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战略官的中国式尴尬

2009-12-29 00:00:00
中欧商业评论 2009年4期


  主持人:郝亚洲 本刊资深编辑
  嘉宾:王以华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企业战略与政策系教授
  彭一 AMT咨询合伙人
  罗涵秋 北京思源创新房地产经纪公司总经理
  
  战略还是意志?
  
  王以华:在充满风险动荡的环境当中,企业的一把手往往很难靠自己来把握企业的战略方向。这个时候需要一个人来帮助他,更多地去预见未来,面对不确定性。因为按传统思路设计的职位,如CFO、CIO,是有职能分工的。基本的思路是把一个企业工作细分,如果说环境是很稳定的,大家彼此之间的磨合会很顺利。但是当环境变化很大,或者需要进行全面创新的时候,专职的高管要有相当的精力面对内部和当前问题,没有那么多精力去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个时候可能需要一个人高瞻远瞩,更全面性地去考虑未来问题。在变革时代里,首席战略官的作用应该是“解决当前危机,面对未来”。
  
  罗涵秋:首席战略官在企业里面,首先被定义为一个执行者,他依靠过去的经验和背景,帮助企业制定出一些战略规划。
  所以,首席战略官有三个主要工作。第一个工作,是帮助CEO在各个业务单元,描绘出整个企业的战略图画:第二个工作,要推动一些近期效果。CEO是做长远结果导向,然后为企业提供愿景。首席战略官就是要从眼前推动一些比较急迫的结果:第三个工作,作出一些短期战略决定。一般来说,国外的企业首席战略官大部分是CEO兼任的。
  
  彭一:我发现国内企业战略部门有几个特征:企业老总的信息是很充分的。很多信息按照组织结构的形式,先传到老总那边。往往老总看到哪个方向,需要进一步深化的时候,就需要战略部门来介入。当老总又接触到其他信息,比如说一个投资机会,他马上又会作出转变。往往企业老总的动作比战略部门还快,所以战略部门很被动。
  有一个老总曾说过一些很极端的话,如果战略部门能做战略的话,还要我这个老总干什么。这种情况在中国企业里是普遍存在的。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企业的战略部门确实很强势地运行。这个战略部门分了几个功能板块,统一归首席战略官管理。部门里专门有一个做并购的人,到处去看,收集不同的竞争对手的信息,然后给公司确定竞争对象;另一个人,专门为公司作经营分析,给老总建议;战略部门还有一个功能,就是不断地研究企业战略方向,因为公司每年还有很多新的项目要落实。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运作状态,都是一把手在掌握,但是很难稳定下来,如果有战略部门参与进来,就会稳定。
  
  王以华:对,现在的战略部门,相当于老总意志的延伸,缺乏独立性。叫长官意志也好,叫拍脑袋也好,我觉得当前的战略规划部门,更多是找支持老总观点的数据和理由,而不是拿出一套相对独立的、科学的方案。
  那么,到底需要不需要有人帮助老总?从战略决策的科学性角度和创新性角度来看,是需要的。问题是老总能不能找到这样的人?像刚才彭一说的,老总愿不愿意让下面的人做这个事情?他会完全放心吗?
  
  罗涵秋:刚才讲的战略部,有的企业叫做企划部,有的叫做战略发展部。王老师担心的,也是我们担心的。不管是什么公司,如果没有一把手推动,这个战略是没有办法推动的。很多战略部门只是把一个企业战略提炼出来,整理成PPT,做一个企业战略纲要。问题是这个战略纲要怎么推行下去?怎么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协调?
  担任首席战略官的人,一定要具备以下条件:对战略有深刻的认识;曾经有推动的经验,知道该怎么把战略推行下去;对企业有极大的热情。我们说的首席战略官有可能就是创业者,或者是创业的合伙人。
  
  王以华:如果一个人要担任首席战略官,就必须对企业和行业了如指掌。老板要很信任他,他的想法跟老板可以不完全一样,或者比老板更理性一点,更创新一点,才能够弥补老板敏锐捕捉机遇的时候可能遇到的风险。对内部有很深的功底,而且有一定的运筹帷幄的影响力。
  台湾的台塑集团有一个独立的战略部门,叫总管理部,地位极高,但不是一个虚设的部门,他们始终在跟踪这个行业。当他们发现行业快要跌入谷底的时候,便作出了一个正确的判断,用将近1/3的价格买进来一套生产系统。这就是战略决策。
  
