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就业应向何处使劲

2009-12-29 00:00:00王东京
人民论坛 2009年5期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有影响,不否认。不过就主要方面看,最直接的冲击还是出口。出口受阻,政府当然要改走扩大内需的路。然而发展战略转型,绝不会像汽车变道那样简单,尤其在微观层面,改弦更张要伤筋动骨,岂能一蹴而就?笔者曾赴浙江、江苏等地考察,走访过那里的一些企业,企业主说,以前他们接的都是海外订单,产品主要靠外销。可金融危机后市场突变,一夜间订单锐减。外商不订货,短期国内又找不到新客户,内外交困,企业别无选择,为减亏只得停产关门。
  表面看,金融危机冲击的是企业,然而企业关门的后果却是大量的失业。问题如此严峻,事关民生,政府对此自不能袖手旁观。年前国务院曾明令国企不得裁员,近日又下发通知,要求中小企业规范裁员行为。虽措词委婉,但“保就业”的用意一目了然。平心而论,政府这样做也无可厚非,不过站在企业角度看却多少有些强人所难。问题是,不裁员企业能硬撑下去吗?命悬一线,雇主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假如你是雇主,你会怎么做?大千世界,舍利取义的人一定有,然而在商言商,置生死不顾的雇主不会多。
  是的,企业也有自己的难处。问题是企业裁员后政府何以应对?为缓解就业压力,政府最近紧锣密鼓地出台了相关政策。可以看到的,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二是由当地政府组织农民工培训;三是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无疑可安置部分农民工就业,但这只是临时就业。至于农民工培训,应该做,也值得做。这次金融危机,必将推动国内产业调整与升级,假如政府肯花钱培训农民工,不仅可延缓就业,而且对其日后求职肯定有帮助。但要指出的是,培训非长久之计。人要吃饭,最终还得有地方挣工资。
  说到鼓励农民工创业,思路肯定对;用创业带动就业,学界早就提过,理论上也无懈可击。不过回到现实来考虑,困难不会少。首先创业要有资本投入,农民工囊中羞涩,请问钱从何来?其次要有好项目,至少产品要有销路,当下消费不振,什么都不好卖,农民工创业生产什么呢?前几天在江苏金坛市调研,就vzKiX6dGVCPUj6eKPX6gjyxzwpou00tyMIjmMhRj5bo=此向当地官员讨教过,他们回答:难、难、难。想来也是,现有中小企业都朝不保夕,而此时让农民工创业,白手起家谈何容易!
  我以为,当前农民工大量失业,根本还在企业开工量不足。据说年前珠三角失业的民工节后大量涌向长三角,令江浙一带的求职者猛增了30%。可惜祸不单行,长三角的企业现在不少也是苦苦支撑。自身难保,怎敢贸然招人?所以解决就业问题,我认为有效的办法还是支持企业恢复生产。政府近来一手发国债,一手放银根,扩需效果好,有目共睹;但也有美中不足,那就是没有大幅度地实质性减税。
  从目前政府的举措看,至少有三条:一是增值税转型;二是加大了出口退税;三是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骤眼看,这三条都能为企业减负;然而想深一层,这些措施对多数企业又都是画饼充饥。以增值税转型为例,目前企业惨淡经营,生死未卜,这时谁会花钱去购设备?不购设备,当然享受不了转型的优惠;再比如出口退税与所得税合并,若企业无出口、无盈利,减税政策再好也与他们无干,中看不中用。
  实行结构性减税,政府的意图无非是想借此推动产业调整升级。但我不明白的是,政府一再强调扩大内需,可减税却在出口上使劲,那么产业结构到底应向何处调呢?我的看法,在当前就业压力下,与其结构性减税,倒不如全面减税有效;而当务之急,是要将增值税调下来。我估计,增值税若能下调五个百分点,多数企业便可起死回生。只要企业开工生产,就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