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柳传志曾说:“20年的中国企业剩下的已经不多了,被淘汰的,要么是适应不了环境,要么是管理方面出了问题。现在能找到说话有一席之地的,都是花了很大力气在研究真正的企业管理、企业运营规律的,我觉得这才是人间正道。”
美国研究者Matthew S.Olson和Derek van Bever在其著作《失速点》Stall Points,一书中,对过去50年中,500多家财富百强企业的增长历程进行了全面分析。他们发现,一流企业增长停滞的现象非常普遍。“失速”,几乎成为任何一家伟大企业生命历程中必然经历的考验。
而在此刻,中国的许多一流企业也遭遇了自己的“失速点”。在过去30年,它们怀着雄心5a5f6d3f48ccc5583fd44f45014ba73e60687ef2401bd3688031c321add5c177成长,经历了一段峥嵘岁月。对于它们而言,与昨天挥别,就像告别自己的青涩而激情的青春那样让人惆怅。
如果说改革开放30年只是完成了市场经济的启蒙和启动,那么,未来中国将以何种姿态,涌现一批千亿级的企业?这是在本次金融危机震荡的节点上下,我们需要思考的大题目。我们选取了万科、海尔、联想、华为这四家中国领袖企业为样本。就过去而言,它们堪称胜者;面对未来,它们却又在不同的层面上遭遇了迷茫。它们的成功或迷茫,对于我们对“大题目”的求解,都有着非常的价值。本期封面,我们引用“企业增长驱动模型”的四个维度——商业模式、领导队伍、运营体系和企业文化,对这些中国一流企业的样本进行剥茧抽丝式的观察。
好消息是,Matthew S.Olson和Derek van Bever的研究发现,尽管大型企业停滞的原因复杂多样,但仍能够看清其中的规律。他们发现,导致企业增长停滞的绝大部分原因(占87%)都在于企业内部而非外部,也就是说,解决“失速”问题是管理层能够控制的。
这是一个让企业既爱又怕的结论。怕的是,经济危机并不能成为停滞的借口;喜的是,命运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好在,全球范围内,有太多突破增长瓶颈的企业可以成为中国一流企业寻找未来的借鉴对象。在本期封面中,我们讲述了福特、松下、索尼爱立信、IBM的故事,因为它们的经历恰好在某个角度,契合了中国一流企业目前的问题。
最后,谨用吴晓波的诗,献给用痛苦换来成长的中国企业:
花开在眼前
已经等了很多很多年
生命中如果还有永远
就是你绽放的那一瞬间
花开在眼前
想象你凋谢时的平淡
从此将它变南北江山
却把心埋藏在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