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式管理的未来

2009-12-29 00:00:00
中欧商业评论 2009年5期


  中国的企业管理有何特色?人情?低效?家长制?作为“世界工厂”和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中国企业界和学界对当代全球管理的贡献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很难回答,却是中国的企业界、管理学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中国企业界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路口,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实际上还牵涉一个根本的问题——中国企业将向何处去?
  如果说在已经过去的60年里,尤其是其中的后30年,中国企业的成长主要还是依赖于外部经济制度创新的推动,那么现在这种推动已经在放缓,由制度变革所带来的对于机会的条件反射式的捕捉,将变得越来越艰难。随着制度环境的日趋恒定和竞争的国际化,企业的竞争能力将不得不转向另一个方向——西方企业已经实践了i00多年的方向——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能从根本上帮助企业应对环境的变化,能使得中国企业摆脱机会发现型的被动因应性特征,而进入市场创新型的良性发展的长续轨道。但是管理创新并不容易,将遭遇管理水平、领导力、文化观念等诸多障碍。
  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柯银斌就提出应该扔掉“西方的尺子”:不应该单纯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企业,中国的企业管理必将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吸收西方文明优秀成果、结合中国企业实际状况的管理。
  在建国60周年之际,本刊联合网易共同发起“寻找中国式管理的未来——GO年·中国管理20人”评选活动,试图评选出过去60年来中国最重要的20项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以此梳理不同阶段中国企业界、学界在企业管理上的探索与创新。其意图也就是希望能从历史中追寻“中国式管理”是否可能,中国的企业群体都在继承着怎样的基因,中国式的管理创新何以才能发生。
  这次评选建立在走访大量企业、专家的基础上,从数百个管理实践中遴选出54个企业管理实践及其代表人物作为入选者,经过网易网友、中欧EMBA学员等企业高管、学者评审委员会的分别票选,最终确定目前的20家企业及代表人物名单,以及2位官员与学者作为特殊贡献代表。
  可以重点提到的是,海尔(张瑞敏)、阿里巴巴(马云)和华为(任正非)三家公司的管理创新尤其得到了网民和专家评委的推崇,阿里巴巴的“网上信用管理”和任正非的“华为基本法”在网络评选中都超过了10000票,海尔张瑞敏更是有“OEC理模式”、“全员SBU管理”和“人单合一”三项管理创新入选,三项的总票数接近18000票。
  让我们向这些在管理创新领域孜孜以求的企业和代表人物致敬,以此纪念中国企业60年的成长,并憧憬中国企业更加光亮的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