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县域经济进行科学评价意义重大
中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以来,各地对县域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视,县市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何全面、综合、科学地反映县域发展的真实状况呢?过去在县域竞争力的实证性研究上过于重视经济竞争力评价,而忽略对社会和谐发展的考虑,在地区产业发展上易产生不良导向。县域的发展与一个小国家的发展相似,需要的是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等全方位的发展。经济发展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社会的发展,政府要改变过去那种片面地以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县域发展水平下结论的模式,那种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观念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如何客观正确地评价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因为它直接起到一个风向标的作用。评价指标的选取导向直接导致评价结果的位序差异,不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往往容易误导一些地方政府发展方向的选择。例如传统的百强县评价,基本上都只评经济竞争力,忽略对县域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考虑。
政府要改变过去那种片面地以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县域发展水平下结论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倡导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这个层面来看,目前的单纯以经济发展指标来进行县域经济评价已不符合现实发展的需要,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走出单纯以GDP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我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评价需要重视的问题
在对县域经济进行梳理之后,如何将我国县域经济的特色、差别、竞争力的高低如实反映出来,需要精心设计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才能更加客观、更加全面、更加准确地反映出县域社会经济综合竞争力。以下一些原则应该注意:
原则之一,要从单纯追求GDP到注重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纯粹追求经济发展的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过分注重效率而忽略公平,导致资源低效率的利用甚至造成浪费,并且导致城乡之间、城镇之间、农民之间收入差距的增大,对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想后,未来我国的县域经济评价体系应该考虑更科学的指标体系,不能再单纯比GDP,而是要综合评价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比如应该包括:城乡居民受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情况等,从多方面评价一个县域的经济是否达到了和谐发展,是否缩小了贫困差别。
原则之二,不仅仅要考虑硬环境,更要考虑软环境。
目前从我国的发展实践中可得出一条结论:纯粹发展经济不顾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是死路一条。
众所周知,软环境、硬环境的好坏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硬环境一般包括该区域的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及高速公路等客观物质条件;而软环境则包括区域内企业经营是否遇到乱罚款、行政效率的高低、官员的数量等等。目前,相比较而言,区域内软环境的优劣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更为严重。
未来的评价体系中除了保留反映区域硬环境的指标外,还应专门设计一些反映区域软环境的指标,使得评价体系体系更加合理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