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企业非正规信贷嵌入性依赖研究

2009-12-29 08:47林丽琼张文棋
关键词:社会资本

林丽琼 张文棋

摘要:运用企业主的传统社会资本分析了农村中小企业非正规信贷的嵌入性依赖,企业主网络的信息传递机制,降低了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信任机制使得非正规信贷的交易成本降低,合作效率提高;规范充当了非正规信贷的社会担保品,对非正规信贷有着强的社会约束力。但企业主社会关系网络的相对“闭合”和内外有别的信任水平使得企业信贷融资范围被人为“锁定”在特定的对象,形成嵌入性依赖。

关键词:非正规信贷;嵌入性;社会资本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5—0041—04

嵌入是社会关系影响经济活动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则被经济学家所忽略和缺乏深入研究。因此,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分析的变迁路径过程实质上也就嵌入了行动者关系与社会宏观结构的双重层面之中,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学视角下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便转化为新经济社会学视角下的嵌入性依赖。嵌入性已被看作是沟通经济学和社会学对企业行为进行解释最有潜力的概念,但是格兰诺维特的理论并非完美无缺,已有许多学者对其理论提出了不同见解,指出嵌入性概念暗指经济交换往往发生于相识者之间,而不是发生于完全陌生的人们中间;同弱关系假设相比,嵌入性概念强调的是信任而不是信息,而信任的获得和巩固需要交易双方长期的接触、交流和共事,实际上,嵌入性概念隐含着强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弱关系力量假设和嵌入性概念之间似乎存在着矛盾。本文借用嵌入性概念,目的是为了说明农村中小私营企业普遍存在的非正规信贷现象,且多发生在熟人之间,具有自我强化倾向,存在路径依赖的特性。

一、非正规信贷的产生根源

非正规信贷相对正规信贷而言,显然在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对当事人的约束等方面具有许多非正式、不规范的特征。具体地,私人间借贷是建立在血缘、地缘等关系的基础之上,即使规模大一些的民间金融组织借贷也是由小范围的亲友、邻居等熟人借贷圈发展而来。从非正规信贷产生的根源来看,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非正规信贷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非正规金融利用声誉机制对借款人进行监督。基于人缘、地缘而拥有的对借款者的信息获取优势以及由于借款人社会身份形成的“声誉机制”,使得非正规金融得以顺利开展。因此,非正规金融具有比正规金融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利用血缘、地缘、业缘等社会关系形成的社会网络降低借贷的信息搜寻、信息获得成本,在降低营运成本的同时还减少了违约带来的风险。显然,这种传统民间信用的产生和发展根植于特殊主义信任系统的发展。在传统封闭经济状态中,人们通常受地域限制而通过血缘和地缘关系形成相对稳定的互助关系,这种互助关系是基于特殊主义信任系统构成的,民间信用的产生正是利用了系统内这种特殊主义来满足经济活动主体的融资需求。

从非正规信贷产生的根源看,尽管前人研究的角度不同,但实际上都说明了非正规信贷与“熟人社会”的吻合性,也即非正规信贷充分地利用了当地的社会资本,尤其是内嵌于借贷双方间的信息共享机制。非正规借贷主要发生在相互熟悉的社区,借贷双方彼此知根知底,各自不仅了解对方的才干与人品,而且清楚对方的身世、财产及亲友关系,贷款人通过人缘、地缘等获取借款人的信息,在此,借款人的名声及其所属的社会关系网络取代了传统的实物或金融抵押,成为非正规借贷的基础。如果借款人违约,将受到声誉丧失、社会排斥等严厉的社会惩罚。因此,非正规信贷的运行机制是利用当地固有的信息、社会网络和关系进行履约,而这些是具有完全意义上的社会属性。

二、农村中小企业非正规信贷嵌入性依赖的机制分析

不同于一般的中小企业,农村中小私营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企业主在企业中的作用尤其突出,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融资等决策的关键人物,企业主作为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关键“接点”,必须有能力为企业获取所需资源。因而,企业主社会资本在农村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企业主传统社会资本的关系网络相对封闭、信任具有差序格局、传统规范约束力强等特性,因此,本文将从构成企业主传统社会资本的关系网络、信任、规范角度对农村中小企业获得非正规信贷的内在逻辑机理进行剖析,从而进一步揭示农村中小企业非正规信贷嵌入性依赖的根源。

