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传统佛教中的一种自我提升工具,能够帮助领导者以“抽离”的姿态反观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不进人任何固有模式,不习惯性冲动并且关注当下。
东方和西方的交融,并不仅仅体现在国际贸易、虚拟网络、生产技术及消费趋势等有形方面。随着人们对世界看法的发展和整合,这种交融也包含在精神上。在开发领导力方法方面,东西方的交融趋势越发明显。
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如何去寻找风暴中心的静谧空间?我们要借用东方文化中的一个概念——“正念(mindfulness)”。这是一种哲学和实践,可以帮助领导者在风暴的中心保持冷静,做到思维清晰、有创造力,以保证能正确睿智地作出决策,保持领导力的专注和可靠。何谓“正念”
“在人生的旅途中,信仰是我们的食物,品德高尚的行为是我们的庇护所,智慧是白天的光明,正念是夜晚的保护。”——佛陀
“正念”的概念起源于传统佛教。作为一种强大的自我提升工具,“正念”的应用已经发展了2500多年。当下,又到了这项工具发挥用武之地的时候。20世纪40年代,“正念”进入西方的主流心理疗法——完形心理疗法中。今天,以“正念”为基础的舒压疗法和认知疗法,是众多“正念”实践中仅有的,被用于医疗管理和组织发展的两种方法。研究表明,“正念”能给大脑带来显著的变化:让人具有更灵活的认知能力,更具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感,有更好的情绪控制能力,以及更能够理解他人。
“正念”可以纠正一个人对情感图像的认知能力,加强人们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理解力,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正念”的应用,能够发现一种“更细微地感知环境,在处理与外界的关系方面更为应变”的能力。通过对当下“正念”的感知,可以提供一个更加丰富、更具生命力的环境,将人们习惯性的下意识行为转变为有意识的行为。
世界纷繁复杂,并且复杂程度与日俱增,这增加了我们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唤醒了人们对企业文化的恐惧——对自己的竞争力感到焦虑,害怕犯错误,招致负面的评价。对组织生活迅速复杂化的不知所措,使得人们与“正念”联通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弱。
事实上,大脑的进化程度完全可以应付外界环境的复杂化,但要明白,简单的“应付”不能带来令人乐观的结果。如果经理人认为自己没有时间解决所有的问题,就会倾向于采用认知捷径。他们会变得容易冲动,导致他们越来越依赖那些熟悉的文本、图表、心智模式、经验原则、习惯和惯例来帮助自己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然而,凭一时的冲动行事与凭直觉做事并不一样。在采用了“认知捷径”之后,经理人的行为更倾向于无意识。例如,你收到了一封来自海外同事的、令你气愤的电子邮件,如果此时你冲动地以另一封语气愤怒的电子邮件回击,这说明你完全无法了解自己的情绪和防御能力。这使得你无法分析问题的要害——分析你的同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无意识的状态会阻碍管理者获取很多原本可以获得的信息资源,包括来自你自己身体的信号。冲动的方式可以暂时地去除负面情绪和想法,给你带来一时的快感。然而,如果此时你又收到来自那个同事的另一封回击的电子邮件,你就会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报复不断升级的循环。
遗憾的是,这种无意识的认知似乎成为了领导者在面对全球化和激变的世界时,不可避免的一种反应。无意识的认知因其“果断”的行事风格,甚至会被错误地认为是一种高效的领导力。其实,这种行为方式与高效领导力早已南辕北辙,因为它阻碍了我们对身后多重现实的感知力和适应力。一个以追求认知捷径为标准的企业文化会导致过度简化、剥夺好奇心、执著于根深蒂固的成见,从而无法感知盲点。
“正念”的核心元素
为了提高效率,企业领导者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想法、感情和身体的变化,同时提高对身外环境变化的了解。基于东西方哲学和心理学不同的传统和实践,“外念”能在西方的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中找到源头,而“内念”则起源于古老东方的精神练习——冥想。
“外念”意味着能够感知环境。感知不同环境中的信号和线索,关注和重视外部不寻常的信号。无论是自我还是环境,都一贯以初见而新奇的态度对待0MmrhuYQNIt0o0Yga21gRJWjATX7Qt2X+wuaVqfhD9o=。感知环境并由此引发反思,能够帮助我们在“客观现实”和“采取行动”之间开辟出一道反思的间隙,不让“无意识”的行为占据上风。
“内念”意味着感知身体、情感和想法,这需要具备观照和监控内心现实的能力和态度。感知一个人的内心反应听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却并非如此。对“正念”的实践,不管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都基于几个关键的手段,这些手段看起来简单,但实践起来需要费一番工夫。
