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树》的动物象征意义与悲剧根源

2009-12-29 04:41范燕燕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苹果树

关键词:苹果树 动物象征 悲剧根源

摘 要:约翰·高尔斯华绥在《苹果树》中成功地运用了环境描写与人物内心世界相呼应的手法,巧妙地展示出男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达到了探究人性的创作目的。一条动物线索贯穿故事的主要情节,与花的线索相照应。对于所描写的动物象征意义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认知进行探讨,将加深我们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1906年完成的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获得广泛好评,因而被公认为英国一流作家。1932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不起眼而鲜为人知的中篇小说《苹果树》也因此引起了读者的关注。该作品先被收入1918年出版的《五个故事》,后又收在1925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沙漠商队》里。作者在日记里自诩为“我最好的故事之一”(黄子祥译,1979:1)。《苹果树》叙述了一个女子殉情的爱情悲剧,是对人性和道德问题的探讨。青年大学生爱舍斯特邂逅淳朴善良的乡村姑娘梅根,冲动地“爱”上了她,并与她在苹果树下定情,后又将她抛弃。25年后偶然得知姑娘的死讯,他暗自感伤。对自然美的渲染和轻描淡写的结尾,使作品似乎淡化了对男主人公的批判。《苹果树》题目本身在西方文化中的爱情象征意义引发读者对美与爱情描写的“期待视野”(鲁枢元,刘锋杰,姚鹤鸣,2006:237)。浪漫的苹果园和魅力无穷的苹果花环绕的自然美中所发生的爱情悲剧凸显凄美情调。然而,阅历和知识的丰富将促使读者不断修正预先的审美结构。重读《苹果树》便会有意外的发现,直至参悟出小说的反讽意味和对悲剧根源的暗示。《苹果树》中游走的苹果花隐喻和动物象征两条线索相互照应,共同演绎了男女主人公情感发展轨迹,尤其巧妙细腻地刻画了男主人公的矛盾心理,从而实践了作者本人所推崇的“让读者自己吸取自然所暗示出的教训”的创作风格(阿尼克斯特,1980:545)。本文重点分析动物线索。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会因动物象征意义的差异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但终究会达成共识。在所描写的十几种动物中,有几个值得读者特别关注。

一、蝙蝠

蝙蝠在爱舍斯特初到农庄的夜晚出现,仅仅一次,便定下了悲剧的调子。白天他来到孤零零的大苹果树旁的小池塘洗澡时,春天的气息让他觉得莫名其妙的快乐。正是那棵大苹果树见证了男女主人公的那段情事。作者从这里开始交代姑娘对爱舍斯特爱意萌发,以及爱舍斯特对此的反应:他把她看作“一朵野花”①(黄子祥译,1979:25)和让他看了好受的“小东西”。暮色中,他的心快乐依然。这时,他听见一只猫头鹰发着颤音的呼呼叫声。猫头鹰的叫声没让他感到不祥,反而感到夜色的美,并想去散步。接着,他又看到“一只蝙蝠鼓着翅膀飞过,发出几乎听不见的‘支波、支波声。爱舍斯特伸出手去,向上的手心感到有露水”。突然,他听到了梅根姑娘哄孩子睡觉时极富生活气息的各种声响,包括最后吹灭烛光的声音,从此,寂静的夜开始了,他的心情也变得“阴郁”起来。蝙蝠虽在小说中只出现过一次,而这一次正是爱舍斯特对梅根产生好感的萌芽阶段,它好像窥探了男女主人公心中的秘密。微弱的叫声提示着一个情感的结局——后来证明是个悲剧。

西方人厌恶蝙蝠的丑陋和怪异,以至于创造了蝙蝠是“吸血鬼”的恶魔传说(张宗久,2007:158)。“蝠”与“福”字的谐音让有些中国人把蝙蝠看作吉祥的象征,因此一开始可能以为作者在营造吉祥的情感氛围,但寒意的“露水”和“阴郁”的心情,以及后来的悲剧结局,都显示了蝙蝠的消极意味。而且,蝙蝠丑陋的外在形象,也不一定讨中国人喜欢。

