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隐性政绩,将对干部执政价值取向和作风状态产生深层影响
人民论坛记者:一直以来,老百姓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工作都感到很神秘。作为一名干部学院的工作者,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杨帆:我认为,老百姓对此产生的神秘感,正是干部考核最主要问题的所在,即群众参与程度不深、范围不广、满意度不高。比如考察预告,一般就是把预告张贴在外面,缺乏更多的手段进行宣传,不能确保所有的群众周知;考察范围比较狭窄。更多的是在单位内部进行考察,谈话的对象主要是其下级,这些人心存顾忌,谈话时不敢往深处说,也不好往深处说。考核干部时如果缺乏群众的参与,听不到群众的心声,不知道群众是否满意,肯定会影响考核工作的效果,使考核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甚至流于形式,失去考核的激励和监督作用。
人民论坛记者:据我了解,湖南省继早前被媒体报道过的提拔多名县委书记到省直机关、厅局任职后,最近又新提拔了19名县委书记为副厅级干部。那么在考核这些干部时采取了哪些措施?您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感觉效果如何?
肖简:干部考核的问题理应受到重视。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就指出,要落实“三个不吃亏”的用人理念。因此,无论是“横向交流”、“上下互动”,还是“就地提拔”,都是这一理念的再深入和再创新。由此催生的“蝴蝶效应”,也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价值取向和作风状态产生了诸多深层面的影响。
此次湖南省委新提拔的19名县委书记中,有16名是原地提拔,其良苦用心正是希望能对广大基层干部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只要在基层扎实干事,做出实绩,不调动也一样受重视、受重用、受褒奖。从而在基层形成一种强大的“磁场力”,充分调动了一批上层优秀党政人才“下沉”的热情,也进一步坚定了广大基层干部立足“原地”干事创业的信心与决心,对基层的发展与稳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就是应该将选人的目光更多的投向基层,向务实型人才聚焦。应该力推思想务实、生活朴实、作风扎实、实绩突出的人。新理念带动新气象,不仅是湖南,如果全国都不断探索“不让老实人吃亏”的选人用人常态机制,一定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着全国的政治生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尤其是在基层干部队伍中,逐步形成一种争当老实人、争干实事、争创实绩、争求实效的良好做事氛围。
要让干部考核不变味不走样,制度保障是关键
人民论坛记者:最近中央出台的有关干部考核的文件中就特意强调,要加大群众满意度在考核评价中的分量。如何才能使中央的这个提法落到实处,并且避免在执行时出现变味、走样、打折?
肖简:探索机制难,突破机制最难,尤其是突破现有的选人用人机制更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的前提下,还要具备敢为人先的创新能力与勇气。与此同时,我认为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眼下,金融危机使得抓经济增长成为我们的迫切任务。如同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所说,“从可持续发展看,缝好‘里子’尤为重要。美,不能只体现在面子上,我们要‘由里往外’美。”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干干净净的经济增长,所以必须处理好当前和长远、显性政绩与隐性政绩的关系。
就拿最近炒得正热的“被就业”、“被加工资”等事来看,虽然中央一再要求不能单纯以GDP、就业率等数据的高低作为干部考核的标准,可是对很多官员来说数据仍然非常重要,这也就导致不能以科学的标准来要求统计数据的精确和诚实。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老实人。
干部考核方式的转变,所标注的不应只是“官念”上的转型与重构,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要通过打破干部使用的传统模式,剔除干部提拔的层级壁垒,创新干部流动的组合框架,为选人用人探索出一条好路子和新模式,这才能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最终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用人格局。
杨帆:没错。所以我认为,首先要从制度上扩大群众的参与度。对干部的考核,不仅要听现单位干部职工的意见,还要了解与干部上、下级关系单位、部门职工的意见。同时,还要让普通群众参与进来。普通群众无权参与的话,会对党政领导班子感情淡漠,致使考核结果的公信度下降。
其次,要从制度上保证群众了解党政领导班子的政绩与作为。干部工作都很繁忙,不要说普通群众,就是本单位内部的职工,接触他们的时间和机会都有限。当地群众不清楚党政领导班子的政绩与作为,如何能感到满意。我认为可以从制度上安排,如让干部定期在电视台或网络视频等方式,向群众汇报工作回答问题等。
第三,从制度上保证群众的满意度不被篡改。封建社会的贪官索要万民伞的荒谬事虽然已成为历史,但是在公权力依然强势的今天,如果没有制度保障的话,个别干部还是会做出歪曲民意之事。要从制度上完善,使组织部门在考核党政领导班子和干部时,能够做到“脑勤”,用心观察群众反映的真实情况;做到“眼勤”,认真了解群众的意愿,体察群众的情绪,倾听群众的声音,反映群众的要求;做到“脚勤”,经常深入群众,访民情、探民意、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