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志愿者的共性需求分析与管理对策

2009-12-30 09:52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7期

刘 杨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难题。探讨如何促进志愿者的个体进步与志愿组织的协调发展相结合,提出解决的建议,对高校学生志愿者实行弹性化管理:1、弹性化的组织内部协调:2、弹性化的培训:3、弹性化的岗位轮换调配。

[关键词] 高校学生志愿者;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弹性化管理

“志愿者,是指在不为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的人和人群。志愿服务泛指利用自己的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1]。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志愿者表现出自身文化素质较高,年龄结构合理、服务意愿强烈、影响力深远等特征。这些鲜明的特征,决定其在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高校学生志愿者的共性需求分析

1、参与动机复杂化

高校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多元化、复杂化。一部分学生是想通过实现自我价值,而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部分同学在学习期间及工作期间都会积极地投身于志愿服务当中;一部分学生则是同情弱势群体,而投身于志愿者行列的;还有部分同学以增加生活阅历,结识共同志向的朋友为目的,在服务过程中享受着一份快乐。在这些志愿者中,绝大多数人认为,志愿服务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练,他们欣喜于自己增加的生活阅历,秉持的志愿服务精神,并为今后的工作和人生积累丰富的经验。“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相对复杂,不同动机的学生将会产生不同服务行为,从而对整个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2]。

2、服务时间的限定性

高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接受高等教育、完成学业是其分内职责,课余时间还会安排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因此,大多数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的时间相对有限。服务时间相对有限,是制约他们参加志愿服务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学生学习时间也是固定的,志愿服务时间只能分散在其生活和休闲的时间内,这势必影响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与需要较长时间的志愿服务相比,绝大部分学生更乐于从事不同种类的短期服务。

3、志愿服务的群体特性

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的涉猎面广,但服务深度有限,对于自己所属的志愿服务组织存在或多或少的不满意,对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组织的功能了解不够详细,把志愿工作看成一种单方面的施予等。这些与群体特性有着重要关系:

(1)从年龄角度分析,高校学生是一个年轻活跃的群体,好奇心强、精力旺盛,喜欢新鲜事物,实践欲望强烈。他们在服务于他人的同时,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从服务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与归属感。但迫于耐心有限,只有在光荣感与服务技能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服务的效率与效果才可以达到最佳。

(2)从家庭角度分析,现代高校学生出生于20世纪末,处于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无论是对生活环境的舒适感,还是独生子女的优越感都比较强。加之,他们对人生、社会和世界的认识尚处于完善过程中,大学校园的生活与实际社会生活尚存在一定的距离,对社会、特别是对弱势群体了解还比较有限,在复杂艰难的社会环境中承担志愿服务,可能会暴露出清高自傲、思想偏激、书生气强、不善于与人交流沟通、不易融入组织团队等障碍。

二、高校学生志愿者弹性化管理的对策

弹性化管理是相对于传统管理模式的刚性而言的,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适应性和高效性。“它可以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管理水平,做到‘以人为本,做到尊重、信任、关心和激励全面结合”[3]。

1、弹性化的组织内部协调

(1)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内部的协调要灵活。首先,组织内各部门的设立相对独立、人员的安排相对固定。这势必会造成适应新形势能力不强,沟通不畅及联系不紧密的现象发生。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一方面,要有很好的互动沟通机制,遇到突发事件能够进行快速反应,并能在决策层和执行层的通力配合下较好地解决。另一方面,各部门和人员应合乎事宜的进行调整与更新。例如,面对周期较长的大型活动或服务需要临时设立专业部门,内部人员也要相应进行调整,从其他部门抽调人员进入新增临时部门,以应对新的需要、安排新的工作。

(2)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要有明确的目标。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在发挥其作用时,不能一味的“闷头”干,每个时期都要定一个目标,这种目标不是带有数字的硬性指标,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理念。例如,组织可以提这样的目标:“微笑服务”为本次为孤寡老人服务的目标,力求每一位志愿者都带着微笑去照顾老人。带着目标去努力工作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绩效。

2、弹性化的培训

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在我国是比较新的领域,很多高校学生并不了解志愿者的目标,能够做到系统培训后,再进行服务的志愿服务组织是有限的。因此,专业系统的志愿服务培训,是高校学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的根本途径。首先,要明确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相关法规条例以及程序,其次,让其了解所要服务项目的相关知识,给志愿者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接触、选择和学习。通过因地制宜的培训,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技能。这种培训方式如同大学的选修课一般,是完全自愿的,所不同的是他不会强迫你必须通过。志愿服务技能培训使高校学生掌握了一项或多项技能,且在较短时间内融入到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社会活动当中,将赤诚的服务精神付诸于实际的志愿服务当中。[5]

培训要把握好尺度,做到灵活、适当,不能“一视同仁”。对于不同的专业技能,应该有不同的培训方式和内容。例如,医疗救助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需要非常专业系统的培训,与进行礼仪迎宾的培训是大相径庭的。今年汶川地震,很多受灾地区及周边的高校学生没有回家避难,而是参与了志愿服务。实践过程中发现,虽然多数高校学生志愿者具备了足够的勇气和力气,但还是缺乏必备的急救常识和专业宣传能力。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是展现形象气质和知识素养的通道,也是外界公众接触、了解现代青年最便利的方式之一。

3、弹性化的岗位轮换

根据高校学生的时间限制、个性特点与意愿,结合我国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岗位少、人数多等现状,组织应制定弹性化的岗位轮换制度。每人可以参与多项服务活动,服务时间周期短,一个岗位可以多人轮换,既满足高校青年的好奇心与新鲜感,又使每个志愿者以最佳状态面对服务对象,而且还可以让有相同种类工作的学生交流心得。同时,“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应充分体现大学生的特点,应鼓励学生将专业学习的内容与拓展志愿服务项目、提高志愿服务质量结合起来,在志愿服务中实现专业学习和思想阅历的‘双赢”[6]。组织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安排其服务种类。另外,由于毕业或其他个人原因而放弃或中断志愿服务的学生,其所空岗位由经过培训的同学立即填补,安排上要体现灵活善变、伸缩性强的特点。虽然建立这种机制较为复杂,但形成后就非常容易运行了。这种制度只需不同的高校学生在里面流动即可。正如一个已做好的书架,只需把旧书拿下来,把新书放上去。当志愿者对其组织的安排满意度增加后,他服务的效果也会增加。这种安排注重了数量的满足、有效的规划和人员的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 志愿者培训第二课——志愿服务的概念、价值和意义.中国青年志愿者网所属栏目,志愿者培训,2008.6.20.

[2] 李波,俞仙妙.对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管理方法的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01).

[3] 孙中博,韦韬.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企业人力资源弹性管理研究[J].华商,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