(一)网络的信息传递机制

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所需的信息大致包括企业主个人信息和企业经营信息,其中,企业主个人信息是一种人格化的信息,只能被熟人所掌握和了解;企业经营信息是非人格化的信息,企业主为了控制企业经营可能面临的风险,通常对企业经营信息建立一种保密机制,不对外公开披露真实信息。因此,除了企业主的“自家人”、“自己人”以外,“外人”很难了解企业的真实信息。显然,在信息不规范化的情况下,信息的交流将受到极大限制,信息的扩展借助于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或者通过扩大的血缘、地缘和人缘等的联系纽带传递,这时相对应的融资交易方式是家族和网络型融资。这种家族和网络型的非正规信贷融资方式需要借助于一种特殊主义的人际关系网,即以家族血缘为中心的呈现“差序格局”的企业主人际关系网。贷方通过企业主的人际关系网络了解企业主的信息,包括企业主个人的人品、经营能力、还款来源以及企业主及其家族的关系、财富等信息。因此,与企业主越亲密、联系越密切、交往越频繁的亲友、邻居、同学等越容易获得信息,使得信息在基于血缘、亲缘、姻缘、地缘关系的网络之间传递效率更高。在这个意义上,熟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彼此知根知底起了重要的作用,使得借贷双方之间的信息更加透明,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由于非正规信贷多发生在熟人和亲友之间,借贷所需的信息收集是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的,通常是日常生活的副产品,信息主要通过闲言碎语(gossip)方式进行收集和传递,信息收集费用很低。即使交易通过民间金融机构进行,由于民间金融机构的规模和服务的地域范围较小,日常生活是其交易信息收集的主要途径。因此,民间借贷利用社会关系网络成员之间日常的人际交往,“熟人社会”中特有的信息搜集、甄别等优势,以较低成本收集信息,具有正规金融无法比拟的信息优势。农村中小企业正是通过企业主社会关系网络的信息传递机制获得非正规借贷。由于处于创业和发展早期的农村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抵押能力严重不足,企业主个人及家族的关系、信用等财富是外部投资者最看重的因素,并发挥了“担保”功能,而企业主个人及家族的财富信息通过企业主的关系网络进行传递,因此,对这个阶段的企业来说,企业主关系网络的信息传递功能所发挥的作用尤其突出。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存续时间的延长,企业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企业主交往半径的不断扩大,企业主的社会关系网络也发生了变化,但传统的以血缘、

地缘为基础的家族关系或泛家族关系仍然发挥了主要作用,网络呈现相对的“封闭性”,因此,企业主所具有的特殊关系网络为企业所能认同的融资对象范围本能地设定了地域界限和空间边界,最终使得企业融资范围呈“闭合状态”。因此,对于创业和发展早期的农村中小企业,关系网络的信息传递机制使得企业的融资成本大为降低,但是,通过企业主关系所达成的借贷契约还具有自我强化的趋势,使得较为成熟的企业仍然使用非正规信贷作为重要的资金来源。形成企业对非正规信贷的嵌入性依赖。

(二)信任机制

与企业主内外有别、“差序格局”的特殊信任结构相对应的,企业的信贷融资交易半径局限于企业主的关系网络内,融资的对象为近亲、远亲、乡邻、朋友等,并以亲友为主。在企业主的社会关系网络内,企业主与网络成员的互动是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这种信任是“在正式的、诚实和合作行为的共同体内,基于共享规范的期望”,双方重复多次交往,彼此知根知底,因而,企业主的信任水平间接地衡量了其他网络成员对企业主的信任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信任不仅能够提高借贷双方合作的效率,还能够降低借贷成本,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假定有资金融入方(企业主)甲和资金融出方乙,乙借款给甲可以获得利息收入为I,甲得到资金后运用资金的净收益为NI,乙对甲的信任概率为P,不信任概率为1—P,乙根据对甲的信任情况决定贷款与不贷款。乙对甲信任则贷款,概率为P,乙对甲不信任则不贷款,概率为1—P。则:甲的期望收益为R=P×NI,乙的期望收益为R=P×I-(1-P)×I。乙对甲的信任度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如果双方不完全信任,乙对甲的信任度低,设P=O.3,则甲的期望收益为0.3NI,乙的期望收益为-O.4I;第二种情况,如果双方不完全信任,乙对甲的信任度高,设P=0.8,则甲的期望收益为O.8NI,乙的期望收益为0.6I;第三种情况,如果双方彼此信任,设P=1,则甲的期望收益为NI,乙的期望收益为I,双方的收益达到最大化。可以看出,在双方不信任情况下,双方的收益都会遭到损失,无法达到最优状态。由于非正规信贷发生在企业主的社会关系网络范围内,借贷双方已经培育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彼此信任,从而使得非正规信贷的成本降低。这对于创业初期和发展早期的农村中小企业获得资金尤为重要。