二、喜 鹊

在男主人公第一次表现“骑士风度”的风流后,喜鹊做了一次悲剧标志性亮相,以后再没有出现过。艾舍斯特轻而易举地站了情场的上风。为了证明自己在追求梅根的乡下青年“乔”面前不只是旁观者,他第一次吻了梅根的手,而且,“屈服于刹那的冲动”,搂抱了梅根,得意于自己“骑士风度”的同时,显示出相对于“乡下佬”的优越感。此前梅根只暗暗喜欢他,是艾舍斯特的冲动催生了姑娘的爱情。当爱舍斯特清楚地意识到了是“怜悯”,或者说“春天的诱惑”才让他失去了自持时,他感到“模模糊糊的惊慌”。然而,他还是禁不住快乐得意。爱舍斯特感到这是一个开始,是什么的开始呢?接下来是一段环境描写:“小虫咬他,蠓虫往他的嘴里飞,周围的春天似乎更加可爱、更加生气蓬勃了;布谷鸟和画眉鸟的叫声、绿色啄木鸟的笑声……他向荒原走去,打树篱间一棵树里飞出一只喜鹊来,在他的前面带路。”从男主人公的矛盾心理预见,喜鹊引导的路不一定是光明坦途。喜鹊叫喳喳的习惯招西方人反感,常用来比喻多嘴多舌的是非人(郝彭,2004:109)。它甚至还是不吉利的。依照苏格兰风俗,喜鹊飞近窗子可能意味着房中有人将死去(郝彭,2004:47)。虽然中国文化里有喜鹊报喜的说法,男主人公快乐的心情和大自然春意盎然的喧闹与中国读者意识中喜鹊的象征似乎相称,但是,男主人公矛盾的心情明显又与此象征相悖,因而这一描写可能为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读者构成悬念,促成更大的阅读兴趣。相比之下,对于西方人,喜鹊在这里的负面暗示显得比较明确。果然,文章接下来就描写了男主人公极为复杂的内心世界。他开始经历激动、愉快、陶醉、尴尬、怜悯、柔和、高尚、猜疑、恼怒、痛苦、矛盾、欲求、不安和自醒等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从此情感与理智的矛盾不断升级,直至做出不负责任、以致伤害对方的选择。“喜鹊带路”以拟人的写法表明了悲剧故事的开场。可以说,喜鹊的出现好似一个指向悲剧结局的路标。

三、布谷鸟

春鸟反复的鸣叫渲染了故事中人与自然的春天属性,其中以布谷为主唱。布谷总是和男主人公对花与美的感知一同出现。爱舍斯特在银婚日郊游中独自遐想,遗憾美的瞬间稍纵即逝,有一只布谷在山楂树上叫着。回想起26年前与梅根的一段“放纵、甜蜜、但被迅速扼杀的时光”,他感到一阵“突然的悲痛”。当年在郊外见到梅根的前一刻,“他折了一朵小蓝花,将它对着天空转来转去,一只布谷鸟开始在一株山楂树里咕咕地呼叫”。潜意识里有与姑娘发展感情的意向,于是决定留在农庄。沉醉中观察花等自然美景时,布谷鸟又出现了。春鸟不仅叫声频频,而且随着男主人公感情的升温也变得越来越声势浩大。从一只布谷鸟的叫声,到“有一只百灵鸟从高处洒下它那珠子般的歌声”,到“布谷鸟和千百种鸟儿在歌唱”。春鸟鼎沸的歌声让他陶醉。想着将与梅根幽会,“他的心和官能也在被推动和展开。他站起来,从苹果树上折下一个小花枝。那花蕾宛如梅根……他把花放在上衣里面。他的心里全部春之奔放都由一声得意的叹息透露出来。可是,那些早出的野兔都赶紧逃开了”。这里花的线索与动物线索并行发展,相辅相成。花象征生命;苹果花象征爱情。折花和把花蕾比喻成梅根,暗示爱舍斯特对梅根的感情是在自然与青春魅力的双重诱惑下产生的本能的冲动。逃跑的野兔隐喻这冲动具有伤害性。回忆中痛失快乐的感受表明,以布谷鸟为代表的春鸟的叫声与他对青春美和自然美的享受欲望相关联。布谷鸟在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基本上是消极的。布谷鸟暗示妻子不贞,人们模仿布谷鸟的叫声提醒戴了绿帽子的丈夫注意。英语里蠢人有时被称为“布谷鸟”(郝澎,2004:104)。小说的结果恰恰证明了他密邀梅根私奔并许下婚姻的承诺本身缺乏理智,而这归因于春天里享受快乐的冲动。布谷在中国文化中没有类似消极的意义,它的叫声唤起更多的是对春天的美感。然而,男主人公的表现却令布谷咏春的喜兴大打折扣。布谷鸟象征的是美色的诱惑和快乐的冲动,而并非吉祥。