从外部环境分离“正念”的第一步,是从外部环境和自身的内心想法、情感中抽离。“持有某种想法或感受着某种情感”,与“注意到自己持有某种想法或感受着某种情感”之间有巨大的区别。所谓从内心想法和情感中抽离,可以用看惊悚电影来进行类比。当你在看惊悚电影时,可以有两种反应。一种反应是完全被电影营造的恐怖气氛所捕获,仿佛身临其境;另一种反应是,你可以认为自己看到的不过是一束强光通过电影胶片投射在银幕上,并配以声乐营造出来的某种气氛,不必那么紧张。后者,就是一种“抽离”。
当我们在复杂局势下陷入习惯性的冲动,并随之产生某种情绪时,通常会“关闭”自己,拒绝再接收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其他信息。此时,我们便是执著于“认知捷径”,固守在某个单一因素上无法自拔。一旦我们“有选择地”接受信息,就无法看清事情的真相。
关注力从外部环境和内心想法或情感中“抽离”出来,是发展“正念”的第一步。此后,就可以开始发展对事物的关注能力(noticing)。婴儿的关注能力通常很好,我们常常能看到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某个不熟悉的人或物。婴儿根本不知道这些陌生的事物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也正因如此,他们能关注到所有的事情。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似乎已经无法做到不带有任何评价和立场地去关注事物,而习惯于用老药方对待新病症。因此,所有的事情渐渐变得“看起来很熟悉”——都是老一套。即便某些事情看起来很陌生,我们也会找一个自己熟悉的盒子将它塞进去。
“关注力”意味着留意某人某物,却不立即对它们下定义或者作出评价。这对领导者来说其实是非常难以做到的。我们的大脑力图为一切听到和看到的东西寻求意义,这样我们就能让事情变得更简单,然后可以更加方便地决定下一步该如何做。然而不幸的是,这些来自内心的、未经检验的假设污染了我们的感知能力。“关注力”能够使我们对外在体验保持开放的心态,这就是“关注力”对“正念”的贡献。
认知当下面对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倾向于不断寻找可用的信息,试图通过获取更多的信息来解决问题。这样做经常导致信息量过大,我们成为了超量信息的囚徒。我们应该做的是提高对当下的认知质量。心理学家已经证明,生活幸福的人倾向于对当下的所有感到满足,而不是期待于未来。因此,对当下的认知能力能够释放精神的能量,使我们关注事情发生当下的即刻经历。“正念”之于领导力
“你有驾驭自己的意识而非外部事件的能力。意识到这些,你将找到力量。”——马库斯·奥里利厄斯(Marcus Aurelius)
在一次高层管理人员的会议中,一家大型公用事业公司的CEO感受到团队中权力斗争的巨大压力。经过漫长的争论,最终达成了对近期一项收购的一致意见。应该说,看起来达成了一致。这位CEO注意到,团队中的不一致看法并没有真正消除,他怀疑在表面之下,团队成员之间依旧存在着情感上的抵抗。因此他停止了发言,环顾在座所有人的眼睛之后,他坐了下来,然后说:“好,我们今天先把收购的议题放一放。让我们来谈一谈,在你们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大家现在都有什么感受?”接下来,团队成员开始倾诉自己的感情。描述自己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波动。每个人都开始更加注意自己和他人存在的问题。从这时起,会议的内容变得更富价值和创造性。
在这个例子中,这位CEO用“正念”敏感地觉察到了自己和团队成员情绪上的不适。在达成看似一致的意见之后,他没有立即作出决定并散会,而是出其不意地停止了讨论,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将每个人都带到对当下的思考当中。这位CEO将自己和团队成员先从会议议程中“抽离”,这让所有人都能注意自己的处境,并开始对当下的认知。这样,团队成员从其持有的情感和挫折感中释放出来。CEO主持的会议在技术上已经结束了,但是“正念”让他作出了新的选择。从表面上已经形成定论的结果中抽离处理,这样做让所有人都被解放出来了。
如今,人们常常被控制欲困扰:试图控制我们的事业、员工、财务、将来,甚至试图控制我们的配偶和孩子!然而,我们却很少反思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身体是如何制约自己作为领导者的效率。在传统佛教中,培养“正念”需要多年的修炼。但如果我们学会感知当下内部和外部的真相,我们将会立即受益。
“正念”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可以被开发出来的能力。该如何发展这种技能呢?可以尝试这样的训练:严格要求自己对当前的体验更加敏感,提高自己的意识能力,使自己能够通过对环境的分离和关注,做到立即和不断地对自己的想法、情感和心理过程进行感知,不断增强对当下环境、身体状态、情感和想法的感知。当我们开始用一种更加细致和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和感受时,自己的行为就会变得更加自然和宽容,从而更加灵活。“正念”能够使人避免习惯性思维模式,使行为迅速适应新的、意料之外的环境,使领导力更为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