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的“活法”

2009-12-29 00:00:00胡旭辉
中欧商业评论 2009年8期


  面对咄咄逼人的对手,张江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发展产业集群,培育创业文化,改善政府服务。
  
  2008年的某一天,上海张江高新技术园区(以下简称张江)管委会相关部门接到来自园区一家大企业的电话。这家企业的负责人暗示。如果张江不能给企业继续享受优惠政策,他们准备把企业搬到其他高新技术开发区。
  这正是国内各开发区激烈竞争的一个写照。除了科研院校资源丰富的北京中关村、拥有华为和中兴等诸多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深圳高新区等知名竞争者之外,张江还要面对其他省市各种名义的“高新区”,它们大多以廉价的土地和优惠的税收作为竞争手段。而且数量众多。
  面对咄咄逼人的对手。张江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发展产业集群,培育创业文化,改善政府服务。尽管每年都会有成熟的科技企业被挖走。但有更多的企业被张江所吸引,目前,在张江注册的企业有5000余家,其中226家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并拥有经认定的各级研发机构132家,2008年经营总收入840亿元。
  
  产业集群VS散兵游勇
  
  国内各个开发区在招商引资方面的竞争和大多数行业一样属于“红海”市场:竞争手段单一,高度依赖廉价土地和税收优惠。
  张江则尝试走出自己的“蓝海”之路:发展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使得入驻企业获得丰富的人才和资金、便利的上下游配套、新的业务机会,以产业集群的优势展开竞争。在发展产业集群上。张江的经验是找到能够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抓手”。
  引进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吸引产业链内的配套协作企业和有核心优势的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如张江集成电路产业2000年起步,短短五六年就成为国内最大的、产业链最完整的集成电路研发、制造基地,这主要得益于张江抓住国际集成电路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引入了重要龙头企业——中芯国际和宏力半导体,随后一批芯片设计、封装测试和设备配套企业纷纷抢滩。如今。除了中芯、宏力、华虹三大芯片制造企业,张江还集聚了芯片设计企业150家、封装测试企业12家、设备配套企业34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集群。
  完善核心要素受制于人才短缺,张江的生物医药产业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缓慢。针对这一问题,2003年张江先后引进了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并参与投资了国家新药筛选研究中心、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上海复旦摩根一谈国际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这些举措使得张江突破了生物医药产业链上带动力最强的研发环节,从2004年开始,各种生物医药机构络绎不绝地落户张江。辉瑞、诺华、阿斯利康追随先行者罗氏、礼来在张江“药谷”设立了研发中心。如今,世界医药领域销售额处于前20位的企业中。有近一半汇聚于此。这些国内外科研机构不仅涵盖了新化合物、新功能基因、新作用靶点的发现等研发领域。还包括了从新药筛选到安全评价、临床研究、工艺研究、中试放大等整个新药创新的全过程。
  而孵化体系、资本体系的不断完善,更吸引了200多家“头脑型”生物医药中小企业向张江集聚。张江初步形成了由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6个板块组成。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营销物流”为产业链的现代医药创新体系。
  产业链衍生重组由于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的发展。张江聚集了各类集成电路制造、模块封装、芯片开发、金融软件、信息处理等相关企业,发展银行卡产业的基础已经隐然成型,但是由于缺乏催化要素,很长一段时间内整个产业链并没有打通。
  2002年,中国银联全国信息处理中心要入驻张江。张江敏感地注意到其在银行卡产业链中的枢纽地位和聚集效应。于是围绕其规划了专门的银行卡产业园区来引进关联企业。并吸引了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兴业银行信用卡中心等入驻。
  张江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利用这一机会吸引了许多非银行卡金融产业,包括中国人民银行的支付系统灾备中心和征信管理中心、交通银行数据处理中心(上海)、上海期货交易所金融衍生品研发和数据处理中心、积分通、Quatrro、宜保投资咨询等,形成了金融数据处理业务、银行卡后台数据处理业务、金融业务流程外包(BPO)业务“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局面。银行卡产业园也适时上升为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
  此外,生物医药产业催生了医疗器械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催生了3G手机产业。3G手机产业加上网络游戏产业又催生了基于3G的无线娱乐产业……诸如此类的情况在张江数不胜数。
  
