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三种消费心理即基本生活需要、无计划地随性消费、攀比消费和三种消费行为分析即父母支撑的大肆消费、打工获取的补贴消费、信用卡实现的提前消费,得出了规范大学生消费观的一些启示,呼吁大学生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养成良好的理财消费习惯。
关键词 大学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432(2009)27-0089-01
1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分析
1,1基本生活需要
在大学生的消费观中,这应该属于最基本的消费需要。当代的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立地在校园生活,生活上的各种开支自然也是不可避免,总体而言,这部分消费大体上与学校的物价水平一致,存在一定的稳定性,波动较小。
1,2无计划地随性消费
作为大学生消费心理的第二个层次,这种无计划的消费观是普遍存在的。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仍以学习为主。一般没有什么经济上的负担和压力,生活费用财由父母全权承担,这种生活模式则往往导致了一些学生在金钱上的挥霍无度。
1,3攀比消费之风盛行
改革开放的“胜利果实”滋养了千家万户,物质上日益的充裕却使得许多人开始追逐华丽、富贵甚至是奢侈的生活。这种现象其实也折射到了下一辈的子女,也就是当代大学生的身上,形成了所谓的校园攀比现象。
从以上的三个消费心理的层次可以看出,情况是不容乐观的,这种校园里的贫富差距如果继续扩大,将会严重地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素质和道德素质。校园本是复杂社会中的一方净土,是让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地方,怎么能让世俗的空气将其污染呢?纵观大学生消费观念的演变发展,不禁让人担忧,当消费方式、消费观念日益多样化、开放化的今天,最值得珍惜的理性消费却在一点点流失。
2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分析
2,1父母支撑的大肆消费
“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用,两千三千才算酷,四千五千真大户”,这句玩笑式的顺口溜固然有点夸张,但却反映了眼下一些大学生的真实心态。在以上所分析过的无计划消费和攀比消费的心理作用下,这种大肆消费是必然存在的。如今“啃老族”这个词非常盛行,因为它就是许多大学生现状的真实写照。因为有父母作为靠山,因为有父母在学习期间的经济支撑,一些大学生会不知不觉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不是自己辛苦换来的,自然也难以感到花费的心疼。这种坐吃山空的消费行为让人不免为其担忧,与其无休止地向父母索取“鱼”,不如潜心学习掌握真正的“渔术”。这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2,2打工获取的补贴消费
在国外,这种消费行为和方式在大学生中是很常见的。外国的大学生不仅乐于在打工生涯中获取实践经验。同时也乐于在自己赚钱的快乐中享受成长与独立的滋味。但是相形之下,中国的大学生却似乎不太钟情于这种半工半读式的学习方式。当然这与我国的体制和国情有关,由于人口众多,难以提供足够多的岗位和与劳动匹配的工资水平。我觉得这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消费行为,用自己的劳动汗水换来的东西往往更为珍惜,同时也为步入社会打下了基础。中国也有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尝试打工,当然主要动机大多是为了体验生活,不过与此同时也能挣到一些钱补贴日用,何乐而不为呢?可以说,这种消费行为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很实在的。
2,3信用卡实现的提前消费
最近,银监会抬高了大学生办理信用卡的门槛,出现了信用卡冷对学生族的现象。银监会的这一举措其实正反映了社会对于大学生信用卡消费行为的态度。信用卡固然可以实现提前消费,满足当下的消费需求,但是它所带来的一系列后续的手续费、利息费对于经济实力尚弱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难以承受的。加之大学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难以还款或者拖欠还款的现象极易出现,不仅损害银行的利益,对于大学生来讲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