  道德困局
  
  王以华:企业在制定战略的时候要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宏观环境,一个是竞争对手。我觉得一旦企业好的时候,老总就不够有远见了。以王永庆为例子,不管什么情况下都是眼睛向内,兢兢业业把事情做好,而且不断地在找差距。
  那么,在具体操作的层面,该找谁来操作呢?就是我刚才说的总管理部。但是很多中国企业根本做不到眼睛向内看。这不是战略部门或者首席战略官的全部责任,因为他们根本做不到完全独立。
  我们不妨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讨论首席战略官的作用。在三鹿奶粉倒闭事件中,首席战略官到底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呢?我想可以有这样几个假设。
  第一,三鹿奶粉真正的客户意识不是很彻底。
  第二,供应链管理和渠道管理混乱而薄弱。
  在董事长处于公布和不公布之间的犹豫状态时,战略官该怎样做呢?
  
  罗涵秋:我觉得这样的企业要不了什么首席战略官。如果有这么一个首席战略官,他的战略方向就不会本着我们所说的经营方向。这个人做的事情,可能就是为了去粉饰太平。
  
  彭一:其实三鹿这件事情和首席战略官的假设,我们可以这样看:第一,决策对象是什么?企业领导肯定发现了这个事情,为了粉饰太平选择隐瞒。但是,如果他也是受害者的话,还会那么做吗?
  第二个,决策者的判断原则是什么?只能跟人的品质有关系,而人的品质的坚强程度,跟社会感知有关系。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有疑问,有判断,有很多问题,最根本的就是整个体系缺少一个正直的人。
  我们把这个落实到首席战略官的职务上。首席战略官一定是在决策原则的选择上面,跟老总保持一致。他们很像中国古代的御史,能直言不讳地反映威胁企业内外真正的危险情况。
  
  罗涵秋:一个企业的领导人,他对战略心里是有大数的,那为什么还需要这种专门的战略部门,其实是把一些东西固化下来。
  关键是能够在企业家的这种高度去推动一些事情,有可能这个首席战略官就是企业家本身兼职。如果说有这么个人,那他要能在精神层面跟老总展开对话。
  
  彭一:一把手的品质问题,不是御史的品质问题。一把手差的,御史品质好的,死得很快的组织也很多。
  
  罗涵秋:因为一个人的品质会变,很多企业的老总刚开始是比较艰难的,包括牛根生,起初也是做很低级的工作出来的,他们尝遍了各种滋味。但是做到后面,却丧失了一个企业家的道德品质。
  
  王以华:企业家的道德品质,跟企业的使命有关系。刚开始办企业是为别人做好事。当成长到一定规模的时候,通常会意识到,他是有社会责任的。应该对别人负责,比方说对婴儿负责,对母亲负责,这个时候他能不能有很坚强的原则?我面对的到底是客户,还是政府对我的影响,或者是其他什么,这个时候就是考验一个企业家的成熟程度了。
  
  罗涵秋:所以对于三鹿这样的企业,是不一定能产生首席战略官的需求的。有了,也早就被董事长拿下了。中国所谓的首席战略官,多数还是迎合老总的意思,把事情做漂亮,不敢说逆耳之言。
  谈到三鹿奶粉这件事情,作为企业家应该反思一下。企业家的良心没了也就没了,但问题是还有供应链,有很多很多人都在为这件事情工作,难道大家的良心都被泯灭了吗?我觉得很奇怪。当事情有了一些征兆之后,大家谁都不去揭发,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如果说中国企业要产生首席战略官,不光是企业家的品性的问题,可能跟企业文化,和企业的整体环境有很大关系。所以,从某种现实角度来看,首席战略官在中国的实行,估计还有一段路要走。
  
  王以华:如果整个氛围都不鼓励,再有道德的人的行为也会被抑制住,即使品质上很好,为了个人利益,他也会选择沉默。这个时候,首席战略官的位置就会很虚。因为他接收到的都是虚假信息。
  
  [感谢AMT咨询对本次圆桌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