  外援VS土著
  
  国内外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与当地“土著”的科研院校有很大关系。典型的如硅谷和斯坦福大学、班加罗尔和印度理工学院、新竹高科和台湾清华大学等。
  北京中关村的发展,也与北大清华等国内一流的科研院校有很大关系。这样的先天“智力”优势,是在一片农田上成立起来的张江难以企及的。
  如何克服“智慧”短板?张江做了大量的探索。如引进大学院校和研究机构、研究生联合培养、引进国外华侨华人留学生等等。这些从外部引入的“智慧”资源成为张江有力的“外援”。
  一方面,张江积极引进各种科研机构,如上海交大、上海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杜兰大学商学院、中国科技大学研究发展中心等高校及二级学院、培训机构进驻园区: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上海光源、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等研发机构:GE、罗氏、霍尼韦尔、AMD等众多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同时,张江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共建了15个公共研发平台。
  另一方面。张江依托中芯国际等60家名企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流动站。和北大、复旦、同济、中科院等23所高等院校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参与这一项目的研究生可以在学校完成基础教育,然后进入张江的企业、利用企业先进的科研设备,开展最接近市场的研究项目,并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2009年将有280名研究生参与这一项目。据统计。有80%的学生最终会留在张江的企业中,为张江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
  张江还抓住华侨华人留学生归国创业潮流,积极引进“海归”。迄今为止,张江已经引进4000多“海归”人才。他们成为园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
  目前张江拥有3481名博士。19340名硕士:12万名创业者中。本科以上学历者占到56.21%。
  
  张江文化VS硅谷文化
  
  硅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激励创新的“硅谷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使之成为“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栖息地”。最能体现出这一文化的是“职业创业者”——他们并不满足于创立一个公司,而是在创办成功一个公司以后将其卖掉。再创办下一个公司。
  类似的,借特区之势深圳高新开发区从诞生的那天起,血管里就奔流着包容、开放、多元的因子。多元文化形成撞击、多元的价值形成交锋,融汇而成创新、拼搏的文化,成为滋养华为、中兴的“沃土”。
  然而,上海市政协文史委课题组在一个调研中发现,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上海年轻一代“职员”思想较浓,求稳意识较重,创业积极性不高。为此,张江努力培育创业文化。园区为创业者提供创业的“老师”、“课程”和资金,营造适合创业的氛围,鼓励人们投身于创业之中。
  “老师”就在一个个跨国研发机构里——从最早入驻的GE全球研发中心,到后来的杜邦、微软、花旗银行,再到最近的SAP。这些研发力量虽然不会为园区带来经济指标的提升,但能让人们接触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若干年后,他们能够把这些东西带到本地公司,或者能有10%的人自己创业,就是巨大的财富。”这是张江的眼光。
  “课程”则是园区为小企业度身定制的各类服务平台——在小企业孵化楼,有为小到几个人的创业公司准备的专业税收和海关指导:在药谷,散布在中科院药物所、中医药大学的200多套科研设备,提供给无力购置设备的小公司低成本使用:在软件园,外包接单、对内发单的制度让软件企业安心于自己的核心业务。
  张江还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面向创业企业的无偿补助,成立了张江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帮助企业支付房租、申请专利、参加展会。补助资金少则数万元,多则几十万元。第二部分是根据园区产业发展规划设立的专项产业基金,支持创业企业发展。目前,张江已设立多个产业基金,其中,设立中的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将高达10亿元。
  此外,张江还成立了1.2亿元的担保基金和1亿元的种子基金等等,覆盖了创业企业的成长的全周期。只要经营者提出。园区基金在创业企业中的投资可以随时撤出。
  张江在总结提炼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设计、自主经营、自由竞争”和“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文化和创业氛围。在张江。既有每年科技界、金融界齐聚论道的“相约张江”科技文化节。也有两岸四地知名艺术家共同打造的“现场张江”。更有各种全民参与的龙舟赛、啤酒节等。
  
  集成服务VS.审批管理
  
  高新园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服务的竞争。张江很早就提出了政府管理不仅要从审批管理走向服务,而且应该是集成服务。
  早在2007年,张江园区便试行“一表制”审批受理,主旨即为“减少审批流程、合并一表申报、减少往返次数”。2008年,张江行政服务中心开设运行,实施“一门式”服务,企业办事只需走进一扇门,填写一张表,其余可全部交由后台处理。以开业登记为例,“外网申报、内网受理、自动流转、一次发证”,企业设立、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在行政服务中心均可得以解决。
  张江行政服务中心的成立,不仅使审批事项从过去的61项减少到39项,而且通过流程再造,审批时限也大大缩短。以前批一个项且。要经过分管副处长、处长、主任等四五道环节。现在审批环节全部在中心完成,窗口人员既受又理,为第一审批人,凡不复杂的审批事项,可由当班的中心副主任复核后当场办结。
  2008年以来,张江还推出行政收费“零费区”,对外发放“零收费登记卡”。除一部分虚拟企业和园区外经营企业外,区内企业基本上都已申领登记卡。
  此外,张江还在服务内容的创新上下了很大功夫。2006年底。张江成立了发展事务协商委员会,被称为园区里的“小政协”。在我国高新园区首开先河。协商委员会由首批54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园区企事业单位发起组建,就园区的重要事项、企业关心的问题建言献策,成为园区企业表达意愿的重要平台。譬如,上海针对生物医药产业化的促进政策便是张江“小政协”建言献策的结果。
  “关键是要让企业觉得在张江很舒服,这样他们就不会轻易因为土地和税收被挖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