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业品牌化的科学发展

2009-12-29 00:00:00单冰蕾
中国市场 2009年27期


  摘要 新形势下,农业品牌化越来越多的影响到农产品的增收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本文试图从南阳市得到的统计数据和实际情况来研究农业品牌化究竟能够给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什么,农产品能否顺利实现增值,农民生活水平是否能够得到切实的改善和提高,得出以下结论:切实地推进农业品牌化是振兴和繁荣我国农村经济最具活力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创建农业品牌、推动农业品牌化势在必行。
  关键词 农业品牌化;南阳市;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432(2009)27-0052-02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产品的供给在整体上已从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农产品由数量型开始向质量型转变。近年来,南阳市坚持“经营品牌化、品牌优良化、种植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生产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不断提高标准化、区域化、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业经济整体效益得到较大提升,农业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1 农业品牌化的基本内涵
  
  农业品牌化是传统农业通过不断应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生产过程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以实现农业总要素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持续发展的过程。简言之,农业品牌化即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历史过程。就现阶段来看,农业品牌化应该包括五大要素或者说五大环节:品牌注册、品牌整合、品牌战略实施、品牌价值评估和名牌带动推进。这五大环节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农业品牌化过程有以下特征:农业品牌化的技术性、农业品牌化的效率性、农业品牌化的制度创新性和农业品牌化的持续性。
  
  2 南阳市农业品牌化发展的现状
  
  2,1农业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格局
  近年来,南阳市以优化品种和产品结构为重点,搞好优质专用小麦、优质专用玉米、优质水稻、优质棉花、花生、“双低”油菜、脱毒红薯等优质粮、棉、油生产基地建设。加快优势畜产品开发,以南阳黄牛为重点,进一步优化畜种结构,坚持公益林与经济林建设并重原则。
  2,2龙头企业得到培育壮大,农业品牌化建设步伐加快
  近年来,为加快农业品牌化建设,南阳市把培育龙头企业放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位置,努力打造名牌农产品加工产业群体。目前,全市已形成了以河南天冠集团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产业链;以新纺、南纺集团为龙头的棉纺加工产业链;以镇平县地毯公司为龙头的桑蚕加工产业链;以宛西、福森制药公司为龙头的中药材加工产业链;以南阳烟草分公司、许昌卷烟厂南阳分厂为龙头的烟叶加工产业链;以三色鸽、乐牛、绿白乳业为龙头的奶业加工产业链6大农产品加工链条。通过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经营的带动促进作用,南阳农业品牌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目前。全市已建成小麦、棉花、烟叶、黄牛、小辣椒、中药材、蔬菜、花卉、水果等特色生产基地30多个。在已建成的30多个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全市又集中培育了中药材、小辣椒、三粉、黄牛和无公害蔬菜等农业品牌。截止到2006年年底,aq8rx61PNdvNQm3dCmdKRA==全市已有84个无公害农产品(水产品)产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总面积已达479.951万亩,无公害食用菌年产量达2.8万吨,均位居全省前列。
  2,3品牌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名片”
  在新野县,“豫绿”和“宛绿”这两个蔬菜品牌为大多数人所熟知;在方城县,“天娇”牌小辣椒已经成为该县特色农产品的一个缩影。像这样依靠品牌经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的事例在南阳随处可见。近年来,南阳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先后在国家权威部门注册认证。例如西峡县的“龙香”牌香菇、淅川县的“香花”牌小辣椒、内乡县的“宝天曼”牌天麻、桐柏县的“淮源”牌茶叶以及“银鹏”牌棉花、“马山”牌烟叶等,统一模式、统一规格、统一生产流程、统一检验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相继成为产业化生产的准则。据农业部门统计,全市353个产业化龙头企业均采用了不同层次的标准。从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的转变,体现着南阳农业产业化正在向深层次发展。
  2,4科技成为农业品牌发展的助推器
  近年来,全市各地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开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农产品,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2008年以来,南阳与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共签订合作协议446个。唐河县每年从财政拿出300万元科技经费“引才生财”,同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主的52家科研单位进行合作,请进1130多名专家进行技术咨询和指导,运用多学科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提升。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收入增长中分别有50%和35%来自科技投入。西峡县每年由政府拿出18万元,在全县聘请农民技术员,对香菇生产进行专业化指导,有效地解决了技术棚架问题。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了由注重增量型技术服务向注重质量型、品牌型和效益型技术服务的转变。
  2,5品牌产业链带动经济效益扩大化
  南阳的众多特色产业品牌在产生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个区域性的特色产业链。全市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棉纺织产业链、桑蚕丝毯产业链、粮食加工产业链、中药材产业链、畜产品产业链、烟叶产业链等十几个完整的产业链,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又实现了多次加工增值。这些产业链,吸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例如,镇平县地毯集团总公司从植桑养蚕到缫丝、加工、销售实行一条龙运作,地毯加工企业已发展到328家,有机梁7200架,带动6万多农民从事相关产业。天冠集团上马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年需原料薯干150万吨,带动百万农民种植脱毒红薯120万亩,占全市红薯面积的70%。据农业部门统计,全市353个龙头企业去年带动85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6%)农民从事产业化生产,为农民增加收入4.26亿元。培育一个产业,形成一个市场,搞活一个区域,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西峡双龙的香菇专业市场、新野的无公害蔬菜市场等,都在搞活一方经济的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一大批中介组织和经纪人发挥积极作用,活跃在全国各地,联系农户60万户,年交易额5亿元。
  
