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之道:中国须因势而变 等

2009-12-29 00:00:00
人民论坛 2009年12期


  复苏之道:中国须因势而变
  中国的宏观经济出现某种程度的回暖,主要原因是库存调整告一段落,其次是国有部门的投资激增,以及配合投资的天量银行信贷投放。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回暖是暂时的,难以转化为可持续的复苏。虽然经过去年四季度的剧烈下调,库存周期有可能已进入了上行阶段,但另一个更大的周期——投资的调整才刚刚开始。当外部需求的大潮退去时,国内过剩产能便水落石出,多年来的高投资之所以没有造成严重供给过剩,是由于海外市场吸收了国内市场容纳不下的产品。但即使西方经济复苏,外部需求也不可能回到原有的水平,因为旺盛外部需求的最重要支持——美国信贷已不可能再如往昔一般地无节制发放了。
  如何消化过剩产能?目前,我们看到的对策都是更多的投资。新的投资需求短期内可使已有过剩产能得到利用,但日后将形成更多的过剩产能。试图以新泡沫挽救旧泡沫,结果是更大的泡沫,饮鸩止渴,只能推迟但无法避免泡沫的最终破灭。
  危机始于失衡,复苏之道在于恢复平衡。发达经济体已大幅调整,中国经济的失衡则因刺激投资进一步恶化。率先调整者,率先复苏;拒绝调整,无异于对复苏说“不”。(据许小年 文)
  
  面对社会冲突,
  制度要更有自信
  我们要形成一个新的概念——好的制度和坏的制度的区别,或者说好的社会与坏的社会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矛盾、冲突,而在于:一、制度和社会能否容纳冲突,容纳的能力有多强;二、能否建立制度化的机制解决冲突。一个好的社会制度,在社会矛盾和冲突发生时,是岿然不动、很自信的;反之,一些矛盾和冲突还在萌芽的时候,它就会惊慌失措、草木皆兵。改革前的几十年,我们对阶级斗争的状态估计过重;现在,有些官员对群体性事件的性质估计过重,以致形成了“僵硬的稳定思维”。但“稳定”压倒腐败了吗?压倒贫富差距了吗?压倒假冒伪劣了吗?没有。最后被压倒的是我们表达自己正当利益的权利。(据孙立平 文)
  
  追赶-危机-变革循环中的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为满足国际经济交往对货币计价、支付、清偿、储值等媒介功能需要所形成和建立的制度安排的总和。国际货币体系需要对汇率制度和政策、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储备资产选择构成等三方面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以19世纪末形成以金本位为基础、英镑为主要辅助储备资产的第一个比较完备的国际货币体系为起点,其至今的演变大势可概括为三次追赶、危机和变革。“追赶-危机-变革”的历史观察视角,对目前的讨论不无启示。国际货币体系总是适应特定历史需要产生和演化而来,现实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应在于为中国和新兴国家经济追赶和全球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制度条件。目前,从储备资产安全角度提出改革思路有其务实性与合理性,就当代国际货币体系而言,也需要兼顾和充实汇率体制和国际收支失衡调整等方面的内涵。主要追赶国行动对未来国际货币体系调整重建具有关键影响,仔细评估可选择方案,并识别中国是否存在支配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据卢锋 文)
  
  以创业板助推金融改革
  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经验是,启动改革的进程比完美的改革设计更加重要。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必须是一个渐进的、相对长远的过程,必须产生出一系列过渡性的制度安排。抓住改革机遇比完善改革、推出完美的改革方案更加重要。当前,面对金融危机之后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推出创业板恰逢其时。而创业板的推出应该是一个渐进的、不断改进的过程,其中的一些过渡性制度安排要特别考虑和斟酌。创业板的推出,将开启一个完善中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制的进程,在当今情况下推出创业板的意义,远远高过圆满完成中小企业融资改革的意义,创业板的推出是一个改革进程的开始,而不是一个改革进程的结束。(据李稻葵 文)
  
  警惕“潜规则想象”对社会的危害
  过度的“潜规则想象”对于培养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是十分不利的,对于一个社会的良性发展也是十分危险的。一方面,如果人们总是用“潜规则”思维去看待社会上的一切事物,只可能放大人们对社会的负面观感,人为增加阶层对立,激化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如果人们在思想上把“潜规则”当成一种社会常态,就会在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遵循、依从“潜规则”。这样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若形成恶性循环,只会加剧“潜规则”现象的猖獗泛滥。在全社会完善制度、加强监督,向“潜规则”宣战的同时,承担起个人的道义责任,养成按规则想问题做事情的良好习惯,并形成风气,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清除“潜规则”存在的社会土壤。而在这种风气的培育上,媒体尤其应当肩负起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据洪 良 文)
  
  各国匆忙救市对宪政法治的影响
  在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后,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或者其他国家,都比较流行由政府去解救经济,政府以解救危机的名义介入经济活动,大举干预市场。这时,我们不能忘记,由国家持有太多资产、控制太多经济资源,包括对行业准入审批权和企业经营权的干预和管制,除了带来一些经济后果外,还会对宪政法治带来深远的影响。第一,从行业、从社会来看,国有企业越多,对行业内的法治、对法治文化越不利。第二,政府对财富、对收入占有越多,宪政法治受到的威胁越大。第三,“富政府”出现后,变相地会逼着老百姓求政府要饭吃,那样的话,民间的腰难以直,权利就难以伸张;而“穷政府”使国家权力有求于老百姓,权力才有可能让位于权利。(据陈志武 文)
  
  中国进入改革与社会冲突赛跑阶段
  这些年中国社会所发生的所有这样那样的恶性事件,大都和社会解体有关。如果不能正视社会解体,那么社会群体之间的公开对立和冲突将变得不可避免。中国所面临的选择并不多,要么任其自然,让社会冲突甚至暴力冲突发生,要么通过改革达到各社会阶层的大和解。遏制社会冲突和社会大和解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
  如何应付社会解体之后的社会冲突?这是中国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在化解冲突过程,强调法制和法治并没有错,但光强调法制或者法治可能已经无济于事了,因为在没有任何社会信任的前提下,法律已经失去了效用。最重要的是加快建设有助于社会共同体重建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尽管已经成为中国改革的重要议程,但这些年的进展并不顺利。虽然政府努力不少,但既得利益之间很难达成妥协,更不用说是既得利益和人民之间的妥协了。
  从各个方面来看,中国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一个改革与社会冲突赛跑的阶段。如果政府不能努力促成各社会群体之间的大妥协,那么社会的激进化就会接踵而至。(据郑永年 文)
  
  新话风
  
  “保密保密,这是你的个人隐私。”——在陕西农村视察“三夏”工作时,温家宝总理对一个收割机驾驶员说。驾驶员向温透露自己的收入并请总理保密。
  
  “舞弊者查出来的越多,说明我工作做得越实。”——松原市招生办新任主任张大军说,该市已发现多起高考作弊现象。此前,因保送生涉及官员子女等高考黑幕,该市成为舆论焦点,张的前任也因此被停职。
  
  “组工干部下基层,不能搞成‘吓’基层。”——中组部部署“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湖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黄建国在湖南分会场强调。
  
  “说实话,领导干部要听点真话很难。”——河南省省长郭庚茂与中央驻豫新闻单位负责人座谈,他表示,正确的舆论监督对党委和政府的工作是一大帮助。这几年,河南形象有很大转变,离不开新闻媒体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