区建设按照标准化、优质化、现代化的“三化”原则,围绕现代化、园林化、网络化、生态化的“四化”建设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施工,以“一核”(以科技楼及前广场为核心)、“一体”(以环形机动车道为外环,将校区不同的功能区连为一体)、“三区”(根据不同的功能将整个校区分为教学区、学生生活区及运动区,使整个校园动静分离,互不干扰)的整体规划构建,彰显人性化设计理念。校园建筑总面积达4.3万平方米,各项教育功能设施齐全,包括科技楼、教学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及附属用房、标准塑胶运动场等。奉新二中整体搬迁至新校区后,同时制定了“学生往返交通实行政府定额补助”、建立“家庭经济贫困学生扶助专项基金”等政策,满足农村初中学校学生自愿转入奉新二中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奉新二中搬迁后,我县在其原址上创办了第四小学,并在暑期进行校舍全面修缮,更新、添置教学设施设备。第四小学的创办,为城区小学增加了2 100余人的容量,使城区小学班额由原来的70人下降到52人,为化解城区大班额发挥了积极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奉新县委、县政府对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不仅表现为像建设奉新二中新校区那样的力度和成绩,还体现在对于奉新教育的未来也规划得很好,并在逐步地组织实施。请您就此作些介绍好吗?
罗咏:好的。县委、县政府对教育确实非常重视,正如你们所说的,不仅重视解决当今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而且着眼于未来,科学谋划全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近期城区的规划是筹建三所新校:一是建设城南小学。总投资2 200万元,规划占地80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可容纳学生1 800人。现已完成土地规划,正在办理征地手续,年底可开工建设,计划2010年秋季招生开学,可满足城南新区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需求。二是建设工业园区小学。总投资500万元,已完成土地征用、平整和规划设计工作,工程项目进入招投标程序,6月底已开工建设,2010年秋季实现招生开学,可满足工业园区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需求。三是建设教育园区初中。总投资4 000万元,占地120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可容纳学生2 800人。计划2010年开工建设,2012年秋季实现招生开学,可满足城北老城区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需求。
近期全县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加大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科学规划县城义务教育网点。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改造12所农村薄弱初中,新增校舍面积8万平方米;二是加强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重点建设乡镇中心小学和人员相对集中、规模较大的村级小学,逐步完善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优化学习、生活环境;三是科学设置城区教育网点,增加城区中小学容量。根据县城生源情况,计划设10所中小学校,其中城南新城区4所,城北老城区6所,其中新建3所义务教育学校,化解城区大班额问题。到2012年,城区义务教育网点布局的新校建设完成后,我县城区大班额问题可得到全面解决。
经推算,2020年我县城区人口将达20万。为切实满足城区适龄学生就读需求,我县还规划了以下教育发展蓝图:2020年前,在城区新建6所小学、1所初中和1所普高,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兴建7所民办幼儿园。
记者:在优先发展教育上,除了刚才您所介绍的在硬件建设方面的重大突破外,在软件建设上还有哪些配套的政策或举措呢?
罗咏:在软件建设方面,我县教书育人的环境是非常好的,就拿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为例,可以这样说,县委、县政府对教育工作、对教师向来高看一眼、厚爱有加。县委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从五个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的政策措施。我县不仅做到事业留人,而且以待遇留人,尽可能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我县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每年选派城镇教学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实行城乡学校一对一结对帮扶制度,采取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班学习的形式,不断提高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效益;形成了每年补充约40名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制度,近年来共选聘了293名应历届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农村学校,不断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科配套,逐步解决了农村边远学校教师青黄不接的问题,提升了全县师资的整体水平。对教师的关怀除了保证经济待遇外,还制定了支教教师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调动晋职等方面优先的政策,还让学校享受了校建项目报批规费减免的政策,即由规定的每平方米120元减至每平方米5.5元,乡村新建校舍由县财政补助每平方米60元等。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充分表明县委、县政府对教育的政策是十分倾斜的,对教师是“另眼相待”的。虽然我县的财政还很紧张,属“吃饭财政”,但确保了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大幅增加。凡是教育方面的项目建设,县财政都优先安排经费;凡是需要县财政配套的教育项目,资金都足额到位。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县在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切实解决大班额问题等方面,做了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呈现了良好的开端。但与上级要求和兄弟县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一定会站在促进教育事业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素质的高度,以对千秋万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创新谋变,扎实工作,为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作出不懈努力。■
□本栏责任编辑廖肇银
E-mail:wuyin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