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集聚经济的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研究

2009-12-28 04:28张雪梅杨金明李鸿渐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34期
关键词:欠发达甘肃省效应

张雪梅 杨金明 李鸿渐

内容摘要:从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再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转变。本文以集聚经济理论为基础,利用甘肃省的相关数据,分析欠发达地区产业集聚效应及其变化,最后就欠发达地区如何挖掘自身优势、通过集聚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等问题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集聚经济产业集聚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码:A

集聚经济和产业发展

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呈现局部集中的特征,当这种空间上的局部集中现象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往往伴随产生分散状态下所没有的经济效率。集聚经济就是指在特定区位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的集中和彼此相互作用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区域经济学家强调空间外部经济源于相关资源的空间集中。由此可以改进和发展地方企业生产的有利环境。可见,集聚经济既是一种规模经济,又是一种外部经济,其实质是空间上的企业外部规模经济。这种集聚发生于不同企业在空间上一定规模的局部集中,如: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在空间上聚集;或是存在着产业纵向关联的上、中、下游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从而形成产业集聚区。

集聚经济可以使集聚区的企业享有由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应带来的以下成本优势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相互临近,或者同时处于生产链的某一个环节而分工不同,从而降低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由于共同的交易市场与采购中心,降低原材料成本与销售成本;集群企业的临近使得信息的搜寻与获得更加迅速,从而降低信息成本由于企业的集聚带来劳动力的集聚,从而减少劳动力的搜寻成本;由于地缘关系而内生的信誉机制,可以减少风险并增加服务;由于知识的外溢,核心技术与知识扩散速度加快,有利于产品的创新等。此外,经济活动在一定区域内集聚,能够更好的发现各个企业和行业的比较优势,形成纵向或横向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当地产业结构,促使区域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而区域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又会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吸引力,增强企业经济活动、社会公共经济活动和市场的集聚,以及城市的发展壮大,而这一切又构成了持续推动工业化的集聚经济的源泉。

从现实考察,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增长中加快了产业发展步伐,已经形成制造业、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三大集聚,那么,当前,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的集聚经济效果(产业集聚效应)如何,值得关注和思考。

欠发达地区产业集聚效应分析

甘肃省地处西部,属于欠发达省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积累的深层次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国有经济比重偏高、亏损企业多、市场化程度低,这些都是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以甘肃省为例,分析其产业集聚效应及其变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总体产业集聚效应分析

1分析模型及计量结果。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用于测算产业集聚的指标和方法较多,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测算企业市场集中状况;另一类指标是衡量企业集中带来的效率提高、成本节约的程度,即集聚效应的大小。我国学者根据可用于规模经济度量的CES形式函数(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推导出其变式P=AQβKγ和h=(γ+1)/(1-β),为我国集聚效应的测量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其中,P表示某工业部门实现的利润,Q表示工业总产值,K表示固定资产净值,A为系数,β为产出利润弹性,γ为固定资产的利润弹性,h表示某工业部门的集聚效应。在此,应用这一模型对甘肃省产业集聚效应进行分析。

本文利用1981-2007年的《甘肃统计年鉴》(1994年后改称为《甘肃年鉴》),选取1980-2006年甘肃省国有工业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数据(1997年以前为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为了遵循集聚经济效应理论中价格不变的假定,需要在计算过程中对三个变量(P、Q、K)的时间序列样本数据进行转换,调整为1980年的不变价格。对上述的利润总额、工业总产值和固定资产净值取对数,得历年InP、InQ和InK的数据,以InP被解释变量,InQ和InK为解释变量,得到InP=(A)+βInQ+γInK,利用Eviews3.1对甘肃1980-2006年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时段回归,可求得β、γ值,进而代入公式h=(γ+1)/(1-β),计算出各时段的h值。