四、猫头鹰

反复鸣叫的还有夜晚出现的猫头鹰。布谷鸟带来入迷的喜悦;猫头鹰暗示不祥的迷惑。就在冲动地与梅根亲昵的那个夜晚,他听见“一只猫头鹰呼呼地叫着,叫声似乎充满了整个夜空……白天的布谷鸟,现在的猫头鹰——它们多么神奇地道出了他内心骚动着的出神入迷之惑!”西欧的中世纪,人们称猫头鹰为“夜之巫”(郝彭,2004:47)。夜里猫头鹰的叫声古怪骇人,常与死亡有关。直到今天,猫头鹰仍在万圣节前夜出现的妖魔鬼怪之列。汉语的“夜猫子进宅”意味厄运将至,与此不谋而合。反复出现的猫头鹰与男主人公感情发展和内心矛盾紧密相关。在第一次冲动地拥抱梅根之后,他马上就“害怕起来”,梅根的亲近“使他浑身打了个冷颤”。“手指间拈着这么支野花,能够把它放在自己的唇边,而且感觉到它喜悦的颤抖……一会儿他完全沉湎在自豪之中,他俘虏了这个美丽、信任、眼睛水盈盈的小东西!一会儿,他又矫饰地庄严地想‘不错,好小子!可是当心你干的好事!你知道会有什么后果!”在拥抱梅根的第二天,艾舍斯特看到为他整理房间的梅根弯腰吻了自己的枕头,这“热恋的美妙举动”让他“心花怒放”,于是,他便带着“豁出去了”的冲动,吻了梅根,并当晚在那棵大苹果树下与梅根幽会。而“她那苍白的脸叫他害怕,一切都叫他害怕”;接下来他感到茫然,“既得意,又悔恨”。这样矛盾的心理反反复复。从猫头鹰带着颤音的呼叫,到叫声充满整个夜空,声势的变化与男主人公心理矛盾的加剧成正比。不容忽视的是,猫头鹰在西方文化中是智慧的象征。英语有“as wise

as an ow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的说法。显然,中国文化中猫头鹰不具有这样的联想意义。爱舍斯特对于自己的情感既任性又清醒。猫头鹰可能暗示他清醒的理智层面。理智表现在多次意识到自己只是怜悯梅根并非爱她;欲望的本能又驱使他举止任性。在矛盾重重的心境下表现出双重人格,正好像猫头鹰的双重象征意义。对于自己内心的理智,爱舍斯特有时清醒,可惜对此缺乏深思,更没有施加意志的作用来阻止冲动的发展,这里暗示了作者对男主人公理解而否定的态度。从猫头鹰在男女主人公感情发展的重要时刻始终是见证者的角度来看,猫头鹰也暗示出作者对于人类情感困惑的冷静俯瞰。