但由于企业主的信任呈现内外有别、“差序格局”的特殊信任结构,其最鲜明的特征是必须依附于血缘、亲缘、地缘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网络,信任具有边界范围,其作用力与有效性难以超越“熟人”社会范畴,因此,这种特殊信任关系使得企业主不能把关系网络内的借贷优势与借贷效率扩展到网络外,企业的融资范围被“锁定”在非正规借贷内,形成企业与外部正规金融机构融资方面遇到障碍。因此,即使对于已进入较为成熟阶段的农村中小企业也很难突破对非正规信贷的依赖性。

(三)规范的约束机制

在中国乡村社会,“关系网”执行着非市场化的社会交换功能,“人情”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是习俗所认可的人际交往准则。“人情”相当于“礼尚往来”中的“礼”。作为交往规范的礼(人情)必须是,我来拜访你,你应该回访我;拜访你时,我随身带着物品送你,你请我吃饭,那你回访我时,也须带有物品,我也要盛情款待你。“人情”意味着交往中要讲究“礼尚往来”而不能无“情义”,这种伦理道德已经形成乡村的文化习俗,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由此可见,“人情”往来是发生在熟人之间,是关系取向下的人际交往潜规则,使得乡村社会的借贷也带有浓厚的“人情”味。借款方恪守“有借必有还,借贷必相等,或者还要额外偿还人情债”的准则。因此,对于农村的企业主,不仅通过“人情”关系获得信贷资金,还可能因“人情”作用获得无息借款,当然,企业主必须偿还因“人情”获得的借款,否则,在乡村社会就会被其他人说“坏话”(乡村信息传递速度快,大家口口相传),留下坏名声。

“顾面子”成为一件与个人自尊密切关联的重要事情。当中国人主观地觉得“失去面子”时,他的自尊心会受损,造成情绪的不平衡。因此,个人平时不仅要消极地“维护面子”,而且要积极地运用种种的“面子工夫”来“争面子”。由于个人是家族链条上一个摆脱不掉的分子,因此其言行举止、为人处世、事业功名、做官掌权的问题就不仅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家族的期待并由此可以沾光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做的事符合家族众人的期待,那么不但自己感到非常荣耀,其家人也会感到骄傲,并同他分享荣誉和资源;反之,如果他做的事情或选择违背了家人对他的期望或以失败而告终,他就感到羞耻,丢脸,不愿回到家人群体中,以免被家人羞辱或让家人在当地感到无地自容。因此,农村中小企业的企业主作为家族的核心人物,其行为不仅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更是为了追求家族利益的最大化,给整个家族争“面子”。

农村中小企业的非正规信贷合约是一种私人契约,具有非市场化的交换功能,实行“非等价交换”原则,因而,传统的家族观念、伦理道德、文化习俗等非正式制度对合约的执行约束力更大。因而许多无法通过法律机制来执行的非正式合同的交易行为则由信誉机制来保证完成,所以信誉可以理解为为了获得交易的长远利益而自觉遵守合约的承诺。信誉是一种社会资本,可视为由社会公众所形成和持有,行为者(即信誉主体)因诚实交易、信守合约、真诚合作而赢得的声誉。本文无意去区分信誉、声誉、名声、面子等含义,在此认为这几个概念都表达借款方诚实履约而获得的良好社会效应。企业主作为借款方有激励建立诚实的声誉,进而保证借贷合约的执行,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在熟人社会借款方的声誉信息易于传递,以及对不良声誉的社会惩罚力。这种惩罚即使不能施加于借款方本人,也可以通过家族成员而实现。惩罚力度之大以致于违约者无法在当地立足,甚至再也不能得到贷款。可见,声誉在非正规信贷中有着社会担保的作用,声誉好的企业会获得非正规信贷,并产生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

三、小结

在农村信贷市场上,对于从外部进入农村地区从事经营的正式金融中介而言,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对于农村信息的不完全掌握,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必然影响到正式金融中介在农村市场上的行为选择,使其背离信贷市场的最优均衡解,然而非正规金融有效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非正规金融凭借独特的信息优势,依靠血缘、亲缘、地缘等特殊社会关系网络收集并传递信息,降低了借贷的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另一方面,维系特殊社会关系网络的信任和规范对农村中小企业非正规信贷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主特殊的社会关系网络具有信息传递功能;基于血缘、地缘关系上的特殊信任降低了农村中小企业非正规借贷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借贷双方合作的效率;传统的社会规范充当了企业借贷的社会担保机制,对企业的非正规借贷行为具有强的社会约束力,从而增加农村中小企业获得非正规信贷的机会,并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效应,使农村中小企业普遍地依赖非正规信贷。

猜你喜欢
社会资本
基建领域加速推进PPP模式的策略探析
社会资本与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影响医学贫困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资本因素探析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投资PPP项目的财务分析(一)
社会资本参与公益事业的地方政府信用研究
对当前我国推进PPP模式的探讨
互联网金融与PPP模式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