考虑到分段的时间跨度需满足计量分析中样本数一般为方程中解释变量数5-10倍的要求,而集聚经济效应h的计量方程中有2个解释变量。故取10年可达到要求,即每10年构成一组进行线性回归,逐次向后移动,得到一系列回归方程。由于甘肃省年度数据波动较大,经多次测算,最终采取的方式是,对历年真实数据进行三年移动平均,然后再进行每10年一组的线性回归。1998-2000年利润为负值,在线性回归前将这几年的数据删除。最后的回归及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1983-1992年、1984-1993年和1990-2002年中固定资产的利润弹性γ未能通过t检验,故舍去。将其余的集聚效应h值绘成趋势图1。

如果h值大干1,则说明该地区的规模报酬递增;如果h=1,则规模报酬不变;如果h值小于1,则规模报酬递减。从图1可以看出,甘肃省总体产业集聚效应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曾经出现过一次高峰,之后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甘肃省的工业发展整体基本不具备集聚效应。规模报酬不是递增而是递减。

2集聚效应的因素分解。集聚效应作为一个积累的总体概念,是一系列集聚经济因素的综合反映。各个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能导致集聚效应的提高或降低。一般而言,将集聚效应(h)可分解为内部集聚经济(ISE)、布局集聚经济(LOC)、城市集聚经济(UBE)。因此,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甘肃省总体产业集聚效应的变化情况。

内部集聚经济(JSE)是指某一部门内部企业规模扩大所引起的企业和整个部门长期平均成本的下降。在实际测算中,一般可以用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和企业数对比,即某一行业的平均固定资产净值来反映内部集聚经济。

布局集聚经济(LOC)是指受当地自然因素(气候、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经济因素(生产的发展水平、生产能力和技术等)、社会因素(人口的数量和密度、消费市场的容量和性质等)的综合影响,某一工业部门在某一特定地区布局有可能获得较之在其他地区布局更大的集聚效应,在实际测算中可以选取区位熵指标表示,即某地区工业占本地区GDP的比重与全国范围工业占全国GDP的比重相比来反映。

当区位熵大于1时,说明该部门是该地区的比较优势部门,反之为非比较优势部门。

城市集聚经济(UBE)一般是指各产业部门在一定的城市内集中所带来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收益,用来估计某一行业的企业之间能否充分利用同类工业企业集中布局所形成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集聚效应,一般可用一定时期内某一行业企业数的变化表示。为了消除城市集聚经济指标与内部集聚经济指标间可能存在的共线性,这里对城市集聚经济指标做指数化处理,以第一期1982-1991年工业企业的平均数为100,其余各期表示为第一期的指数。

据此,甘肃省产业集聚效应可以表示为:h=f(ISE,LOC,UBE)

利用1981-2007年《甘肃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等有关资料,可以整理计算得到与h值相对应的三个因素指标数据,以h值为被解释变量,ISE、LOC和UBE为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由于内部集聚经济因素变量(1SE)的系数未通过t检验,因此将该变量剔除,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h=-30.0949+28.8979LOC+0.0368UBE

(-2.9974)(3.5015)(1.6567)

R2=0.7906F=13.2140 DW=1.7463

模型结果比较稳定,从回归方程式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甘肃省产业集聚效应和内部集聚经济的关系不显著,即甘肃还没有获得由于工业部门内部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收益。同时,也说明其他两个因素即布局集聚经济和城市集聚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

布局集聚经济因素对甘肃省产业集聚效应的影响很大。区位熵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产业集聚效应增长近28.9个百分点。甘肃1982-1991年的区位熵大于1,说明甘肃省工业具有一定的地区比较优势。这种区位优势主要是由传统的区位因素形成的。从“一五”到“三线建设”时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地处内陆、能源充裕等原因,国家在兰州、玉门、金昌等地建立了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行业,从而奠定了甘肃省的工业区位优势。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甘肃省的区位熵一直低于1,并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这也成为甘肃省工业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基本不具集聚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城市集聚经济因素对甘肃省产业集聚效应的贡献很小。表明甘肃省工业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相互协作的程度较弱,产业链的衔接不紧密。长期以来,以能源、原材料生产为主的大中型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力和扩散效应较弱,产业关联度不高,区域内资源未能优化配置,致使城市集聚经济因素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二)主要行业产业集聚效应分析

