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价值最大化”不仅在企业实践层面,而且在理论界都有许多拥趸。他们认为,股东价值最大化是根本,只要它实现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福利自然就得到了保障。因此,尤其在当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企业应该以所有利益相关者为出发点进行管理”更是引来了众多的质疑。
不过,IESE的最新研究表明:从利益相关者出发的企业管理,在短期内对企业的确是一种负担,它对企业绩效有负面影响,但从长远看,它对市场增值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相比其他将股东利益置于首位的公司,“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更能实现市场价值的创造,它能创造更高的股东价值,而且更易于适应新的战略和环境。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管理无疑是值得的,它的困难和挑战在于,在短期内管理者作决策时·必须考虑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平衡。该研究以美国658家公司为对象,时间跨度为1999~2005年,分析指标包括雇员关系、客户/产品问题、社群关系、多样化问题和环境问题,并用市价增加值(market value added)来衡量股东价值创造(shareholder value creation),而非ROA、ROE等更易受操纵的指标。
(来源:insight.iese.edu)
裁员暴露了企业病症
自2008年12月以来,全球裁员总数已超过50万人。许多人认为,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裁员是很多企业不可避免的一个组织重组行为,但他们显然忽视了裁员更深层次的问题根源。
事实上,在所有应砷挑战的措施中,裁员是企业最不愿意采取的措施,而且操作起来也十分棘手。因此,沃顿商学院的教授认为,宣布裁员并不意味着企业要主动变革,相反,它很可能只是暴露出企业存在了多年的经营缺陷和战略问题。这些之前被隐藏得很好的问题,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纷纷浮出水面。“所有研究均表明,伴随着裁员而来的就是业绩下滑。但其实宣布裁员就表示这家公司已经身陷困境。实际上有时很难找到裁员的真正原因。”这就是说,许多已经宣布或即将宣布裁员的公司,它们的问题并不一定就是眼前的金融危机引起的;危机不过是问题的导火索。
宣布裁员后是企业最困难的时期。要度过这样的困难时期,关键在于企业要首先考虑好并严格执行替代性的方案。归根到底,重要的是要保持长远的眼光,“当众口一词称时机大好时,你要按兵不动。而当大家都说时机不好时,你应当仔细权衡”。
(来源:www.knowledgeatwharton.com)
慎重裁减熟练工
经济困难时期,许多企业致力于削减人手,结果往往会犯一个严重错误,导致重大资产的流失,那就是:裁去了熟练工。当前,许多老员工失去了工作,他们的工作或者通过外包的方式迅速地被替代,或者由那些新员工来填补。
调查表明,这些50岁以上的老雇员在他们的专业领域往往极具敬业精神,他们清楚地知道“我是谁”、“我的目标是什么”、“我是如何与众不同的”。他们在企业浸淫多年,经验丰富,拥有许多重要的组织知识和能力,是企业一笔巨大的财富,尤其在金融危机和企业预算削减的情况下。如果企业裁减7这些员工,这些长期积累、不可替代的组织知识和能力往往流失了,其导致的后果即使不是灾难性的,损失也相当可观。
因此,企业应慎重裁员:第一,如果裁员不可避免,不要只顾削减职位(position),而要结合企业未来的投资方向和员工个人背景,保存核心雇员,进行战略性裁员;第二,重新审视领导力培养,尽可能地让组织的管理者学会从资深员工身上挖掘价值;第三,创立一个包含老员工在内的“企业智囊团(corporate wisdom team)”;第四,解决组织知识和能力转移的问题。
(来源:www.businessweek.com)
权力感知与激励
研究表明,当人们获得更高的职位,拥有更多的权力时,他们就更具冒险精神,而且能够更自信地追求目标。此时,他们拥有更多的控制感,这种控制感既可能驱使他们获得那些难以想象的成就,也可能让他们陷入管理决策的迷途而引致重大的损失。
在第一个试验中,参与者被分为两组,一组扮演管理者角色,另一组扮演普通员工。研究者向他们提供同一家企业的资料及一些管理知识。针对阅读的材料内容,扮演管理者的那组表现出了更显著的乐观态度,他们认为自己比“普通员工”更能掌控公司的命运。第二个试验对比了参与者处于被授权和未授权的情境,然后让他们做一份自尊心测验。结果显示,那些感受到更多授权的人,在自尊心测验中得分也比较高,他们拥有更明显的“控制的幻觉”,并且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行为能够影响周围的世界。
心态影响行为。有权力的人影响世界,并不是因为他们有能力,而是因为他们更坚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并付诸行动。对那些渴望升迁的员工而言,企业给予他们适当的权力以鼓励,往往能够激发他们更大的作为。
(来源:WWW.gsb.stanford.edu)
面对面交流并非必需
俗话说“人走茶凉,离久情疏”,人们通常认为面对面的交流是最好的沟通方式。然而,最新研究却认为,与他人面对面沟通并进行目光接触并非总是最佳的方法,包括在重要的商业谈判中。
交流的情况颇为复杂。目光接触和眼神传递在^们不了解对方,诸如面试时,大有助益。当双方没有强烈的合作或竞争意向时,目光接触也有助于双方摸清对方的底牌。但另一方面,倘若协商的双方已有所冲突,正面的目光接触将雪上加霜。当双方已发生严重冲突时,双方分隔以避免目光和眼神接触,反而更有利。这时最好由第三方出面协调。而如果分歧或谈判冲突面不大,只是存在一些争议,比较务实可行的办法则是改用电子通信方式,比如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
研究还表明,男性和女性的交流方式有显著差异。在西方文化下,通常如陆可以坦然地直视对方,甚至长时间地凝视对方;而男性则会尽量避免直视对方,他们认为那是—种支配陆姿态。表现在商业谈判上:目光接触往往为互不相识的两名女性带来助益,而对两名互不相识的男性来说效果恰恰相反。此时在他们中间竖起一道异障,即采用非正面谈判如电话谈判,比面对面谈判更为有利。
(来源:knowledge.insead.edu)
营销中的“爱”
营销经常将“爱”当成一个关键因素。的确,“爱”的作用值得肯定。品牌发展的过程和恋爱十分相似。当一个女孩陷入热恋时,即使遇见了其他外表更出众、更富有的男性,她也常常视而不见。“爱”这种情感通常可以持续多年。
爱上一个品牌与此类似。遇到一个“更好的”品牌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就将改换品牌。大多数情况下,谁是赢家完全取决于谁最先被记住。这对“首先进入消费者心中的品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优势。排名第二的品牌要超越领导品牌极为困难,此时第二品牌不应提倡“爱”或其他精神属性。它有两个选择:站到领导品牌的对立面,或者发动一场营销战役来削弱领导品牌。泰诺针对拜耳的阿司匹林所做的广告标题是“专为那些不该服阿司匹林的百万大众……”,接着内文说阿司匹林会导致胃出血。现在,泰诺是美国药店的第一零售品牌。
在这场关于“爱”的品牌战中,并非更好的产品、更好的广告、更好的互联网战略就理当取胜。领导品牌有时也会误以为营销就是一场广告战争,实际上,领导品牌往往可以通过使用正宗性(authenticity)的创意和概念来强调“爱”,有效地加强它们的领导地位。
(来源:adage.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