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瑛
摘要:本文从后方法外语教学理论角度出发,通过对Kumaravadivelu提出的后方法外语教学三大参数和十条宏观策略框架的评述,探讨了后方法理论对商务英语教学在课程模式本土化、协商式互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加强文化教学等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后方法理论;商务英语;宏观策略框架
1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对高级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既熟练掌握英语技能,又熟悉国际贸易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尤其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这对商务英语教学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笔者结合自己的商务英语教学经验,借鉴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的思想和宏观策略框架,对目前国内商务英语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2后方法外语教学理论评述
后方法外语教学理论的概念(post-method pedagogy)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由Kumaravadivelu(1994)首次提出。后方法并不是替代原有教学法的一种新方法,而是原有教学法的替代物。由于认识到方法的局限性,后方法理论指出教师要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自主性,以便为自己设计出一套系统的、连贯的、与实际紧密相关的理论。后方法注重教师在理论建立及实施上的自主性,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具体性,以及教学宏观环境中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它可能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但对于特定的环境来说是最佳的选择。Kumaravadivelu认为,后方法教学法是一个以教师自主性为核心的三维系统,包含了三个参量:特殊性(particularity)、实用性(practicality)和可能性(possibility)(陶建敏2007:59)。
为帮助课堂一线教师成为有策略的教学者和研究者,依据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实证和教学法知识,Kumaravadivelu创建了一个连贯的宏观策略框架。这一宏观策略框架只是一个宽泛的教学指导原则,语言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框架中的十条宏观策略,结合自身当时当地的教学情境和特殊需求,设计出适合自己的微观策略或课堂教学技巧。下面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这十条宏观策略:
(1)学习机会最大化:该策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作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的社会事件,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创造和利用学习机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学习机会的创造者,也是利用者。(2)促进协商式互动:指课堂上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意义的互动。尤其强调要给予学习者充分的自由,鼓励他们主动发起谈话,参与课堂讨论,而不仅仅是对老师的话给予被动地反应。(3)认知错配最小化:指教师意图和学习者对教师意图的理解之间的偏差达到最小化,这是决定协商式互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4)激发直觉的启发式教育:指激发学生进行直觉探索,通过接触大量丰富的语言材料和适当的课堂活动领会语言的形式和规则。(5)培养语言意识:语言意识指人们对语言的感知,亦即对语言本质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角色的意识。在二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第二语言的正式属性,以增进二语的显性程度,促进二语学习。(6)语言输入语境化:语言是由词、句、篇章以及语用等多层面的结构和规律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体,仅通过完全单一的信息流是无法孤立的理解语言的句法、语义以及语用意义的。因此孤立的介绍某一语言项目会导致语用失衡,造成学习者意义构成上的困难。语境化的语言输入能够促使学习者从各种语言组成部分的交互效果中受益。(7)融合各种语言技能:即综合听说读写各项语言技能。(8)提升学习者自主性:主要包括帮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让他们具备指引自己学习必须的方式,帮助优秀的学习者提升对自身本能的学习策略的意识,并使之明确化和系统化以提高其他学习者的学习能力。(9)增强文化意识:文化知识的嵌入向来是外语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Kumaravadivelu强调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学习者自身的文化知识和背景,使他们成为文化教学内容的信息来源,并分享各自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增强他们的全球文化意识。(10)确保社会关联:指教师有必要对语言教学发生地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教育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因为社会宏观环境决定了外语教学的诸多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外语在社会上的功能、学习者获得语言输入的机会多少、语言输入的种类以及对外语流利程度的要求等。
3后方法语言教学理论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启示
3.1课程模式本土化,提倡开放性的课程编制、实施和评价。
根据后方法的教育理论,已有的任何一种商务英语的课程模式都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完全适用于某一教学情境,因此,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要因时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学习者、教师、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采用灵活发展的本土化教学模式。在课程编制的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熟悉的内外事件和本土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商务英语教学的有力支撑,把教学内容根植于相关的和真实的情境之中。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习机会的创造者。这就意味着既要事前根据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学习目标、教学大纲和教材等来制定课堂教学计划,还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习者的进展,适应情况等不断修改其授课计划,灵活组织课堂教学。商务英语的教材往往围绕某些特定商务话题和情境来展开,如问候、邀请、安排日程、处理订单等,但教材所包括的活动内容十分有限,这就要求教师把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视为开展课堂活动的一个跳板,不可完全依赖既定的大纲和教材,而应该适当增加各种形式多样的教学互动活动,同时削减不必要的语言形式的操练,加大课程学习方式和内容的选择度,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接触商务语境和使用商务英语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贡献,而要学会利用学生所创造的学习机会。商务英语的学生多有国际贸易、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的学习背景,或对相关专业的知识有所了解和兴趣,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和知识空缺,适时给予补充,辅以语言运用的互动话题,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教学内容和过程评的不确定性尽管实施起来需要极大的灵活性,但更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力。
开放性的教学评估要求改变现有的以终结性的期末考试为主要评估手段的做法,应倡导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并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例如学生学习过程记载、问卷调查、访谈、个人报告、网络学习记录等等)。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运用所学的商务英语知识能做什么,而不是在于获得的这些知识在多大程度上符合预设的标准。
