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增长极限的智慧边界

2009-12-29 00:00:00郝亚洲
中欧商业评论 2009年4期


  绿色革命不是宣传出来的,而是要对思维方式和具体实践进行一系列天翻地覆的变革。这个变革背后所隐藏的智慧,是以系统性思维代替工业社会简单的线性思维。
  
  2020年,巴西桌农场。一个农夫正在使用一台人工智慧型牵引机耕田。这种机器能即时测出单位面积土地上的湿度和养分,然后根据农夫希望的产量,自动注入适量的肥料——这样就不会有过剩的肥料被冲刷到河流里,导致伤害水生物的情况发生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台牵引机使用的是插电的混合动力发动机,里面安装了靠生物燃料驱动的备用马达,而这种生物燃料是巴西土地上常见的柳枝。同时,农场的灌溉系统也是一种智慧型自动系统,可以精准地判断出每平方米的用水量,从而不会让河里的水资源白白流失。
  由于农夫使用了清洁动力的牵引机和智慧的灌溉系统,河流没有被污染,而且岸上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最终,农夫在政府的支持下盖了一座小小的湿地度假村。度假村的电力,来自于一台兆瓦级的风力涡轮机。
  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没有污染,没有浪费,人和自然互相依存。然而,以目前的环境面貌来看,这还仅仅停留在想象层面。
  
  世界又热、又平、又挤
  
  热 有学者认为,全球变暖始于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机械化生产的源动力来自于木材和煤炭的燃烧。工业革命史专家莱夫科维茨(Lefkowitz)将煤、石油和天然气统称为“来自地狱”的燃料。正是这些燃料,支撑人类走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漫长道路。然而,随着人们对这些燃料采掘乐此不疲,其负面效应被逐步放大,最终出现了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
  
  平 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将20世纪末发生的技术、市场和地缘政治事件结合起来,最终将把全球的经济竞争环境抹平,从而使得有史以来最多的人因此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虽然人们可以用更高的效率进行协作生产,并以最低的价格享受经济成果,但是以美国为典型的高消耗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也大大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印度、中国和俄罗斯等国的经济崛起,无一不是建立在同样的生产方式之上。更可怕的是,这些地区的企业仍在津津乐道于此。
  
  挤 1800年,伦敦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100万人口。1960年,世界上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有111个,1995年增加为280个,目前则为300个。全球千万级人口的超级城市,从1995年的5个攀升到了2005年的14个,预计在2015年将会达到26个。可怜的孟买,还没来得及建立充足的基础设施便挤进了1900万人,在那里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已经成为遥不可及的事情。据美联社统计,2030年全球都市居民人口将达到50亿人,以至于美国中央情报局认为,现在全球最令人忧心的不是恐怖主义,而是人口问题。
  热、平、挤被弗里德曼称之为目前人类面临的三大困境,而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本在于,工业革命以来“能源高消耗带动高产出”的程式化思维。
  
  寻找摇篮
  
  美丽的樱桃树总是从周围的土壤中吸取养分,使得自己花果丰硕,但它并不消耗周围的环境资源,与此相反,它用洒落在地上的花朵滋养土地。在农业社会里,农民利用自然能源进行耕作,庄稼之于土地就像樱桃之于土地一样,是一个可循环的生态过程。在前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威廉-麦克唐纳与德国化学家迈克尔·布朗嘉特的笔下,这种“原生态”的成长方式又被称为“从摇篮到摇篮”的循环经济模式。然而,进入工业社会之后,在技术启蒙的指导下,人们开始所谓“人定胜天”的尝试。自然不再被看作是人类的伙伴,而是成为了废气排放室。“从摇篮到坟墓”的线性思维成为了工业社会的主导。
  随之而来的是人类居住环境的持续恶化。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城,在狄更斯眼里是一座臭名昭著的“巨大而肮脏”的城市,不卫生的环境和苦难的底层生活者成为了工业社会的标志。自然环境逐渐被单一化的城市面貌所取代,人们的精神也出现了集体性空虚。对此,诗人约翰-克莱尔曾忧伤地低吟出“城市啊……不过是隔绝世界以及美好事物的监狱”的诗句。
  弗里德曼在新作《世界又热、又平、又挤》(Hot,Flat andCrowd)中提出,解决人类生存困境的关键在于对上述工业革命思维的彻底修正,即用系统化的思维方式来解决人与自然的相生问题。NRDC(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负责人认为,“地球的系统化天性是持久稳定的,大自然是个系统,而且永远以系统化的方式反应。”因此,当我们思考如何应对热、平、挤等问题的时候,应该将清洁电力、能源效率和生态保育三种功能进行整体规划。即创造和生产最清洁、最便宜的电力;让这些电力和自然资源产生大的效率和生产力;不断提高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并教育人们评估物质、精神及美学的价值。
  此外,弗里德曼还认为,系统化思维的另一个重要法则是系统之内的每一个单元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在其他单元的辅助之下产生出衍生的效能。比如丰田普锐斯轿车,从性能角度来讲,这不是一款好车,但是如果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则会给人以启示。设计者认为,普锐斯的系统不在于简单地驱动汽车前进,而是想方设法产生多种功能——比如利用刹车产生的热能作为电池里的电力;把下坡时车轮产生的动能作为驱动汽车上坡时的动力……
  