  3 充分利用优势,加快农业品牌化的建设与发展
  
  3,1资源优势
  南阳位于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四季分明,雨量适中,雨热同期,产生了许多名特优农产品。
  南阳素有“中原粮仓”之美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生产基地,正常年景,粮食总产约占全省的11%、全国的1%。棉花占全省的20%、全国的4%,油料占全省的13%、全国的2%。
  特色农业发展喜人。南阳是猕猴桃的故乡,是中国最大的优质猕猴桃生产基地,其中世界珍贵品种软毛猕猴桃占全国产量的70%以上;小辣椒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1/3;南阳还盛产猴头、香菇、木耳等种类繁多的名优土特产品。
  中药材资源丰富。南阳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又是全国最集中的中草药产地之一,盛产中草药2000多种。其中山茱萸、辛荑、桐桔梗、裕丹参、唐半夏、全蝎、血琥珀、杜仲为南阳八大名产。山茱萸年产量约占全国的80%,辛荑花年产量占全国的70%,杜仲有2000多万株,均居全国之冠。南召现已被国家确定为“辛荑之乡”,西峡山茱萸、南召辛荑、方城裕丹参已通过国家原产地认证。畜牧业、渔业发展优势明显。
  3,2产业优势
  多年来,南阳依据本地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确立培育了小辣椒、猕猴桃、食用菌、中药材、南阳黄牛、水产等各具特色的主导、支柱产业,开发建成了规模化的高产高效农业示范区,形成了小麦、棉花、烟叶、黄牛、小辣椒、中药材、蔬菜等30多个生产基地。实现农产品的多层次转化增值和由“卖原料”到“卖产品”、“卖品牌”的转变。
  3,3市场优势
  从现实来看,南阳市品牌农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很大。第一,城市居民对食品的保鲜与安全十分关注。据抽样调查,58.2%的消费者认为食品的安全和质量是影响其购买行为的首要因素,其中有70%的消费者喜购品牌农产品和食品,尤其对本地品牌农产品和食品(保鲜程度更高)的信赖度更高。第二,城市消费者对健康营养安全食品的意愿支付水平较高。据抽样调查,对于健康和卫生食品,有78%的消费者表示可以接受高出普通食品15%左右的价格,有37%的消费者表示可以接受高出30%左右的价格。这为全面实施品牌化经营提供了强大的市场支持和动力源泉。
  3,4环境优势
  2002年以来,南阳已经连续六次成功举办了中国·南阳张仲景医药节、玉雕节暨经贸洽谈会(简称“两节一会”),取得了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节一会”成为南阳招商引资的平台,展示形象的窗口,品牌交流的舞台。在2007年的“两节一会”上,共有36个项目签约,总投资65亿元,引资61.8亿元,其中合同项目30个,总投资53.9亿元,合同引资51.2亿元。通过安排龙头企业与各大超市的产品交流会和观摩会,积极为农产品品牌交流与营销搭建舞台,会上共达成农产品开发投资协议10多项,这标志着南阳在品牌农业的发展道路上又迈出了更为积极的一步。
  3,5科技文化优势
  南阳是科教大市,是中国农科院科技综合示范市、中国林科院科技兴林示范市和科教兴村示范市。截至目前。全市有300万农民受到了各类技术培训,1.5万人获得了农民技术职称,其中高级技师700余人,约有60万人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技术骨干和带头人。以此为依托,加强创立和扶植具有文化特征的知名品牌,是把本土农产品和优质品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重要方式。
  实践证明,名牌农产品有较为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而一种农产品名牌的立足,必须要求各主体之间相互协作,共谋发展。因此,组建农业企业集团将为农业创名牌提供巨大的原动力,推动农业创名牌迅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