五、猪

随着猪的叫声在幽会一章反复出现四次,男女主人公情感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呼应也被推向高潮。等待约会的艾舍斯特心情依然矛盾重重。被他的冲动唤起的梅根的爱情越纯真热烈,就越是让他提心吊胆,他开始明确意识到自己有逢场作戏之嫌。即便如此,他还是任凭自己欲望的发展。午夜,他悄悄来到苹果园时,感到“背后有一团漆黑的东西蠕动着,发出咕噜的声音,原来是三头大猪……”鸟儿鸣;猫头鹰叫;月夜下的苹果花美艳惊人。他来到约定的大苹果树下倾听:又一次听到了猪发出的轻轻的咕噜声。月光下迷人的苹果林和超凡脱俗的夜景让他矛盾的心绪再次翻涌。他开始认为这“超凡脱俗”的环境不适合他们这两个俗人的约会。他既等待着她的到来,又希望她不来才好呢!然而,时时刻刻的谛听,说明他还是盼望着姑娘的到来。他知道采摘果树的鲜花是亵渎神圣的事,但他还是顺手摘了苹果花。摘花线索发展到此,明确暗示出他对爱情的不负责任的态度。最后,随着梅根到来大门关上的声音,那些猪又蠕动和咕噜起来。猫头鹰的叫声还在继续,他把梅根搂抱在怀里。梅根突然离开后,那几口猪还在轻轻地叫着。在这里,作者把鸟鸣和苹果花等自然魅力对于男主人公的诱惑渲染到了极点。美的环境与难听的猪叫显然很不协调,而这美丑共存的时刻却是真实的存在。夜晚的猪在树下安歇遇动静就有反应本属平常,而文学作品中作者的选材并非随意。猪的“咕噜”声,刚好伴随着男主人公充满矛盾与欲念的等待。艾舍斯特明知这隐秘龌龊的内心世界与自己文明的社会身份相抵触,却还盼望着即将到来的猎奇快感。猪的叫声与他渴望享乐的心声正好合拍。此时,他的理智并非薄弱,而是根本没有施加理智的力量来抵制自然人性中的贪欲。佛教文化把猪看成是无知与贪欲的象征。犹太人则视其为不洁之物。基督教对猪更为反感,以此象征男人和女人满足于人类自然属性的低层次要求(郝彭,2004:112)。虽然在中国的生肖文化中,猪也是象征富与福的吉祥物,但在这里读者绝不会有如此美好的联想;相反,联想到的是猪的肮脏和贪欲。理解了猪的象征意义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作品蕴涵的深刻教义。作者用猪的出场来暗示悲剧在男主人公一方产生的心里根源。

掌握动物文化象征意义的背景知识,无疑有利于读者理解精心设计的种种暗示;了解动物在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的知识,尤其有助于感受作者的独具匠心,最终领悟隐含在动物和花线索中的反讽意味——象征爱情的苹果树下缺失了爱情。在苹果树下发生的这段情事,在男主人公的内心深处并非爱情,而只是在矛盾心理和享乐意识作用下的情感冲动。人性中对于享乐的贪欲是悲剧的根源。

作者简介:范燕燕,北京工商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英美文学、语言与文化。

① 文中有关小说引文内容均出自高尔斯华绥著、黄子祥译的《苹果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不再另注。

参考文献:

[1] 约翰·高尔斯华绥.苹果树[M].黄子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 鲁枢元,刘锋杰,姚鹤鸣.文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阿尼克斯特.英国文学史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4] 张宗久.英汉文化动物词语的内涵差异对比分析[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

[5] 郝澎.英美民间故事与民俗[M].海口:海南出版公司, 2004.

[6] 黄嵘.动物词汇所反映的中西文化[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10).

(责任编辑:水涓)

猜你喜欢
苹果树
苹果树春季浇水有讲究
苹果树
苹果树下的守候
奔跑的苹果树
秋天的苹果树
给苹果树的信
神奇的苹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