  绿色的智慧
  
  改变已有的思维定势,用一种全新的模式来考虑问题。虽然这种模式未必会在短期之内带来明显的利润,且不是每一个企业都愿意积极尝试的。譬如,通用汽车在使用弹性燃料的车上装置了黄色的油箱盖,表示这是一台混合动力汽车——其这么做的唯一目的,是让政府准许它们制造更多的悍马和货载卡车。弗里德曼将这种只做皮毛功夫的举动讽剌为“参加派对”。
  另一种值得关注的误区是,“绿色”在一些媒体的炒作下成为了“时尚”的代名词。在美国著名的“Greenasathistle.com”网站上,曾经有这样一段文字:“我担心一旦所有杂志都这样处理绿色议题——他们会像对待所有过时的流行一样,感觉倦腻时就把它丢到一旁”。人们往往认为多使用些能源再生性产品和多安装几个节能灯泡,就是所谓的绿色革命。
  与此同时,著名的政治与环境科学家马尼茨则提出,“我们必须在能源、交通、农业等系统上寻求根本的改变,而不是在科技的边缘上打转。”马尼茨认为,绿色革命不是宣传出来的,而是要对思维方式和具体实践都进行一个天翻地覆的变革。这个变革背后所隐藏的智慧,就是前文所述的运用系统性思维。
  IBM可能是运用这种思维方式的典型企业。这家全球整合型企业最近提出了“智慧的地球”的战略概念,在智能技术的平台之上,将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有望解决因为“热、平、挤”给人类生存带来的种种问题。虽然智慧战略的背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商业逻辑,但的确为我们提供了将绿色革命和商业思想进行完美结合的参考样本。
  其中,“智慧城市”是IBM本次智慧战略中的重要部分。它提出了城市和政府如何更好地服务公民和企业的理念。新型政府要完成的是“E-gove rment”,这里的“E”不是简单的电子化而已,而是通过“E”的转型,让一个地方政府或者城市管理者以公民为中心调整政府的机构,并以此为出发点理顺政府业务、在部门之间共享协同作业、对服务对象实现一站式服务……为此,JBM开发出了与之对应的19条产品线。
  这一智慧战略的启示在于,当我们运用系统性思维进行思考的时候,改善的不仅仅是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甚至也融化了几百年来我们与城市之间一成不变的冰冷界面。绿色不再仅仅是能源领域里的术语,它将成为人类未来生活中各个领域里都要追求的目标——循环,永续发展。
  
  世纪预言
  
  1962年,美国生物学者雷切尔·卡尔逊女士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用学者的良知和严谨对技术的局限性进行了批判,通过对杀虫剂毒害的描述,期望唤起人们更广泛范围内的环保意识。同时,她也明确提出了“反对自然要被不可避免地破坏”的观点。然而,当时的美国正处于战后工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卡尔逊女士的良心被政客视而不见,她本人也遭到了无情的攻击和谩骂。该书出版两年后,卡尔逊因乳腺癌与世长辞。10年之后,美国才通过立法禁止了滴滴涕的使用。
  1972年,丹尼斯·梅多斯(Dennis L.Meadows)和著名的罗马俱乐部发布了著名的《增长的极限》。学者们在书中提到,由于人口增长和工业破坏,地球资源开始急剧下降。“如果世界人口增长、工业发展、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资源损耗的增长速度保持不变,全球的增长将会在21世纪某一时段达到极限。最终可能的结果是人口和工业能力发生突然的、不可遏制的衰退。”
  《寂静的春天》和《增长的极限》堪称20世纪最伟大思想的两大代表。这种伟大,不是因为他们提出了多么前沿和创新的理论,而是他们敢于面对加速的工业化进程,反其道而行之,并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为人类社会的最终归宿殚精竭虑。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预言正在成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