甘肃省现已形成的工业体系以能源、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为主体。然而,随着“十五”规划确立的“工业强省”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加快提升传统主导产业的同时,其他一些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如电力行业、食品工业、医药制造业等,逐步成为甘肃省的新兴支柱行业。2006年,石油加工炼焦业、化学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行业、食品工业和医药制造业等6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省总产值的比重高达66.4%。为此,以下选取这些行业,进行甘肃省主要行业集聚效应的测算和分析。测算的方法与总体产业集聚效应测算一致,即运用三年移动平均方法进行分段线性回归。考虑到行业数据的可得性,以及为了从行业角度重点分析甘肃省总体产业集聚效应自上世纪90年代后一直小于1的原因,测算的数据选取1991-2006年各行业年利润总额(万元)、各行业年工业总产值(万元)、各行业年末固定资产净值(万元),均来源于1992-2007年的《甘肃年鉴》。

1传统主导行业产业集聚效应。石油加工炼焦业作为甘肃省最大的工业行业,2006年GDP占到全省GDP的24.25%。通过测算,该行业在1993至1999年期间具有较强的产业集聚效应,而后却迅速下降。出现这种局面,主要和企业固定资产大幅度增多,而同时经济效益很不理想有直接关系。自2002年以来,石油加工炼焦业的利润总额一直为负。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在于:原油成本上升;低附加值重油和沥青产品较多,导致产品平均价格偏低。而另一个在甘肃省工业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则是近些年来不断增强的行业,其产业集聚效应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见图2)。化学工业虽然也是甘肃省的传统主导行业,但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其发展速度缓慢,利润总额不断减少,1998-2006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01年以后,亏损额开始逐年下降,主要可能是行业结构调整所引发的。原来化学工业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为主,而现在逐渐增加化学纤维制造的投入,化学纤维制造业GDP占全省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0.01%提高到2006年的0.45%,由于比重较低,所以目前化学工业还未真正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2新兴支柱行业产业集聚效应。2006年,电力、食品和医药等新兴支柱行业的GDP占到全省GDP的15.83%。1993-2006年期间,各行业产业集聚效应变化情况分别如图3、图4和图5所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甘肃省及周边地区的电力需求旺盛。为电力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虽然集聚效应h值还未达到1,但是由图3可以看出,该行业集聚经济效果较稳定,预计仍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从图4来看,食品工业已具有较强的产业集聚效应,这主要是发展特色优势农畜产品加工业的结果。2006年食品工业的工业增加值和利润总额分别与上年同比增长10.2%和10.84%。由图5可见,医药制造业在其经历一个波动后仍表现出了较强的集聚趋势。甘肃省医药制造业先后组建了兰州佛慈中药集团和兰州药业集团,威为全省重点骨干企业集团;奇正集团也发展成为跨省区的民营企业集团,销售网络遍及全国,并走向世界。

目前,甘肃省产业集聚效应大小主要取决于区位因素。通过测算甘肃工业主要行业的集聚效应,发现由于传统区位因素而成为主导行业的石油加工和化学工业不具有产业集聚效应,新兴支柱行业虽然具有不同程度的集聚趋势,但在甘肃省工业发展的比重还不是很高。所以,甘肃省总体产业集聚效应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呈现下降趋势,h值一直低于1。

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以甘肃省为例的实证分析表明,欠发达地区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逐渐失去传统的工业区位优势,无法形成明显的产业集聚效应,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显著差距。目前我国大多数产业群落主要集中在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的环杭州湾及温台沿海地区、江苏环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地

猜你喜欢
欠发达甘肃省效应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别让欠发达地区的新能源项目成摆设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