3.2影响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Kumaravadivelu认为提升学习者自主性包括心理准备和策略培训两个步骤。前者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并带给他们态度上的转变。这些心理上的准备必须和一定的策略培训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学习策略,如何运用这些策略完成各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任务,如何监控自身的学习表现,以及如何评估他们的学习结果。
培养和保持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是外语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商务英语教学更是要从语言本身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中不乏基础薄弱的好学者、缺乏商务背景知识的苦背专业词汇者,甚至对本专业毫无兴趣者(彭燕,2009)。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使他们关注到自身与周围社会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商务英语的巨大作用,才能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同时,学习态度上的转变还来自于教师自身对学习者心理的影响,教师的个人魅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言谈举止、渊博知识、语言艺术、教学能力以及学术成就等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束定芳,2006)。因此,作为商务英语的教师,要同时兼顾语言知识和商务知识的传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
现实的商务英语教学中,学生在中学阶段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已经习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商务英语的教师应充分发挥能动性,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相关的学习策略,并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应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与探究者。Kumaravadivelu(2006)提出下列措施能够促进学习者自主性:(1)鼓励学生学会深入调查,使他们理解语言作为意识形态服务于既得利益者的方式;(2)要求学生通过日记或者札记反思自我发展,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和周围社会的关系;(3)帮助学生形成互助式学习团体,从中寻求自我意识和自我提高;(4)提供体会,让学生进行网络搜索,将课题和材料带到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商务英语的教师可借鉴这些措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我学习,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同时也是商务英语创新教学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3.3促进协商互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有研究表明,协商式互动能加速学习者对语言的理解和产出,这样的机会能促使他们调整和重构交流话语,直至达到与对话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后方法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课程中,对话交流的中心应该从形式转变为内容,有交际目标地使用自由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注意对话双方的信息获取而不是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允许语言犯错而不打断学生的思路;学习从模仿式改为探究式,练习答案由封闭改为开放。真正意义的对话既融入个人经验,还要互相交流理解并将之转化为自己的新知识,这将给学生带来探寻的乐趣,互动的快感和生成能力的经验。
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各种仿真操作以实现特定商务语境下的语言教学。例如,模拟商务洽谈会,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别代表买卖双方,各方事先通过搜集资料,确定各自的谈判内容、目标和策略等,买卖双方先经过询盘、报价、还盘等一系列的交际过程,确定意向后再坐下来进行正式商务洽谈。再比如,在商务信函的写作训练中,先让学生以秘书的身份接听一通客户的电话并为对方留口信,然后根据他们所记录的内容给远在异国的经理发一封电子邮件。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包含听、说、写三种语言技能的训练,学生必须听懂并准确的记下对方(可由老师或其他同学担任)所留的信息,然后通过互联网将电子邮件真实的发出到一个指定的邮箱(可以是老师的邮箱),最后老师再根据学生邮件发送成功与否以及邮件的内容来进行回复(同样的练习也可以在学生之间开展)。在第一个环节中,需要进行接听电话中的问候、提供帮助、确认信息、告别等一系列的语言活动,第二个环节则涉及到电子邮件具体的发送方式、格式的要求、信息的搜寻和准确传递、语言的组织等等,最后邮件的回复实际上是对该同学此次交际任务完成状况好坏的一个评价。整个教学活动全部要通过真实的交际任务来完成。学生可亲身体验语言运用的乐趣,并在协商式的语言互动中获得并强化重要的语言技能和商务交际能力。同时,有意义的活动能启发学生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在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内化语法知识,整合已有的知识结构,完成新的知识和技能的嵌入。有研究表明,无论学习者处在怎样的语言水平阶段,这种自我发现式的学习对语言理解和记忆都非常重要和有效。
3.4加强学生的全球文化意识和对商务英语的语言意识。
商务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商务情境下的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商务交流。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只有把商务文化知识渗透到语言知识技能学习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或素养,把商务文化介入和商务文化意识培养与商务英语语言学习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我们作为商务英语的教学者必须充分重视文化融入的重要性,除传授必要的语言和商务知识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让他们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了解英语国家的商务文化。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教材,而应结合真实的语言材料, 向学生讲解西方国家中建立商务关系、合作、访问、宴请等社会商务交往的文化因素,潜移默化中帮学生提高语言形式的正确性,重视语言应用的得体性,从而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外多关注社会经济热点问题,这种关注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英语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环境、法律体系、经营习惯及商业价值观的了解,培养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还能不断提高他们对商务英语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提升商务英语的显性程度,激发他们语言学习的兴趣和紧迫感。
参考文献:
[1]Kumaravadivelu, B. 1994, The postmethod condition: (E)merging strategies for second/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J]. TESOL Quarterly, 28: 27-48.
[2]Kumaravadivelu, B. 2001, 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 [J]. TESOL Quarterly, 35: 537-560.
[3]Kumaravadivelu, B. 2006, Understanding Language Teaching: From Method to Postmethod[M].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4]彭燕.后现代商务英语课程理论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72-
73.
[5]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外语界,2006(4):21-29.
[6]陶建敏.Kumaravadivelu“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述评[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6):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